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穿越梦中的奥捷匈之旅

沧耳

<p class="ql-block">  回家数十日,那一场穿越时空的奥捷匈之旅,宛如梦境,远离尘嚣,超凡脱俗。 <br></p> 此次旅行,出入欧洲都是在捷克的布拉格机场。 第1天 <p class="ql-block">  从布拉格驱车127公里,到达捷克著名的疗养胜地、有“矿泉城”之称的卡罗维发利(Karlovy Vary)。</p> <p class="ql-block">  卡罗维发利位于西捷克州特普拉河谷中,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清澈的特普拉河(Tepla)沿山谷穿城而过,把城市一分为二,河上的几座小桥将河两岸的城市连成一体。卡罗维发利从1349年开始建设。城市倚着爱情山,山上有爱情公园,在峻峭的山岩上竖立着城徽——一只小鹿的铜像。 小巧的城镇充满热闹气氛,却又不减其优美典雅的气质,自古吸引着欧洲贵族豪门、影视红星流连忘返,欣赏两旁巴洛可式建筑,斯普鲁特温泉 (Sprudel)、市场温泉回廊、磨坊温泉回廊。</p> 斯普鲁特温泉 (Sprudel)是卡罗维法利最著名的温泉,以泉水喷出高度最高和温度最高闻名,也是卡罗维法利最现代化设计的温泉回廊,总是吸引许多人驻足欣赏。斯普鲁特温泉除了两层楼高的高温温泉外,还有另外2个不同温度的出水口位于回廊另一侧,水温30、50度。 斯普鲁特温泉温度高达72度,冲力强大的水柱直上14公尺,在玻璃屋内的观赏者会有如同在蒸汽室的感受,19世纪时在温泉上方有特制的防护,公元1975年重建回廊为透明的玻璃帷幕,温泉出水口也改建现代化。 市场温泉回廊,瑞士木造风格,点缀着无数星芒状的雕饰。回廊旁有一座美丽的市集广场,这座迷你广场四周环绕着色彩缤纷的房舍。 回廊下方共有两处温泉出水口,其中位于描绘卡罗维发利发迹壁画下方的出水口,正是名为"查理四世"的温泉。 传说600年前,捷克国王查理四世到此狩猎,一只小雄鹿被国王射伤,跛着腿逃去,查理策马紧追不舍。小鹿跃上峻峭的山崖,纵身跳入山下泉水中,水上立刻冒起一股白烟。当小鹿从水中出来时,伤口即已愈合,不一会,便消失在丛林中。宫廷医生奉国王之命,化验泉水,证明泉水能疗伤治病。为此,人们在爱情山上的公园里为小鹿树立了这座雕像,并取名为“鹿跳台”。从此,温泉就被称为“卡罗维瓦利”,就是“查理斯山谷”之意。 造型特殊的专用温泉杯,小镇上到处都有售卖。 这里也是一处温泉出水口。   自19世纪起,沙俄彼得大帝、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歌德、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席勒等都曾到卡罗维瓦利度假;马克思曾于1864年、1865年到这里治过病,在此完成了《资本论》的初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一些篇章也是在这里写的。 磨坊温泉回廊,因附近原有磨坊而得名。建成于1881年,工期10年,由捷克著名建筑大师Josef Zitek设计,布拉格国家剧院也是他的经典之作。整个建筑风格是巴洛克式的,由中殿、侧廊和124根长柱共同组成,廊柱上有12个古典雕像,分别代表12个月份。 <p class="ql-block">   <br></p> <p class="ql-block">  <br></p> <p class="ql-block">  从1950年起,国际电影节每两年在卡罗维瓦利举办一次,不少国际级影星就下榻在这里。</p> 圣玛丽·马德莲教堂,白底绿顶,简朴庄重。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驱车83公里到皮尔森啤酒厂。这是捷克共和国最大的酿酒厂,1842年建立,现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啤酒出口商,出口啤酒到全球50多个国家。在古香古色的啤酒厂大门后,有两个新旧啤酒厂开放给游客参观。</p> 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皮尔森啤酒的酿造过程,还可以品尝到纯酿的鲜啤。 继续驱车135公里,到达捷克中南部的布杰约维采。 百威啤酒源于此地,13世纪起这里就以酿造啤酒而知名,所以又被称为"百威小镇"。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有极为显的中欧地区民族风格,保存完好。 