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进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一号校区的大门,那块洁白的牌子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中国海洋大学”几个大字。海大一号门仿佛是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门户,小时侯每一次经过,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庄重与期待交织的气息。这里,是无数学子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我与这片校园故事开始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24中国海洋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海洋大学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全国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的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纳百川志高远,红色篆刻映石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印章旁落添雅韵,学海无涯心自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刻巍峨立天地,行走天下意气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蒙题写书壮志,海大精神永流长。</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没有在这里读过书上过学,因为我们家就在“海洋学院”边上住,但是对我有深刻的印象,那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经常到这里看文革期间的节目演出和露天电影,去海水浴场洗海澡也从这里穿过走近路,小时候也喜欢校园的氛围,这也不难理解,这也是青岛老城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饱经沧桑的欧式老建筑,那时除了花园和运动赛场外就是半个世纪的欧式风格建筑和日式风格建筑,空旷的大校园真是太美了,而现在的校园失去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鱼山路校区的小径上,一幢充满欧式风格的建筑静静伫立在绿树环抱之中。阳光透过树叶酒在那斑驳的墙面上,仿佛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这栋楼不仅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更见证了无数师生在此留下的智慧火花。每当我驻足凝视,总能想象到那些埋头研究、热烈讨论的场景,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又悄然流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海洋大学的62楼,是一座古典而庄重的建筑之一。这座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入口处是一个拱门设计,并配有两个柱子支撑上方三个拱形洞,像三个窗户。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交流思想、分享知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校区六二楼大门的右侧的一块黑色大理石牌匾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刻写着“青岛历史建筑”以及“六二楼”几个字,还有一段简短却意味深长的文字,讲述了这座建筑的历史渊源。它不仅仅是一座104年的楼房,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记录着这座城市与这所大学共同成长的足迹。站在这块牌匾前,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海大历史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荣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楼再有一百年还会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赵太侔曾经两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并缔造了国立山东大学第一个黄金时期。国立山东大学在原址复校,第二次当校长,赵太侔誓把国立山东大学建成全国最好的大学,礼贤纳士,登门聘请。当时应聘的有:朱光潜、老舍、游国恩、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童第周等等。一时间,青岛名人云集,赵太侔功不过没。除了老舍出国、朱光潜因病中途辞聘外,其余名人学者均在1946年秋和1947年春到校,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山东大学第二个黄金时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是青岛老城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那些饱经沧桑的欧式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革期间是《青岛海洋学院》,这里是去的最多的地方,面对楼的左侧是62楼大礼堂。下面是62楼的露天电影放映广场,记得在这里看了好多次电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海洋大学62楼礼堂,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那天晚上,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在原“青岛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的文革时期的舞台剧表演,现在还是那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还是原来样子的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由《人民的名义》班底打造、全程在青岛取景拍摄的检察题材正剧《巡回检察组》,该剧中的不少场景取自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六二楼”就是剧中的“中共东川省委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这些欧式建筑,建于1899~1909年,建筑平面呈H型,四座营房共同围成一练兵场,是开敞性的新哥特式建筑群落。俾斯麦兵营旧址是德军在青岛修建的第一座兵营,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兵营,是胶澳司令部驻地。1924年在此设置私立青岛大学。</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俾斯麦兵营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三大兵营之一。俾斯麦兵营旧址建筑共四座,呈H形排列。建筑设计基本一致,为德国三段式,花岗岩墙基,折坡屋面,拱形窗户,阶梯式山墙、山花及新哥特式装饰,有地下室和阁楼。俾斯麦兵营旧址是德军在青岛修建的第一座兵营,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兵营,是胶澳司令部驻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漫步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里,那尊白色的雕像让我驻足良久。它伫立在广场中央,是一位翩翩起舞的女性形象,双臂向上伸展,仿佛与天空中的海豚共舞。这一场景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也让我联想到海洋大学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这尊雕像不仅是校园的一道风景线,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海洋,珍惜自然资源。</p> <p class="ql-block">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唯一一座旧居,闻一多旧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序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多楼”却澎湃着旺盛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多楼”始建于1903年,原为俾斯麦兵营的军官寓所。