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灰孔雀雉,拉丁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隶属鸡形目雉科。雄性灰孔雀雉体长可达56至76厘米,尾羽延伸35至40厘米;雌性体长则为48至55厘米,尾羽长度约23至25.5厘米。雄鸟全身暗灰,密布浅色鳞状斑纹,头顶羽冠完整,面部裸皮呈黄色至暗红色,脸颊与颜部洁白,背部及翅膀上的蓝绿色眼斑外围有一圈白色环纹,尾羽上的眼斑则为绿色;雌鸟羽冠较短,体表眼斑较小且色泽偏淡紫。灰孔雀雉是一种极为稀有的鸡类,由于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栖息地的破坏,其分布区域正在快速缩减,种群数量已十分稀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灰孔雀雉雄鸟头部饰有蓬松延长的发状羽冠,点缀着细小的黑白斑点;颈后披有乌褐色翎领,带有棕白色横斑。全身乌褐,各羽遍布棕白色细点与横斑,上体的点状斑由前至后逐渐扩大。两翼内侧羽毛近端部有金属蓝紫色眼状斑,外围以狭窄的黑褐色圆圈及较宽的白圈,极为醒目。下体横斑较多,颏、喉部洁白。尾羽靠近末端处有成对的紫绿色眼状斑,形似孔雀尾屏,故名孔雀雉。</p> <p class="ql-block">灰孔雀雉栖息于海拔约1500米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竹林之中,常活动于阔叶林下灌丛草地上,或林木茂密、林下植被发达的阴湿地面上。</p> <p class="ql-block">灰孔雀雉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上午和下午尤为频繁。它们机警而胆怯,雄鸟活动时尤为谨慎,悄无声息,遇异常情况则伫立不动,仔细观察。察觉危险时,会惊叫着奔逃,钻入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一般不飞翔。危险迫近时才通过飞行逃离,飞行距离通常不远,几十米后即降落,落地后继续奔跑逃避。很少飞到树上,但夜间会在树上栖息。其鸣声短促而响亮,且越叫越响。</p> <p class="ql-block">灰孔雀雉的繁殖期为4至6月,3月初雄鸟便开始求偶行为,求偶炫耀为正面型。当雌鸟接近时,雄鸟面对雌鸟,降低身体前部,稍展双翅,尾抬起并向雌鸟张开;当雌鸟走开时,雄鸟恢复常态。灰孔雀雉通常在低山和山脚茂密森林中筑巢,巢多置于树根旁或草丛中的地面上,甚为简陋,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内垫以枯草茎、树叶或羽毛。测量的一个巢直径为15厘米,深3厘米。每窝产卵2至5枚,也有最多6枚和最少1枚的情况。卵为灰黄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40枚卵的测量为43.2至50.3毫米×34.0至38.1毫米,平均46.5毫米×35.9毫米。雌鸟负责孵卵,孵化期为21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