百威小镇的市政厅广场又叫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广场,是一个四边各长133米的正方形广场,据说是捷克最大的广场。广场东北角的黑塔是小镇的最高处是古代的瞭望塔,兴建于16世纪,塔高72.25米,因其外观颜色黝黑而得名。四方形的塔楼上有金色的钟盘,白天每十五分钟会敲响一次,为全镇的居民报时。 广场中央20多米高的参孙喷泉是捷克最高的喷泉,建于1721至1726年,雕像顶部的大力士参孙,双手撑开狮子的上下颚,泉水从狮子口中直喷而出。广场的四周4至6层的中世纪建筑,从巴洛克式、哥特式到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迥异而又协调,墙面色彩多变而又典雅。 布杰约维采市政厅,是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广场周边重要的古建筑,拥有保存完好的巴罗克风格外立面。 在这里用晚餐。 老板娘说这种传统建筑冬暖夏凉。 <p class="ql-block">  第一夜宿捷克布杰约维采Spa Hotel Vita。</p> 一日小结 第2天 2025年2月13日,早饭后驱车25公里,到达克鲁姆洛夫。 克鲁姆洛夫又名CK小镇,“ CK”是捷克语Cesky Krumlov的缩写。 199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v),克鲁姆洛夫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克鲁姆洛夫位于波希米亚南部的舒马瓦山岳和布兰斯基森林之间,是一个典型的中欧小城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这个城镇位于瓦尔塔瓦河(Vltava river)畔,围绕一座13世纪城堡而建,具有政治、贸易和宗教功能,布局安排十分紧密。城市依据蜿蜒的河流在两岸成长发展,这提供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演变是显而易见的,其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非常清晰。城镇的建筑带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以及巴洛克式的风格。这是中世纪中欧小城的杰出典范,经历五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其建筑古迹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克鲁姆洛夫城堡兴建于1240年,它是仅次布拉格古堡的捷克第二大古堡。 从最初的时代开始就是范围广阔的领地的中心,属于维特克维奇家族。这个家族统治着波希米亚的南部。13世纪南波希米亚豪族维特克维奇家族在此建造城堡,这是城堡的第一任主人,1374年时这里只有96幢房子;公元14世纪繁荣转移到维特科维奇家族的分支——罗兹伯克斯家族(罗森堡家族)手中,作为城堡的第二任主人,罗兹姆伯克斯家族对城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修葺,增建庭院、拱门、厅堂、廊道等,并在房屋内加装高至屋顶有隐秘烟道的壁炉,增设精美的羊毛挂毯、打造宽轮距的黄金马车,在堡内装饰中突出“五瓣玫瑰”族徽……一直到1601年,捷克克鲁姆洛夫是这个强大家族的活动中心。15和16世纪捷克克鲁姆洛夫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达到颠峰。1622年克鲁姆洛夫落入俄根勃克(Eggenberk)家族手中。到了十八世纪,1719年又被施瓦岑堡家族(施瓦岑贝克,Schwarzenbergs)接管,保持着它的影响直到19世纪。施瓦岑贝克家族增建了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式混合的“彩绘塔”,城市没有自发的工业化的威胁,避免了大灾难和战争所带来的的损失。 城堡共有五个庭园,第一庭院有马厩、铁匠铺、酿酒厂等老建筑。 这座圆柱体的瞭望塔有162级台阶,高54米多,是小镇的制高点,自古以来就是捷克克鲁姆洛夫的象征。塔的下部是黄色,中间是红色与粉色相杂,并有彩绘图画,顶部是铜绿色。外围观光回廊由19根大理石石柱支撑,塔顶悬挂着4座钟,最重的一座建于1406年,重达1800公斤。另外的几座钟也悬挂在塔楼400多年了。 城堡第二任主人罗森堡家族的母系以熊为图腾。两道拱门间是一座桥,桥下居然真的有熊。 第二庭院宽敞开阔,第一、二庭院被称为下城区。 <br> 彩绘塔周围低层建筑就是小城堡,墙上壁画是文艺复兴风格。 第三、四庭院是上城区,建造在陡峭的山壁之上,结构严密复杂,建于罗森伯格家族时期,14-18世纪之间。 第四庭院下方有一个巨大的三层酒窖-瓦茨拉夫酒窖(Wenceslas cellars),传说中国王瓦茨拉夫四世于 1394 年被囚禁在地窖中,地窖的名字因此而流传下来。 <p class="ql-block">  第四、五庭院之间是一座“斗篷桥”,也称“天桥”,过了桥就是第五庭院。过了桥就是第五庭院,著名的巴洛克剧院(The Chateau’s Baroque Theatre in Český Krumlo)于1680年在第五庭院建成,直到今天 ,巴洛克式剧场保存了几百年前的样子,包括原有的技术设备、装饰、剧院服装以及一些原始的布景和道具等设施。</p> 登上古堡最高城塔整个小镇就在眼下,河岸四周的房屋,一律用橙黄色的屋瓦,屋顶曲线轻轻舒展,错落有致,中间便是高耸的教堂。 伏尔塔瓦河在这里转了个U形的弯,弯内是老城(内城)。古堡、教堂、石板路、流水、桥梁、中世纪的屋群……构成小镇的独特风情。 城堡最高处是大花园 克鲁姆洛夫的公爵掷弹兵卫队,也被称为施瓦岑贝里公爵卫队,是目前欧洲大陆最后一支掷弹兵城堡卫队。卫队最初是在1703年作为“南波希米亚之王”S.D.亚当·弗兰茨的私人保镖而成立的。在1742年的贾尔韦,卫兵成为了公爵官邸——克鲁姆洛宫的永久卫兵,并在这里服役了200多年。在20世纪的繁荣时期,这个独特的军团及其著名的管弦乐队成为该市最具吸引力的景点之一。然而在1948年2月的事件发生后,卫队的活动正式停止,捷克克鲁姆洛夫公爵城被剥夺了其最具标志性的象征。67年后,在卡雷尔亲王的同意下重建了卫队,捷克克鲁姆洛夫的公民自己推动了复兴计划,该计划于2018年恢复。 参观城堡博物馆 取暖壁炉 <p class="ql-block">  出城堡,去老城。</p> 走在克鲁姆洛夫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五瓣玫瑰的标志。据说建立古堡的贵族老维克在去世前,留给他的五个儿子每人一副盔甲和一朵五瓣玫瑰花。所以,五瓣玫瑰被视作为维克家族和第二任领主卢森伯格家族的族徽,现在也成为了代表克鲁姆洛夫的标志。 市政厅广场。中世纪小镇的市政厅是一座白色的3层楼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另一边的观景台 这座哥特式教堂是克鲁姆洛夫的地标之一,与布拉格的圣维特大教堂同名,建于1439年,里面是哥特式的拱顶。 这座哥特式教堂是克鲁姆洛夫的地标之一。与布拉格的圣维特大教堂同名,建于1439年,里面是哥特式的拱顶。 <p class="ql-block">  告别CK小镇,驱车218公里到奥地利萨尔茨堡。</p> 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45年萨尔茨堡获得城市自治权。5世纪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圣彼得修道院。萨尔茨堡德语意为“盐堡”,因产盐而于696年由圣·鲁佩特建城,用于开展富有"白色黄金"之称的盐贸易。699年巴伐利亚公爵将萨尔茨堡这座古罗马城市献给了萨尔茨堡的第一任主教鲁佩特,以便主教在这块土地上传教,并将新建的圣彼得修道院作为他的住所,鲁佩特成为圣彼得修道院的第一位院长,此后他也成为了萨尔茨堡的主保圣人。739年萨尔茨堡成为主教的驻地,774年萨尔茨堡大教堂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应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的请求,教宗利奥三世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的驻地,管辖几乎整个老巴伐利亚地区,即下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和如今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此后萨尔茨堡先后曾是属于东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 为了同巴伐利亚争夺着盐和关税,沃尔夫·迪特里希在1611年授意占据了巴伐利亚的贝希特斯加登,而巴伐利亚随即占据萨尔茨堡,并决定让霍亨埃姆斯的马尔库斯·西蒂库斯接替沃尔夫·迪特里希,他在1628年完成了保留至今的大教堂。