在五四运动冲击下,中国于1922年收回青岛。1924年,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创立,校址即为俾斯麦兵营旧址,军官寓所时为校舍。学校开宗明义,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青岛文脉由此开始走向兴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闻一多先生于1930年应邀来校,担任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1931年至1932年在此居住。作为集体校舍,诸多名家学者交汇于斯,启迪智慧,涤荡思想,激扬文字。1950年,为铭记和弘扬先生的卓越成就和爱国主义精神,学校将其命名为“一多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城市。时值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市南区委区政府鼎力支持下,“一多楼”重又开放。惟望;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旧居,犹如一支红烛,以微光燃起灼灼火炬,以赤心寄于巍巍华夏,激励中华儿女赓续文化血脉,凝聚磅礴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不仅是闻一多先生生活过的地方,更是他思想与创作的源泉。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先生当年对文学与真理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p><p class="ql-block">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p><p class="ql-block">歌舞和竟赛,有力猛如虎.</p><p class="ql-block">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p><p class="ql-block">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p><p class="ql-block">——朱自情,《挽一多先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故居的展厅内,一块展示牌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记录着“五四”事迹与成就,每一行文字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他的伟大与不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洋大学闻一多故居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先生的才华与智慧,更能体会到他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次走进这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思考。</p><p class="ql-block">先生之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宽敞明亮的走廊,阳光透过拱形窗户照进来,二楼阳台这里曾经见证过闻一多先生的思考与探索,也承载着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阳光与建筑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平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闻一多故居二楼书房,一股宁静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书架整齐排列在墙边,木质桌椅摆放有序,仿佛能听到当年闻一多先生在此伏案疾书的声音。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专注与沉思的气息,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沉浸在这片书香之中。</p> <p class="ql-block"> 问一多先生的半身雕塑映入眼帘,他似乎在凝视着远方那座红色屋顶的房子,也许是在回忆,也许是在思索。问一多先生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星辰,他的贡献如同灯塔,为无数学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赵太侔(1889-1968),山东宜都(今青州市)人,著名教育家、戏剧家。他原名赵海秋,曾用名赵畸。在1918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19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西方文学和戏剧。其间,他与俞尚元一起发起了国戏运动。闻一多等1925年回国后,主持创办戏剧系,为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做出了特殊贡献。赵太侔是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两个时期的关键人物。1928年起参与筹备,是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主要成员之一。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开学,任自由学院教授,后任大学院长。1932年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中国海洋大学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这样的精神无处不在,它激励着每一个人去追逐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海洋大学,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故事,每一尊雕像都承载着记忆。这些雕像不仅仅是校园的一部分,更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要铭记那些为教育事业付出心血的人们,传承他们的精神,让这份力量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闪耀。 </p> <p class="ql-block"> 赫崇本先生的名字或许并不为所有人熟知,但他的精神却深深融入了这片校园的文化之中。他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思想如同海洋般深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学路2号校门旁的海洋生物博物馆是我在中国海洋大学最想去的地方之一。这座建筑风格独特的博物馆,其正面有一块大大的招牌写着“海洋生物博物馆”。这里收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标本和资料,是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好去处。每当我走进这里,就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海底世界,各种奇妙的海洋生物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蔚蓝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友情提示:参观时间每周四下午和周六全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巨大的鱿鱼标本,它被安置在透明玻璃罩内,柔和的灯光照亮了整个场景,让这只鱿鱼标本显得更加神秘和震撼。背景墙上陈列着多个小盒子状展品,每一盒都藏着一个关于海洋生物的小秘密。左侧墙面上的多色海报与指示牌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指引,而右侧整齐排列的小型展品柜架则展示了更多精美的海洋生物标本。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关于海洋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海洋世界。