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游天坛,抚今追昔忆流年

马建华

<p class="ql-block">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面积约为273万平方米,是明清时期皇帝冬至举行祭天和祈谷、祈雨仪式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建成时兼具祭天和祭地的功能而被称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时祭天和祭地的功能分离,天地坛更名为天坛。明清两代先后有22位皇帝在此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天坛作为公园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天坛由内坛外坛两部分组成,外坛墙总长6553米,内坛墙总长4152米,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建筑主要集中于内坛,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外坛以祭坛的附属建筑和古树群落为主。1961年,天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3月12日,趁在京查病空闲之机,携妻来天坛做个深度游。提前做了一些功课,看到网上介绍参观天坛从南门进入是最佳选择,于是我们从汉庭宾馆出发,叫滴滴出行时输入的目的地便是天坛公园南门,到达后首先看到的是昭亨门。</p> <p class="ql-block">  入门后看到的第一个建筑便是圜丘坛。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p><p class="ql-block"> 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p> <p class="ql-block">  圆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又称亿兆景从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在天心石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音。</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认为,亵渎神圣,随意踩踏天心石,可能破坏风水磁场或招致不祥。另外,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过度踩踏可能加速文物磨损,但在现场看到,有不少游客排着队,乐此不疲地上去踩踏、摆拍,这种不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行为,实在令人痛心。</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下方有燔柴炉,燔柴炉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祭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刻净牛犊于炉上,以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p> <p class="ql-block">  站在圜丘坛上,可以远看建筑轮廓线条简洁,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高度达到528米的北京第一高楼,美轮美奂的“中国尊”,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皇穹宇院落。该院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高19.5米,直径15.6米,建筑基座由汉白玉构成,建筑主体为传统木拱结构,由环转的8根檐柱和8根金柱共16根柱子为主要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p> <p class="ql-block">  由于皇穹宇四周的墙壁光滑,当声音遇到光滑的墙壁就会连续反射出声波,传到另一边,人们便将此处命名为“回音壁”。因为这些奇特的声学现象都发生在皇穹宇和圜丘内,故将其称之为天坛回音建筑。天坛回音建筑被列为中国四大回音古建筑之首。</p> <p class="ql-block">  天坛内遍布古柏,最有名的当数皇穹宇院外西北侧的“九龙柏”。这颗柏树树干粗大,直径达1.2米。树干表面布满纵向扭曲的沟纹,宛如九龙腾飞,故名“九龙柏”。这颗古老的柏树已经有500多年的树龄。</p> <p class="ql-block">  丹陛桥位于皇穹宇北部,其修建时间一说为明永乐年间与大祀殿同期建成,一说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29米。桥面为城砖海墁,史书称为海墁大道。因其下有两孔涵洞,且又为祭祀时的必经之道又被称为丹陛桥和神道。1976年丹陛桥桥面由城砖海墁改为平铺水泥方砖。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p> <p class="ql-block">  祈年门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间,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该建筑系明初原物。</p> <p class="ql-block">  过了祈年门,就可看到祈年殿了。大殿高32米,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为鎏金宝顶。明代为三色琉璃瓦顶,清乾隆年间将其全部换成天青色琉璃瓦,以象征“天”。该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板,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p> <p class="ql-block">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  从皇乾殿院内向祈年殿看去的景致不错,不少游客在这儿拍照打卡留念,笔者选好角度,也帮老婆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  这次游天坛,由于时间充足,我们计划将园内大小景点一网打尽。