马尔库斯·西蒂库斯的继任者洛德龙的帕里斯伯爵在三十年战争中采取了明智和谨慎的政治中立策略,使得萨尔茨堡免受战火之苦,与埃贝哈德二世共享“萨尔茨堡之父”(Vater des Vaterlandes)的称号。大主教作为宗教的最高权利掌握着国家的统治权,直到1803年被作为赔偿割让了弗朗茨二世的兄弟托斯卡纳大公斐迪南三世。1805年,奥地利人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失利,泰罗尔被割让给巴伐利亚,作为交换,萨尔茨堡划归奥地利。1809年,奥地利再次失利,萨尔茨堡被移交给了巴伐利亚。1816年,拿破仑战败,萨尔茨堡归还给奥地利。自此,萨尔茨堡成为了奥地利的一个州。这种既是侯爵又是大主教的统治形式将萨尔茨堡变成了宗教和文化中心。许多世纪以来萨尔茨堡一直保持着繁荣与昌盛,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奥地利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第四大城市,有着众多城堡、宫殿及教堂,城市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阿尔卑斯山的秀丽风光与丰富多采的建筑艺术浑然一体,使萨尔茨堡被誉为世界美丽城市之一,其老城区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萨尔茨堡要塞是萨尔茨堡市的标志,屹立于老城区僧侣山南端的悬崖上。萨尔茨堡要塞是为了抵御巴伐利亚的侵略由大主教格布哈德从1077年开始建造的,但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要塞的完工,由于格布哈德在1076年的继任权斗争中站在教宗的一边,又曾支持对立国王施瓦本的鲁道夫,因为不忠实于亨利四世,这位大主教在斗争结束后被驱逐,而由亨利四世任命了一位对立大主教。最终是由格布哈德的继任者们完成了萨尔茨堡要塞的工程。经历代主教的不断扩建,形成了一个长250米,宽150米的庞大城堡,四周是又高又厚的城墙,是"建成以来从未被攻破的要塞",也是中欧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城堡。要塞的缆车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缆车之一,建于公元1515年。1982年,缆车修建成为进出要塞的主要交通工具,萨尔茨堡要塞如今已成为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馆内展示了要塞各个阶段的演变历史,以及一些兵器、乐器和木偶等收藏品。 萨尔茨堡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是欧洲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是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萨尔茨堡大教堂一侧的广场被命名为“卡拉扬广场”。广场上的大金球顶站着一位男人,据说就是卡拉扬。金球下方有一个很大的棋盘。 萨尔茨堡主教座堂原为萨尔茨堡总主教的驻地,以其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体现了其阿尔卑斯山北侧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的风格特征。从774年最原始的罗曼式教堂,历经一次次的扩建、翻新、大火损毁和重建。1598年的一场大火后,1614年主教马库斯·史提库斯依照桑提诺·索拉力的设计开始重建这座大教堂。1628年,新教堂在巴黎斯·罗德龙主教主持了大教堂的落成仪式。古伊多巴尔德·图恩主教于1660年让乔瓦尼·安东尼奥·达利欧设计修建了大教堂的穹顶。1944年10月16日教堂的圆顶和部分圣坛被盟军轰炸摧毁了,之后又在其原来的结构基础上修葺扩建,直到1959年才整修完毕。 <br> 刻在门栅栏上的年代标志记录了“774”“1628”“1959”三个年代。它们使人们想起在这三年里的三次修葺。 萨尔茨堡大教堂的前庭广场中央矗立着1766-1771年建造的圣母柱。 萨尔茨堡主教宫殿广场位于主教座堂北边,广场中央的喷泉是中欧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1488年就已经存在,喷泉的铸铁柱立于1583年,上面展示的是萨尔茨堡的市徽。685至1687年间修复成八边形喷泉。因为建材是有缝隙的砂岩,为防止冬天下雨结冰后破坏喷泉结构,被围挡起来。 