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春醒紫禁城

梦白浪

故宫的岁末玉器大展我不关注,看来淡季就要过去了。。。。。。<br><br>突然发现有罗哲文百年诞辰纪念展,乍醒,马上预订门票!<br> 三月上旬的大广场依然开放,游人不多。我照例在东华门下公交,步行去午门。<br><br>上午十点。八十年代每天这个时刻,我们学校课间操,全体要从东华门到五凤楼跑一个来回。<div><br></div><div>曾经“皇家操场”待遇</div> 进宫的人居然比一月份还少,爽的不要。 好久没靠近太和殿了,听说加了新隔离杆,过去一窥究竟。 匆匆走过号称今年即将重启的养心殿,直抵神武门。2017年这里举办茜茜公主展览,此后好像没再开放。 古建学家罗哲文为我国文保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喜好文保的北京人对他和侯仁之都很熟悉、尊敬。<div><br>同时展出百余工美大师、艺术家创作的百余件相关纪念工艺品。<br></div> 1962年,他参与中华书局组织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写工作。由奢入俭难,著书亦如是。<br><br>1981年底,他参与了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概念,1982年2月我国首批24城名单公布。<br> 1985年3月,他和几位学者联名提交加入联合国世遗公约的议案,同年通过,年底我国正式加入公约。<br>1986年开始申报项目,1987年底,长城、明清故宫、莫高窟等六项获准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他的摄影不仅是珍贵的工作记录,也给人美的享受。<br> 罗老部分作品展示——我很荣幸拥有其中数种。 <div>1948年受林徽因委派,他独自前往八达岭和古北口长城勘查,结下一生之缘。2012年5月14日去世,享年88岁,骨灰安放在八达岭陵园。</div><div><br></div>我这两本罗老的长城小册子出版时间差很短,但一个以文字为主,一个图文并茂,内容几乎不同,写作想来颇费心力。 下了神武门,我记得故宫有个青铜器馆,临时起意去找找看。年轻的工作人员含含糊糊,说文华殿那边可能有,于是过去,原来是玉器临展,罢了。<br> 途中经过“文字馆”,观赏性一般。 贝尔托鲁奇电影“末代皇帝”中,溥仪正在此打网球,鹿钟麟来赶他出宫了。彼得奥图扮演的庄士敦坐在裁判椅上俯瞰着中华大地上发生的这一幕(与史实不符)。网上议论,这充分暴露了西方导演高高在上的心态。 赶走一个,来了一批,宫里出没的新皇帝不少。其实我也想照一张,不过已经有照片,就免了罢。 总有人说,我是老北京。再也不去故宫了。其实故宫是任何人一辈子都看不完的厚重书籍,每回都有新发现,比如这个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div><br>故宫藏有宫廷雕版20万件,本次拿出1.5万件,什么概念?它是展示文物最多的展览!</div> 我隐约记得青铜器馆在东六宫,就去一个一个深挖,除了去年来过的延禧宫。结果是,六宫的名字我都记住了,而我想看的青铜器以配角形式出现。<br><br>还是躲不开玉。斋宫正举办为期一年的《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br> 清代崇尚仿古,以玉再创商周青铜礼器。 乾隆将当时中亚等国输入的玉器命名为“痕都斯坦玉器”,学术界称为伊斯兰玉器。 清军在伊犁找到准噶尔玉盆一块,运输中边际损毁,内廷改造为葵花盆。后来乾隆命从和田贡玉中找出类似材质,再造一盆。<br>应该不是首次目睹,我总是想起圆明园被劫走的一对青玉盘,可能与之相似。 玉盘,玉盘,你可曾听过百年故事千年唱、长诗逾万行<br> <div>承乾宫(一度是青铜器馆)、景阳宫闭门不纳。</div><div><br></div>景仁宫为文物捐献设立景仁榜,展出部分捐献精品。包括“七君子之一”章乃器捐献的商簋、陈万里捐献的唐三彩彩兽头枕等。 永和宫曾住过咸丰的丽贵人(本来没名气,李翰祥电影说被慈禧虐死,倒是提高知名度),光绪大婚后为瑾妃住所,现为御医药馆。 钟粹宫为咸丰幼年生活处,慈安在此居住至去世,下一位入住者是隆裕太后。<br>里面举办的古琴文化展已看过,里面播放《秋鸿》,虽不知音律,也驻足聆听良久。<br>四周绘有秋鸿图,当为现代作品。<br> 金云龙纹编钟,康熙五十五年制作的16枚之一。如果是纯金,音效不一定清脆吧?个人揣度。 耳闻目睹,再回神武门。出宫、不,出门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