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家祠堂,又名陈氏书院、陈家祠,是广东省各地广东七十二县的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坐落于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堂始建于1888年(清代光绪十四年),至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建成。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开始长期作为教育用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家祠堂是由曾任翰林院的东莞人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他们以“汉代太邱太祖”为本族始祖。陈家祠堂建成后,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及相关协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家祠堂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家祠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八千平方米。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其中的灰塑,更是累计总长达到惊人的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家祠堂”被收录进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民国年间,陈家祠内供奉的牌位,据统计有上万块之多。日军占领广州期间,陈家祠并未遭遇严重损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陈家祠堂被政府辟为“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并从此停止祭祖功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大革命掀起的“破四旧”运动,陈家祠堂未能幸免。上万块的牌位尽被烧毁,仅余两块幸存;坚厚木大门上的两个门神公,也被造反派凿出大坑洼;大厅两面的壁画几乎被凿毁殆尽。直到1981年再次重修,1983年重新开放,从此,这一建筑艺术瑰宝得以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下,焕发往昔的光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郭沫若曾于1959年造访陈家祠,惊叹于它的建筑艺术,并赋诗赞美:“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