从祈年殿出来,我们便去看双环万寿亭。该亭原建于中南海内,是清乾隆皇帝为其母亲50大寿祝寿时所建。此亭由两个圆亭套合而成,因而称为“双环”,又因其亭基为桃形石台,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取“和合、吉祥、长寿”之意,又称“桃亭”,足见乾隆皇帝对母亲的寿礼确实花了一番心思。</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南海因建设需要拆除部分旧建筑,周总理亲临勘查,指示“能不动的尽量不动,必须动的可迁入公园”。总理在1975年病重时特别批复:“双环亭可以迁往天坛,让人民都看看。”故于1976年,双环万寿亭与方胜亭、扇面亭及游廊等一起由中南海迁至天坛公园。原亭上曾有“风亭月榭”“蕙圃珠泉”双匾,均为清光绪御笔,因亭子前后遍植海棠,故又有“海棠亭”之誉。但从中南海迁出时,亭上两块清光绪皇帝书匾不知所终。</p> <p class="ql-block">  在天坛重组后的双环万寿亭基本保持原貌,尽显皇家气派,只是连接不同亭子的游廊延长了1倍,达到约110米。双环万寿亭两圆亭皆为重檐顶,上覆孔雀蓝琉璃黄瓦剪边,单翘三踩平金斗栱,下檐黄琉璃蓝瓦剪边,双翘五踩平金斗栱,为典型的皇家园林建筑设计。两亭各有八根檐柱,檐柱间连以坐凳,南北向为如意踏跺。双环万寿亭梁枋上施用金线苏式彩画,绘画题材以花鸟、风景、人物、建筑等主题,与周围生态景观相得益彰。游人至此休息,可见回廊曲折、草木青青,亭台精致,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了双环万寿亭,我们便去看斋宫。斋宫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p><p class="ql-block"> 斋宫位于祈谷坛西南隅,朝向取东,瓦用绿色表达了帝王向天称臣、庄敬恭谦之意。天坛斋宫,平面正方形,面积近万平方米。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p> <p class="ql-block">  外宫墙及环绕的深池。</p> <p class="ql-block">  斋宫的东北角有一钟楼,是乾隆时修建的。钟楼内悬挂着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p> <p class="ql-block">  进二道宫门,迎面就是斋宫的五间正殿。殿座全是汉白玉石基和石柱。建筑结构和正式宫殿一样,重檐垂脊,吻兽俱全。但殿顶成拱券形,不露栋梁榱桷痕迹,故名无梁殿,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筑之一。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称尊。</p> <p class="ql-block">  殿前露台上左右各置一座高大的白石亭子,左边的叫斋戒铜人亭,右边的叫时辰亭。铜人亭内的铜人高1.5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p> <p class="ql-block">  从斋宫出来,我们便去看七星石。嘉靖年间,于大享殿东南放置巨形镇石七块,上刻山形纹,讹传系陨石,实为寓意泰山七峰。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亦华夏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p> <p class="ql-block">  在七星石旁边的柏树林中,聚集了不少老人,初时以为是有什么活动,走近一看,才知这里原来是天坛公园的相亲角,是老年人帮孩子们找对象的,写着孩子年龄、学历、职位等信息的牌子挂的到处都是,据说这个位于祈年殿东侧的相亲角是北京知名的相亲角之一,规模在北京排名第二。‌‌</p> <p class="ql-block">  在天坛祈谷坛北神厨院内有一眼甘泉井,乃明永乐十八年兴建天地坛时所凿古井。井深约10米,覆以盝顶样式,绿琉璃瓦古井亭。该井是神厨制作祭祀供品的专用水源,水质清澈甘冽,故名甘泉井。清人王士祯写有《竹枝词》赞天坛甘泉:“京师土脉少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甃好,清波一勺卖千钱。”诗中记述了京城水少,而天坛水好如甘泉,一勺清泉很值钱的这件事!</p> <p class="ql-block">  从北门出来时,我们又选不同角度,回拍了几张祈年殿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好景终有一别,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哼着《天坛我爱你》的歌曲,结束了难忘的半天旅行。</p> <p class="ql-block">  老夫聊发少年狂,游览归来,学着做个抖音,编个美篇,填几阕词,定格这段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眼儿媚·携妻春游天坛公园随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建华</p><p class="ql-block"> 晨步天坛鸟声啾。翠柏接云浮。圜丘洁静,皇穹肃穆,瑞气盈眸。</p><p class="ql-block"> 回音壁畔惊天语,玄妙入琼楼。蟠龙玉陛,飞鸾藻殿,一晌清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鹧鸪天·天坛春游醉流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建华</p><p class="ql-block"> 穹宇圜丘映碧天。祈年殿耸势巍然。回音壁里传佳话,丹陛桥边醉客颜。</p><p class="ql-block"> 情切切,意绵绵。庄严圣地步流连。沧桑历尽精神在,岁月无声载史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城梅花引·阳春三月游天坛随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建华</p><p class="ql-block"> 天坛殿阁耸云端。步流连。意流连。回壁传声,悄语绕星垣。白玉雕栏承帝宇,琉璃色,载沧桑、漫晓烟。</p><p class="ql-block"> 晓烟。晓烟。笼尘寰。古柏悬。花影绵。眺也眺也,眺不尽、九陌朱颜。谁识当年,燔火祭皇天?追昔抚今抬望眼,龙凤舞,瑞光涵、韵万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