主教宫殿东边的主教宫殿广场是萨尔茨堡旧城区最大的广场,老市场 Alter Markt在13世纪时就是萨尔茨堡中心的贸易市场,这里还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冬天有圣诞市集。 莫扎特广场位于萨尔茨堡的主教宫殿广场东北侧。直至1781年莫扎特搬去维也纳之前,他住在了现在的莫扎特广场 (Mozartplatz) 附近。1842年,在他死后51周年的纪念日,Makartplatz广场上的莫扎特雕像落成。据说原计划是在他50周年忌日立雕像,结果正好在立雕像的地方出土了一块罗马时代的镶嵌画,这项考古工作耗费了较长时间。 1997年萨尔茨堡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塑像前面的地面上的刻字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 <br> 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萨尔兹堡老城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包含了中古世纪和巴洛克风格两种建筑群的城区。 老城最著名的建筑是莫扎特的诞生地。粮食街道9号 (Getreidegasse 9) 一栋名为哈格瑙尔之家 (Hagenauer Haus) 的中产阶级公寓楼,这座六层楼房外墙是米黄色的,三、四层楼之间的外墙上嵌有白色艺术字 Mozarts Geburtshaus “莫扎特出生处”,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诞生在楼房里。从1747年开始,莫扎特的家庭在这栋房子的3楼一共住了26年。如今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莫扎特博物馆,该博物馆于1880年在国际莫扎特基金 (International Mozarteum Foundation) 的牵头下开办,非常完整地维护了莫扎特在此居住期间的面貌。在拱形大门旁刻有"莫扎特博物馆"几个字,顶端有莫扎特头像浮雕。从1917 年起,这座公寓楼房就作为莫扎特纪念馆对外开放。这里能参观莫扎特一家的居住环境,亲眼看见小提琴家莫扎特爸爸对儿子出生兴奋喜悦的信件、小莫儿时用过的乐器与物件、关于这名伟大音乐家的肖像画作与纪念品等。 萨尔茨河总长225公里,是流经萨尔茨堡,地跨奥地利和德国因河的多瑙河最长和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另外的一个名字叫盐河。河上的爱情桥栏杆上挂满了同心锁,恋人们以此宣示和祈祷他们的爱情。 我们经过此桥去萨尔茨河对岸,寻找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米拉贝尔宫。 路过莫扎特居住地 Mozarts Wohnhaus。1773年,莫扎特在去维也纳进行了三次巡演之后名声大噪,位于粮食街道9号哈格瑙尔之家的公寓已不够用于举办社交活动或接待贵族人士,莫扎特全家搬到了当时的舞蹈大师之家 (Tanzmeisterhaus)。该栋建筑属于莫扎特家的朋友洛伦兹·斯波克纳 (Lorenz Spöckner)。1944年10月16日,这栋房子在盟军的空袭中被炸毁了三分之二,1955年国际莫扎特基金会将剩余部分购买下来,并逐步修复成原样。 米拉贝尔城堡是于1606年由萨尔茨堡总主教沃尔夫.迪特利希·冯·莱特瑙 (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 为他的情人莎乐美·阿尔特 (Salome Alt) 而建造的,取名“阿尔特瑙",由两人名字组成。他们共育有15个孩子,但其中5个早亡。在迪特里希成为萨尔茨堡的主教后,他不断地向罗马的教皇申请赦免他们,以使他能正当娶阿尔特为妻,但他们的关系从未得到罗马的承认。此举在当时也属伤风败俗的,因主教是不能有世俗婚姻的。罗马教皇在1612年将他强行免职并关入要塞囚室一直到死。他的继任者为尽快扫除这个不守教规的大主教留下的痕迹,将宫殿更名为米拉贝尔宫。据说,米拉贝尔是一个起源于意大利的女性名字,由意大利语的“钦佩” (mirabile) 和“美丽” (bella) 两个词在一起组成。 1690年,当时的主教约翰·恩斯特·冯·图恩 (Johann Ernst von Thun) 在城堡的旁边又修建了一个巴洛克花园,其中轴线和萨尔茨堡大教堂、萨尔茨堡城堡位于一起,构成了一个非常华丽的视觉效果。 米拉贝尔花园有以希腊神话为主题的雕像、此起彼落的喷泉及花团锦簇的花坛,是电影《音乐之声》中,女主角玛丽带着孩子们欢唱" Do Re Mi "的地方。 