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生活里,我们常听到 “凡事有节制,凡事有前提” 这句话,它在饮食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就拿喝水来说,水无疑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依赖它。可一旦过量饮用,就可能引发水逆症。</p><p class="ql-block">《伤寒论》里提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这说的就是因饮水过多,脾胃无法正常运化水液,导致水液上逆、呕吐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吃饭也是如此,再美味的饭菜,若是不加节制地暴饮暴食,脾胃就会不堪重负,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p><p class="ql-block">《脾胃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胃受伤,不仅消化受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p> <p class="ql-block">有些人胃肠里整日咕噜咕噜响,能听到痰饮流动的声音,这种情况就表明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出了问题,此时若还大量喝水、喝米粥,无疑是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还有人肠道大便总是粘滞不成形,这是典型的脾虚痰湿重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尤其是脾胃阳虚的人,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正常运化水液,痰饮就容易停聚在体内,盘踞三焦。</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情况下,是选择喝性偏滋腻、易生痰湿的粥,还是吃能温阳散寒、健脾化湿的姜,答案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这体现了中医 “寒者热之,虚者补之” 的治疗原则,姜的温热之性恰好能改善脾胃阳虚的状况,帮助运化水液。</p> <p class="ql-block">“五谷为养” 出自中医经典《素问・藏气法时论》,原文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p><p class="ql-block">这明确了五谷在饮食中的基础地位,它为人体提供了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营养。然而,从临床实际角度看,事物都具有相对性。</p><p class="ql-block">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便五谷对人体至关重要,但在某些特定时间段,对于某些特殊体质的人而言,可能并不适宜。</p><p class="ql-block">就像世间万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有独特性,相互影响。</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在饮食选择上陷入执念,应灵活看待食物与健康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目前,人类已知糖、蛋白、脂肪是三大必须营养物质,它们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过程起着关键作用,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但对于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这些营养物质的摄入需要格外谨慎。</p><p class="ql-block">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调节异常,此时若大量吃糖,会使血糖急剧升高,加重病情。</p><p class="ql-block">同样,血脂高的人摄入过多脂肪,会进一步升高血脂,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尿酸代谢异常的人过量摄入蛋白,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多,诱发痛风发作。</p><p class="ql-block">这充分说明,食物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食用者的身体状况是否与之适配。</p> <p class="ql-block">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痰湿体质的患者,他们往往身体臃肿,痰湿积聚,痰液不断,存在各种水湿代谢问题。这类人就不适合再大量喝粥了。</p><p class="ql-block">因为粥在中医看来,性质偏粘滞,对于脾胃运化功能差的痰湿体质者,难以被正常消化吸收,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助长痰湿生成。</p><p class="ql-block">不过,若是想吃五谷,可以选择烤馒头等方式。</p><p class="ql-block">如今的 “五谷” 概念已扩展为杂粮,种类丰富多样,很多人认为杂粮粥营养丰富,三餐都喝粥也没问题,这种观念是片面的。</p><p class="ql-block">喝粥是否合适,关键要看个人体质。</p> <p class="ql-block">作为医生,在饮食选择上也遵循一定原则。</p><p class="ql-block">比如,会偶尔喝粥,但不会顿顿都喝。</p><p class="ql-block">主食方面,除了面食,会以蒸山药为主,山药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山药益肾气,健脾胃。” </p><p class="ql-block">搭配青菜和少量肉类,保证营养均衡。并且,像甜腻的地瓜、南瓜以及粽子这类不易消化的食物,还有辛辣刺激性食物,都会尽量避免食用。</p><p class="ql-block">这样的饮食方式能让身体获得足够能量,同时不过度干扰脏腑,尤其是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p><p class="ql-block">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景岳全书》说:“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 </p><p class="ql-block">保护好脾胃,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p> <p class="ql-block">患者就诊后,医生一般都会根据其病情嘱咐忌口,这一点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重视身体的运化功能,就能明白气血的生成、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消而不化,通常是短期内胃气受损所致,可能是几天饮食不当,也可能是几顿饭吃坏了脾胃。</p><p class="ql-block">胃属于阳明经,多气多血,若因饮食过度使胃的功能呆滞,就需要调动大量能量来消化食物,可能会引发高热。</p><p class="ql-block">孩子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善,对饮食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成年人还因饮食问题频繁影响健康,那就需要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了。</p> <p class="ql-block">临床上,很多痰湿重的人嗓子有痰,其实并非呼吸道疾病,而是脾胃运化问题。