全国第二例“AI生成作品著作权侵权案”胜诉!

图书出版-李编辑

<p class="ql-block">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让艺术创作的门槛大幅降低,随之而来的版权争议也愈演愈烈。就在2025年3月22日,全国第二例“AI生成作品著作权侵权案”正式宣判,为AI创作的法律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让更多创作者意识到:无论技术如何革新,版权保护始终是创作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作者林晨利用AI创作图片《伴心》,在上海从事艺术设计的林晨使用人工智能软件,通过输入提示词进行文生图创作,并用PS修图软件手工修改,多轮设计后,最终形成一幅江边夜景图并取名为《伴心》。</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7日作者林晨为《伴心》申请版权登记。林晨将这个图片向国家版权局申请了美术作品登记,作者和著作权人都是林晨本人。</p> <p class="ql-block">2024年作者林晨发现《伴心》被盗用。林晨发现自己的这幅作品图被两家公司用于网络宣传,其中一家公司还将他的作品搭建成了气模成品并展示在了常熟琴湖。随后林晨开始与两家公司进行沟通。</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5日沟通无果 诉诸法院。因沟通无果,林晨将两家公司起诉到常熟市人民法院。要求两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p><p class="ql-block">2025年法院判决 侵权成立,法院判定该AI作品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选择与安排,具有独创性,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被告侵犯著作权成立。</p><p class="ql-block">AI创作的法律边界:关键在“人”的参与。</p><p class="ql-block">关于AI创作的版权问题核心争议点在于:AI生成的内容是否算“作品”?</p><p class="ql-block">1、以独创性判定</p><p class="ql-block">案件中,法院认为,林晨通过多次调整提示词、手动修图,体现了“独特的选择与安排”,具有独创性,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法律专家也表示,若无足够的证据,AI生成物一般不构成操作者创作的作品。单纯的AI生成物,因没有经历创作过程,所以肯定不是作品。</p><p class="ql-block">2、AI是工具,不是作者。</p><p class="ql-block">AI是人类设计和开发的工具,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作者”。真正的权利属于投入独创性智力劳动的操作者。</p><p class="ql-block">3、版权登记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案件中,作者林晨及时为作品进行了版权登记,为其后期维权提供了有力证明。这不难看出版权登记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除此以外,需要注意的是,林晨仅登记了平面作品的版权,未对立体衍生设计申请保护或进行相关作品版权的开发,导致立体的气模成品装置未被判定侵权。这为创作者敲响警钟:版权保护注意覆盖作品全生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