现在的米拉贝尔宫,这幢三层浅绿色坡顶的白色楼房,是1818年的一场大火之后重新修建的。其大理石厅曾是大主教的舞会大厅,莫扎特小时候曾在此演出。曾经的主教宫殿,现在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婚礼殿堂"之一,主要用于举办包括婚礼在内的大型会议、颁奖典礼、纪念活动和音乐会等。 宫殿正前方的飞马雕像水池,是1913年由因斯布鲁克名将卡斯帕·格拉斯精心雕刻并安装的,象征着这座城市的音乐与艺术传统。这尊飞马雕像曾在萨尔茨堡教堂附近的广场上陪伴了近三十年,后被迁至米拉贝尔广场,最终在1913年“安家”于米拉贝尔花园。电影《音乐之声》曾在此取景拍摄。 从萨尔茨堡驱车132公里到林茨,第二夜宿奥地利的Arcotel hotel Nitke。 第3天 次日早饭后,驱车百余公里去"明信片"小镇——哈尔施塔特。一路上,圣沃尔夫冈的雪景绵延不断,圣沃尔夫冈湖( Wolfgang see )是萨尔茨卡默古特最有名的湖,周围被茂密的林带、绿地和陡峭的群山环抱,古朴的小镇房屋建筑富有特色。 哈尔施塔特是奥地利的一个村庄,位于哈尔施塔特湖湖畔,海拔512 米。有丰富的盐矿,历史上这一地区因盐而致富,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盐都"。 哈尔施塔特被誉为"明信片"小镇,是一座在巍巍青山和宝石般的湖泊间伫立的湖畔世遗小镇。以具有哥特式屋顶的天主教堂和细尖塔的清教徒教堂为中心,散布着建于山坡斜面色彩斑斓的住宅、庭院以及花团锦簇的露天咖啡厅。哈尔施塔特于199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及文化双遗产,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小镇"。 哈尔施塔特长住居民1200多人,每年却有近80万的世界各地游客。 小镇依山傍湖,土贵如金,埋葬方式特殊。数百年前小镇在逐步修建中已规划好了墓地,但由于镇上的人口渐增多,原规划的墓地不够用了。所以镇上决定,逝去的人入葬10年后,由亲属将其骨骸起出,留下腿骨和颅骨,由专业的纳骨师存入纳骨堂保存。头骨先贴上标签,再艺术性的绘上装饰纹样。 小镇的尖顶教堂里另有一间密室是纳骨堂。 集市广场是哈尔施塔特镇内的小型广场,是居民的生活中心。广场正中央是圣灵三位一体雕塑的圣柱和喷泉,周边是各种小礼品商店。 <p class="ql-block">  从哈尔施塔特驱车390公里,到达匈牙利黑维兹,第三晚宿KRISTALY Hotel。</p> 第4天 <p class="ql-block">  早饭后,去黑维兹温泉小镇。</p><p class="ql-block"> 黑维兹位于匈牙利西南部,是匈牙利最知名的温泉之乡。黑维兹拥有一个含有丰富腐殖质泥炭为底的温泉湖,湖的最深处约36米,是世界第二大温泉湖。早在古罗马时代,黑维兹温泉小镇就已经远近闻名,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真正发现温泉湖价值的是菲斯提蒂兹伯爵,1795年,伯爵在湖边建起了第一幢温泉浴室,将其规划为私人度假地,成为宴客聚会的地方。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200年间,温泉湖一直为菲斯提蒂兹家族所拥有,偶尔也接待为数不多的来洗温泉浴的周边居民。从1905年开始,到此洗浴疗养的人越来越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湖西侧建起了一排温泉疗养浴室。上世纪30年代,到黑维兹泡温泉成了欧洲上层人士的时尚。1952年,匈牙利在这里建起了国家疗养院。黑维兹小镇的整个布局非常精致,一枝一叶一砖一瓦都出自能工巧匠之手,温馨活泼,宛如童话世界。</p> 黑维兹温泉疗养湖位于黑维兹这座美丽宁静的小镇,温泉湖底为富含腐殖质泥炭,湖水每隔28小时湖水自动更换一次,每日流量达7000万-8000万升。湖水含有大量的硫化氢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对慢性咽炎、关节炎、脊椎病、神经疼痛等有缓解疗效。温度夏季保持在30-35℃,冬季在26-28℃之间,一年四季皆可洗浴。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来泡温泉疗养。由于水深达36米,在此泡温泉必须套救生圈。 停车场附近有个市集,返回上车时市集里已经热闹起来了。 黑维兹位于巴拉顿湖区西部,上车后一路向东,驱车89+20公里,到达蒂豪尼半岛。 