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雨花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8607137</p><p class="ql-block">图 片:网 络</p> <p class="ql-block"> 现在,“数字”在人们心中都是一种网络符号了,挂在嘴边的,说的最多的就是健康是“1”,没了健康这个“1”,无论后面有多少“0”,都没有意义。今天,我所要说的“数字”,是财会核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从小对珠算有特殊的情结,在高考结束后,毅然决然地报考了金融类院校。每当去银行,看见柜台工作人员那熟练指法,飞快地拨打算珠,麻利儿的核算计数,就心生敬佩之情。</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的高考还实行预考制度,预考通过了才能参加高考,录取率极低。报考信息闭塞,一本报考须知小册子攥在教导主任手里,省级金融院校只招收英语考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招收日语考生,</span>这样的重要信息,教导主任竟然没有告知我们这些日语考生,录取档案被打回市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稀里糊涂地上了市级财经院校,专业是商业会计,所庆幸的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还能与珠算再续前缘,真是不幸中的万幸。</span></p> <p class="ql-block"> 学习财会知识的基本功,就是熟练写好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把珠算打的既快又准,这两样基本功,一度让我练的手抽筋。</p><p class="ql-block"> 写好这10个数字,不是简单的事儿。课堂上,老师发专业版的财会账页。首先,规定账页的每一行里能够写下三行阿拉伯数字,也就是说,每记一笔账,允许改错两次,这是要求写数字的大小;其次,记录每一个数字都要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比如说,写“1”,倾斜角∠是60度°的角,就是“8”也不能让它站立,也是有倾斜角度°的,数字“0”,更不能随便画一个圈了事,也有60度°的角。在账本上练习写阿拉伯数字,写的既标准又规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为了找好角度,又保证数字的大小合适,往往练着练着手就抽筋了,要想写好小小的10个阿拉伯数字,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p class="ql-block"> 珠算,是那个年代财会核算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学习打珠算也是必修课。珠算考级分六个级别,最低是六级,最高是一级,要想毕业必须达到四级珠算等级。</p><p class="ql-block"> 练习拨打珠算,我是从“625”,“16875”这两串数字练起,“625”这串数字,在拨打算珠的时候,能够使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灵活运用,上下配合,能够提高拨珠速度;“16875”这串数字的练习,能够把五个手指全部调动起来,在无名指和小拇指的加持下,对多位数的置盘起到重要作用,能够提高置盘率。在掌握好置盘节奏和速度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准确拨打一串串数字,这是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要想记住一串串陌生的数字,没有捷径,只有强记硬背。老师发给我们一本黄色的电话号码本,让我们反复练习计数,还让我们去大街上快速记住过往车辆的车牌号,加强对数字的敏感度。尤其是练习一目双行加减时,脑海里一行行数字仿佛就是一串串密码,神秘而灵动,让你全神贯注地准确无误地捕捉它们。时至今日,在大街上还下意识的看车牌号,对每出现的一组数字都很敏感,就像在脑海里过电影一般迅速略过。曾经保险柜的密码还依稀记得,就好像记圆周率3.1415926……那样熟悉。</p> <p class="ql-block"> 40年多过去了,回忆起打珠算和写阿拉伯数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老师那句熟悉而低沉的声音还在脑海里回荡:“开始”,算珠在同学们飞快的指尖上跳舞,噼里啪啦的拨珠声又仿佛战场上的炮火齐鸣般,让人紧张而刺激。为了达到心、手、眼、脑的充分协调统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能多练多记多算。天道酬勤,参加工作后,代表粮食局参加省级珠算比赛取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我个人珠算一级也顺利通过,现在一级证书还珍藏在书橱里,也算是对珠算情结的一种释怀吧。</p><p class="ql-block"> 财会工作中的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着财会人的智慧与心血。它不是枯燥无味的,是有温度的,是每一位财会人的劳动付出的成果;一串串数字代表着财会人的内心自信,代表财会人对业务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实力与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书橱里的算盘,还要时不时拨弄一番,心中永远的念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