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 音乐: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谭元寿演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武汉地铁7号线《谭鑫培公园》站的文化宣传墙以“国粹艺术致敬经典”为主题,选取了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生平的9个经典艺术唱段。通过新技术感应,只要乘客靠近艺术墙,就会播放相应的京剧唱段。这种设计不仅还原了原汁原味的京剧国粹文化,还通过跨界合作的形式,将高雅艺术带入地铁,拉近了京剧与普通百姓的距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鑫培在京剧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被誉为“伶界大王”“京剧大王”,是京剧界鼻祖之一,梁启超为其著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梅兰芳也说“谭鑫培的名字,代表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他所创立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有“无腔不学谭”之说。谭元寿是谭鑫培的曾孙,他在1964年首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将“谭派”艺术融入其中,使《沙家浜》成为“谭家戏”。谭元寿在《沙家浜》中的唱腔高亢激昂,如《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好山河寸土不让》《十八棵青松》等唱段,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铁《谭鑫培公园》站🚇的装修设计主题为“谭韵印象”,通过对周边谭鑫培公园建筑结构形体的提炼,以整体空间艺术化的手法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地铁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鑫培是中国京剧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京剧艺术成就极高、唱腔风格独具特色,嗓音圆润甘甜,刚柔相济,演唱富于弹性,有“云遮月”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鑫培的代表剧目众多,包括《空城计》《洪羊洞》《捉放曹》《当锏卖马》《击鼓骂曹》《李陵碑》《桑园寄子》《四郎探母》《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南天门》《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其唱腔、表演、服饰、脸谱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京韵艺术范”中的“京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京剧的韵味。京剧的唱腔如西皮、二黄等,旋律优美且富有变化,演员通过字正腔圆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展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京剧表演中的“范儿”,即演员的表演风格和气质,也是“京韵艺术范”的重要体现。京剧演员在表演时,注重形神兼备,通过身段、手势、眼神等细节,展现出角色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京韵艺术范”还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京剧和京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艺术表演、文化活动等方式,这些文化元素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鑫培公园内的戏楼是为纪念京剧大师谭鑫培而建的仿明清风格宫廷式建筑,戏楼整体雄伟壮观,具有浓郁的明清风格。它采用红柱黛瓦、飞檐翘角的设计,朱红格栅门窗与烟青灰色墙面相得益彰,显得古朴典雅。其外观为重檐歇山式,上覆青铜瓦,几处飞檐翘角轻盈灵动。作为国内最大的古戏楼,谭鑫培戏楼不仅是京剧表演的场所,更是京剧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以京剧大师谭鑫培的名字命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