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钱宝斋</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456633</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馆藏自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跨湖桥博物馆临展“粟黍之源 文明曙光——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上,一件来自红山文化的青黄玉残件勾云型器玉佩,宛如一位沉默的使者,静静诉说着五千年前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山文化,作为西辽河流域璀璨的史前文明,距今约6500 年 - 5000年,其在制玉工艺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这件勾云型器玉佩,正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它整体呈青黄色,虽有残损,却难掩曾经的精美。玉佩采用拟物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形似勾云,又似枭鸟。器体扁平,中心镂空一弯勾,呈旋涡形,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勾云状,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工艺精湛,展现出红山文化先民卓越的艺术创造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勾云型器玉佩的功能,一直是考古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出土位置来看,已发现的勾云型玉佩大多置于死者胸前,少数位于头部或腹部。学者们推测,这类玉佩并非单纯的装饰品,而是具有特殊的宗教和社会意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象征物,可能与手执的斧钺或权杖一类有关,代表着持有者的权力与地位。还有学者提出,在红山文化的祭祀典礼中,勾云型器玉佩是沟通祭司和上天、祭司和祖灵的中间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这件残件勾云型器玉佩,或许也曾在某个庄重的祭祀场合,被祭司或部落首领佩戴,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祈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玉佩的制作工艺,同样体现了红山文化的高度发达。其采用解玉砂抛光、陀轮加解玉砂碾制等工艺,钻孔则使用程钻打出马蹄形孔。即便历经数千年的岁月侵蚀,在转动光线后,仍能看到典型的史前玉器砣轮痕迹。这些制作工艺,不仅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制玉技术,也彰显了红山文化先民对玉器制作的执着与专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件青黄玉残件勾云型器玉佩,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红山文化的窗口。它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的独特魅力,感受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信仰与追求。在跨湖桥博物馆的展厅里,它默默伫立,等待着每一位观众的到来,讲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续写着人类文明的传奇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