比如有些人一吃完饭就咳痰,这是典型的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导致水湿凝聚成痰,向上犯于咽喉。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揉腹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也可以喝点健脾行气化痰的中药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晚餐少吃点,坚持一段时间后观察痰液是否减少。</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痰液消失了,原因就在于之前饮食不节制,每餐的量和结构不合理,损伤了脾胃之气,使得脾胃运化水湿、推陈出新的能力下降,从而产生痰气。还有些人嘴里经常黏黏的,这也是痰湿重的表现,这类人就不适合喝粥。正常情况下,人应该满口生津,不感觉干燥,喝点水就能补充津液。</p><p class="ql-block">但有些人却总是口渴,不停地喝水,可喝了还是渴。从中医角度看,这是因为脾不运化水液,肾不能气化水液,肺无法布散津液,导致喝进去的水都积聚在中焦,形成痰湿。</p><p class="ql-block">水液无法正常向上滋润上焦,就会感到口渴;胃气也会因此上逆或呆滞,不能正常下降到下焦,时间久了,水湿被迫沉积在下焦,导致湿气下注。</p><p class="ql-block">如此一来,人体的三焦功能就会出现紊乱,一旦遇到外界邪气,如瘟疫等,就容易发病且病情缠绵难愈。</p> <p class="ql-block">除了粥,水果、各种奶类也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现在来自各地的水果琳琅满目,还有人询问骆驼奶是否更好。</p><p class="ql-block">其实,奶类在中医里属于偏粘滞的食物,有滋阴的作用。对于适合的体质,如婴幼儿,他们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充足的营养,奶类是重要的营养来源;还有特殊蛋白质缺乏人群,奶类能补充身体所需。</p><p class="ql-block">但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奶类就不太适宜,因为其粘滞的特性会加重痰湿运化的困难。</p><p class="ql-block">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痰湿体质的人可以转而大量喝粥,关键还是要做到节制饮食。</p><p class="ql-block">节制,就是要明白食物的特性和自身的体质状况,从而控制饮食。</p><p class="ql-block">只要医生经过辨证,确定某种食物不适合自己,即便外界将其说得再好,也坚决不碰。</p> <p class="ql-block">海参、鲍鱼这类高档食材,近年来被过度宣传,似乎被赋予了神奇功效。</p><p class="ql-block">倘若它们价格如馒头般低廉,可能很多人就会顿顿食用。</p><p class="ql-block">可从中医角度看,如今很多代谢问题,本质上就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p><p class="ql-block">这些问题大多是人们盲目跟风饮食造成的。</p><p class="ql-block">在一件事情上,往往有少数人(比如 20%)会大力宣扬,而剩下的人则需要冷静思考这件事是否适合自己。</p> <p class="ql-block">在门诊中,鼻炎患者较为常见。对于鼻炎患者,尤其是鼻后滴漏或有过哮喘病史的人,医生常常会叮嘱不要喝粥。</p><p class="ql-block">因为鼻炎的根源在于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大量痰饮水湿壅滞,遇到外界邪气就会引发鼻炎。</p><p class="ql-block">鼻塞是水湿凝滞的表现,大量鼻涕则是气不能统摄津液,导致津液外泄。鼻炎的每个症状都与人体的气化功能和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而日常饮食习惯是其中重要的病因。</p><p class="ql-block">粥中水分较多,对于体内水湿本就重的鼻炎患者,喝粥可能会加重水湿积聚,进而加重鼻炎症状。</p> <p class="ql-block">水是生命之源,但并非喝得越多越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遵循 “不渴不喝” 的原则,根据自身的运化能力和感觉来饮水。</p><p class="ql-block">不要刻意规定每天必须喝多少水,只有一些患有特殊疾病,如肾脏疾病、心脏疾病等需要严格控制水摄入量的患者,才需要按照医生要求统水量。</p><p class="ql-block">普通人应以口感为准,感觉口腔干燥时,适量饮水,且不要大口大口猛喝。</p><p class="ql-block">如果喝水后仍不解渴,就应该找中医看看,是否存在某些疾病病机导致这种情况。</p> <p class="ql-block">粥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易于消化,适合一些脾胃虚弱的人调养身体。</p><p class="ql-block">但对于痰湿重、脾虚的人,在喝粥时需要格外注意。首先要调整好身体状态,选择合适的时机喝粥。</p><p class="ql-block">煮粥时不要熬得过于浓稠,因为粥熬得越烂稠,其中的糖分含量相对越高,容易化浊生痰。</p><p class="ql-block">喝粥时也要细嚼慢咽,给脾胃减轻负担。</p><p class="ql-block">还可以在粥里加入砂仁、陈皮、茯苓等中药材,砂仁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p><p class="ql-block">这些药材能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缓解因饮食不当给脾胃带来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节制饮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具体需要医生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辨证。</p><p class="ql-block">有些人不需要刻意辟谷,每天在饮食上适当节制,减少不必要的食物摄入,就是一种很好的 “辟谷” 方式。</p><p class="ql-block">这样能减轻身心负担,对身体的养护效果可能比各种滋补品还好。</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身体能够正常运化食物,将其转化为对身体有益的气血,而不是盲目地往身体里硬塞食物。</p> <p class="ql-block">春夏时节,阳光充足,此时晒背是一种借助自然界阳气来护卫身体、促进自身运化的好方法。</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人体背部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晒背能激发阳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p><p class="ql-block">对于适合的人来说,可以坚持这种养生方式。</p> <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缺憾,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p><p class="ql-block">在饮食和健康问题上,我们不应过于执念,要学会接受和适应身体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过一段人生旅程,回头再看时,会发现很多曾经纠结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p><p class="ql-block">通过合理饮食、适当养生,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才是生活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