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

陈木强

<p class="ql-block">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位于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包含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两处遗产点(清口枢纽、清江大闸)和一处遗产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p> <p class="ql-block">里运河文化长廊以京杭大运河淮安段为核心,串联清江大闸、御码头等历史遗存,融合水岸景观与文旅业态。通过夜景灯光、游船漫游及文化展演,再现运河商贸繁华,打造集生态观光、历史体验于一体的滨水文化空间,是感受“运河之都”活态遗产的经典线路。</p> <p class="ql-block">里运河全长32公里,沿岸风景优美、人文景点众多,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承载着淮安千年的运河文化,见证了昔日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是淮安人的母亲河、文化河。</p> <p class="ql-block">2014年,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江浦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之一,共有遗产区2处(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5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p> <p class="ql-block">淮安里运河广场</p><p class="ql-block">里运河广场位于里运河文化长廊核心段,以运河文化为主题,融合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广场设有水景雕塑、文化地砖及漕运主题艺术装置,夜间配合光影秀展现运河画卷,兼具市民休闲、文化集会功能,是彰显淮安“水城共生”特色的公共空间与城市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御码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淮安御码头</span>位于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清江大闸口地段。因码头台阶为石料砌筑,御码头又称石码头。明清两代帝王沿京杭大运河巡查时,曾于御码头舍舟登陆入城。由于清江浦扼河、漕、盐、榷、驿之机杼,漕运兴盛年代,聚集着众多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黄河夺淮后,朝廷立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运粮漕船、贡品船与巡河官舫通过新规,致大量旅客与货物在清江闸进行“南船北马”交通方式的变更。南方物资船抵清江浦后,只能于清江闸石码头舍舟登陆,渡黄河至王家营换乘车马北上,踏上通京大道;北方官员、商贾乘车马抵淮阴,必于王家营弃车马,至清江闸登舟扬帆南下。是时,境内漕舟云集,市井稠密,仅在清江浦石码头领有营业执照、专为往来行旅服务的脚夫就逾万人。</p> <p class="ql-block">运都胜景牌坊</p><p class="ql-block">运都胜景牌坊矗立于里运河文化长廊核心区,为当代复建的标志性景观建筑。其形制为四柱三门仿古石坊,匾额题刻“运都胜景”四字,雕饰运河波浪、漕船纹样,呼应淮安“运河之都”历史底蕴。牌坊既是运河文化景观带的入口标识,亦通过楹联书法与灯光设计,展现水城古今交融的独特意象。</p> <p class="ql-block">清江闸</p><p class="ql-block">又称清江大闸,始建于明朝初年。清江闸用于控制里运河的流量和调节水位,以缓解湍急的河水,使漕运船只顺利通过。清江闸是漕粮所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有“南北襟喉”之称。清江闸是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得最好的一座古闸,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一处重要遗产点。</p> <p class="ql-block">“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p><p class="ql-block">此碑立于里运河畔清江浦历史街区,以“南船北马”典故为背景,铭刻淮安作为明清南北交通枢纽的特殊地位。碑体多镌船、马浮雕及题记,生动还原古代客商至此“弃舟换马”的交通转换场景,既见证运河与陆路运输的衔接功能,亦凸显淮安“九省通衢”的商贸文化基因,是运河遗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国师塔</p><p class="ql-block">国师塔坐落于淮安里运河畔,为纪念清代顺治帝师玉琳国师而建,原塔毁于历史,现塔为当代复建。建筑为九层仿宋风格,登塔可俯瞰运河风光,夜间灯光映衬下更显古朴典雅,兼具佛教文化意蕴与运河景观地标属性。</p> <p class="ql-block">清江浦楼</p><p class="ql-block">是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其外观以传统楼阁为原型,采用现代设计语言,通体朱红色调,檐角飞扬,楼身醒目题写“清江浦”三字,既呼应明清时期清江浦作为运河重镇的辉煌历史,又以视觉冲击力强化运河文化符号。建筑内常设运河主题展览或非遗体验空间,兼具文化展示与网红打卡功能。</p> <p class="ql-block">青龙寺</p><p class="ql-block">青龙寺坐落于里运河文化长廊沿线,始建于明代,历史上为运河沿岸佛教活动场所之一。现存建筑经修缮保留传统殿宇格局,寺内古树、碑刻与运河风光相映,既承载民间信仰记忆,亦见证漕运时代商旅往来与文化交流,现为运河畔静謐古朴的宗教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淮安清江浦记忆馆</p><p class="ql-block">清江浦记忆馆坐落于里运河畔,以明清时期运河商贸繁盛为背景,通过老照片、实物展陈及场景复原,再现清江浦码头市井生活、商帮文化及水利变迁。展馆侧重“运河记忆”主题,结合多媒体互动与历史影像,生动串联淮安“因运而兴”的脉络,是了解运河城市生活史的特色窗口。</p> <p class="ql-block">漕运群英图</p><p class="ql-block">清江浦记忆馆对面照壁是一组浮雕,名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漕运群英图》,</span>刻画明清时期与清江浦漕运密切关联的七位历史人物,包括治水能臣(如潘季驯)、漕运总督(如史可法)、河道官员及运河商贾代表等。浮雕以写意手法融合运河波浪纹饰,通过人物动态与器具细节,凝练展现漕运鼎盛期“官民共治、百业兴漕”的历史图景。</p> <p class="ql-block">栖凤阁</p><p class="ql-block">栖凤阁位于里运河文化长廊沿线,为复建的传统楼阁式景观建筑,建筑形制古朴典雅,飞檐翘角,临水而立,登阁可眺望运河风光与沿岸历史街区。阁内常设文化展陈或运河主题艺术装置,夜间灯光勾勒轮廓,与河景相映成趣,是融合历史意象与现代休闲功能的运河文化节点。</p> <p class="ql-block">若飞桥</p><p class="ql-block">若飞桥横跨里运河,为纪念近代革命家王若飞而命名,是连接运河两岸的重要景观步行桥。桥体设计融合传统拱桥形态与现代钢结构,桥栏饰以漕运主题浮雕,夜间辅以流动光影,既承载红色文化记忆,又串联清江浦景区与运河风光带,兼具实用性与人文地标属性。</p> <p class="ql-block">淮安古清真寺位于里运河沿岸,始建于明代,是苏北地区重要的伊斯兰教文化遗产。建筑融合中国传统殿宇风格与伊斯兰装饰艺术,现存礼拜殿、碑刻等遗迹,见证了运河沿线回族聚居、商贸往来的历史,兼具宗教文化与运河多元交融特色,现为省级文保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