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柱宗祠又称“经义堂”,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大鄣山乡黄村。百柱宗祠建筑既有明代的风格特点,又开创了清朝盛世时期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明清过渡时期汉民族徽派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2年,在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举行的“中国民俗展览”上,婺源黄村的百柱宗祠作为宗祠的代表而参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黄村百柱宗祠位置图 百柱宗祠所在的黄村,临溪而居,一条弯弯的小溪绕村潺潺而流,宁静美好,是一处未开发的“处女地”。百柱宗祠就坐落在黄村的东头。<br><b>黄村远眺</b><br> 百柱宗祠位置图 百柱宗祠为砖木结构,由庭院、门楼、正堂(享堂)和两层的寝室组成,面积达1200平方米。南面临溪建有围墙。游客参观从庭院西侧的耳门进入。<br><b>百柱宗祠景区入口</b><br> <b>百柱宗祠庭院</b><br>庭院两侧有耳门相通,院内有乾隆年间八陵旗杆石四对。<br> <b>百柱宗祠门楼</b><br>百柱宗祠的门楼十分精致,结构也非常复杂,它以门阀为界,内外分为两半:外半是华丽的五凤楼,而内半则是简单的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除此之外,第一道门的门扇是镂空的,而且上下左右的花样各不相同,非常精细。大门用上等杉木制成,红光耀眼,两边分刻八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br>五凤楼的特征是屋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像鸟翼般展开的曲线,建筑学上通称为翼角。五风楼共有10个翼角,呈五对展翅,就像五对欲飞的凤凰,传说最初百柱宗祠建造的时候,这里还雕刻了几条龙,且龙须是由石头磨研而成。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用于建造祠堂门楼。<br><b>门楼外立面</b><br> 门楼内立面 门楼二道门 <b>天井</b><br>从门楼进入,里面是一个用青石铺成的平整光洁的天井,正前方是正堂,两侧建有围廊。<br> 东侧围廊 西侧围廊 <b>正堂(享堂)</b><br>正堂(享堂)面宽五间,柱子林立,用料非常讲究,气势恢弘,堂中上方悬挂着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题写的“经义堂”匾额,显得格外庄严。大梁上装饰有“鳌鱼吐云”、“龙凤呈祥”等图案,雕工十分精美。四个石基上刻有“鹭鸶戏莲”、“凤戏牡丹”、“仙鹤登云”、“喜鹊含梅”的纹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br> <b>寝室</b><br>从正堂(享堂)后门出去,就是寝室。寝室健在台基上,登上七级台阶,穿过门楼,就进入寝室。寝室面阔三间,分为两层。隔花门外为厅堂,门内是供奉黄氏祖先牌位的神龛。<br><b>正堂(享堂)后门</b><br> 寝室门楼外立面 寝室门楼内侧 寝室 百柱宗祠,实为九十九根主柱,是设计者想造个深藏民间的“金銮殿”,还是构造艺术上的巧合,不得而知,总之为了避讳,建筑者干脆称之为“百柱宗祠”了。 历经沧桑岁月,百柱宗祠依然保存完好,屹立于此,见证着世代村民的勤劳与智慧。走进这座宗祠,你会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震撼。宗祠采用砖木结构,硬山屋顶,结构严整,层次分明。百余根圆润的柱子支撑着宽敞的屋顶,仿佛在向天空伸展,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br><b>黄村村口的双拱桥</b><br> 黄村村道旁的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