展厅里陈列着各种昆虫标本,它们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解剖结构模型则为参观者揭开了昆虫内部构造的神秘面纱,详细的解说文字让人对这些小生命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件标本都像是一个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p> <p class="ql-block">一个壮观的场景映入眼帘,多条大型鱼类标本悬挂在空中,宛如在水中游弋。旁边的介绍牌上详细记录了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珊瑚礁样本静静地躺在黑色展台上,背景墙上的图表与讲解板则为我们揭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奥秘。这些珊瑚礁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家园,更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着这些珍贵的样本,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登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八关山》俯瞰老城区,美景尽收眼底,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关山上气象新,圆台仪器静立身。</p> <p class="ql-block">八关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小鱼山北面青岛山南面,中国海洋大学的东侧。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聚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八关山上100多年前的老储水池~</p> <p class="ql-block">站在八关山的山顶平台,眼前是一片辽阔的海景。眼前的小鱼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海对面的“薛家岛”。仿佛在诉说着青岛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故事。海风轻拂,带来一丝丝咸咸的味道,让人不禁沉醉于这片宁静而壮丽的景象之中。</p> <p class="ql-block">前海的“栈桥”在眼前展开,位于西陵峡路上海上皇宫相邻的海关大厦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仿佛是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阳光洒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信号山三个红色球体的建筑,它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从这里俯瞰,整个信号山的轮廓尽收眼底,高楼大厦与自然景观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信号山下,原德国总督府静静伫立。那是一座黄色的建筑,屋顶覆盖着红色瓦片,仿佛一位身着华服的长者,沉稳而庄重。周围环绕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历史的见证者。阳光酒下,树影斑驳,为这座建筑增添了几分柔和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学路2号較门旁,这个户外篮球场的场景与海洋大学的主题关联不大,但它却让我想起了校园里那些充满活力的运动场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是与信号山下的“原德国总督府”相对称,是原俾斯麦兵营练兵场~</p> <p class="ql-block">从八关山往下俯瞰,海大校院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校区内。再看远处“山东港口”被市民称作超大“指甲刀”的现代化高楼直插云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海饭店八大关,海天一色净无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关山下学府静,海大书香漫径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子寻幽探气象,山巅台上悟潮生。</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大学路交叉路口,网红大卡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鱼山路36号束星北故居:</p><p class="ql-block"> 束星北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他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早年,他求学于之江大学和齐鲁大学,后来自费赴美留学,先后在爱丁堡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深造,获得了硕士学位。1931年,他毅然归国,在浙江大学等校任教,培养出李政道、程开甲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他主导研制成功中国首部雷达,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他还在山东大学担任理系海洋系教授和气象研究室主任,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的他虽辗转于青岛医学院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但始终心系科研事业。在中国首次洲际弹道导弹试验过程中,他精准计算出弹头回收的关键数据。他在理论物理学上的造诣非常深厚,是我国最早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研究的科学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鱼山路36号童第周故居:</p><p class="ql-block"> 童第周是中国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者,他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成为首批风华正茂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科研成果包括开创性地提出鱼类胚胎发育规律的研究方法。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多所高校校长或副校长职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包括多位院士级别的学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鱼山路36号陆侃如与冯沅君故居:</p><p class="ql-block"> 陆侃如与冯沅君夫妇的故事也让我深受感动。他们相识于清华大学和北大,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后来,他们分别前往法国和美国求学,并在巴黎重逢结婚。回到国内后,他们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执教,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著,互赠诗书,书写了一段充满“爱、自由和平”的罗曼史。</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故居鱼山路33号~</p> <p class="ql-block"> 梁实利(1902-1987).北京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1930-1934年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该寓所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p> <p class="ql-block">校园预约程序:</p><p class="ql-block">预约进中国海洋大学的流程公众号搜“中国海洋大学"点击“校园服务”选择“参观预约”。</p><p class="ql-block">点击“个人预约”拖到底部选择“承诺遵守"填写预约人信息/选择鱼山校区/选择日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点击确定预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注意带身份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