匈牙利的巴拉顿湖面积达596平方公里,是中欧第一大淡水湖,呈狭长条状,长为78 公里,宽1.5至15公里,平均水深为4 米,最深处有11 米,这里是梭鲈鱼和葡萄酒的产区,以其诱人的湖光山色,成为世界闻名的匈牙利游览胜地。 <div>  蒂豪尼半岛位于巴拉顿湖北岸,是领略巴拉顿风情的绝佳胜地。蒂豪尼半岛历史悠久,在匈牙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半岛一半靠山一半临湖,有着风蚀形成的峭壁,建在火山岩上庄严肃穆的古教堂,古朴典雅的茅草屋, 还有那每家每户不同风格的手工艺品和庭园装饰,展示了欧洲传统的生活情趣以及巴拉顿湖畔的多元文化和包容性。</div><div> 蒂豪尼(Tihany)小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55年,当时匈牙利国王安德拉斯(安德鲁,Andrew)一世在此建立了罗马式的本笃会修道院班尼帝克汀(Benedictine)。后被毁坏,保存下来的仅为地窖部分。1060年,皇帝安德鲁一世(AndrewI)辞世后安葬于此。同时保存下来的还有关于批准建立修道院的有关文件,这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用匈牙利语记载的关于这座修道院的文字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1754年,在班尼帝克汀(Benedictine)修道院的遗址上重新修建了巴洛克式的教堂。这座教堂还因为曾经短暂地囚禁过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末代皇帝卡尔一世‌(Charles I)而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遗迹。1918年11月11日奥匈帝国解体,最后一位君王卡尔一世‌被废黜,1921年10月26-31日期间,国王卡尔与王后吉塔(Zita)被协约国拘禁在教堂男修道院内。</div> 农场,这条主题路线连接了蒂哈尼的本笃会修道院和内湖地区,展示了修道院农业历史的一部分。在19世纪,修道院农场的建筑物分散在多个地方。目前的出发和到达点是Tihany农场,其中心是管家的房子。在另一个农场院子里是一个四间房的仆人的房子建于1830年左右和两个马厩。下面的地下室在1848年之前被用作监狱。农场的其他建筑包括一个大谷仓和一个饲料谷仓,可容纳400辆饲料车。兰羊圈和带有11对柱子的谷仓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岛上的大部分时间是自由活动,包括自助点餐。 从巴拉顿湖的蒂豪尼(Tihany)小镇驱车135公里,到达布达佩斯已近傍晚。我们直接奔向夕阳下的多瑙河(Danube)。 多瑙河是仅次于伏尔加河的欧洲第二长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在匈牙利境内多瑙河长达416公里‌‌,流经5万多平方公里的匈牙利大平原,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国家,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西岸是皇宫所在地——布达山,这边有马加什大教堂、渔人堡以及山下的圣安娜教堂;东岸是平缓的佩斯,矗立着匈牙利国会大厦、科学院以及国家歌剧院和艺术宫等雄伟多姿的建筑。 多瑙河是隔绝布达和佩斯这两座城市的惟一自然因素,但也正是它将这两座城市紧密的连结在一起。有9座大桥横跨在多瑙河上,连接着布达和佩斯,自北向南依次为新佩斯铁路桥、阿尔帕德桥、玛格丽特桥、塞切尼链桥、伊丽莎白桥、自由桥、裴多菲桥、拉吉马纽什桥和厄塞戈德铁路桥。其中,最年轻的拉吉马纽什桥于1995年11月建成。 最古老的是塞切尼链子桥(Széchenyi Lánchíd ),因赞助人塞切尼·伊斯特万伯爵得名。始建于1839年,1849年完成,全长380 米,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也是城市合并后的象征和地标。桥头两端立着凯旋门般的桥头堡,各有一对狮子雕塑,四支狮子的爪子紧紧抓住两岸,象征布达佩斯紧紧相连。 玛格丽特桥(Margaret Bridge)是布达佩斯的第二座标志性桥梁,仅次于塞切尼链桥。桥中央是有轨电车道,两边是人行道和车道。这座桥分为两部分,呈165度夹角,中间伸出一条小桥-马尔吉桥,通往玛格丽特岛。玛格丽特桥长637.5米,宽25米。设计师是法国工程师ERNEST GOIN,建造于1872年至1876年之间。多瑙河布达佩斯段负担最重的桥梁,2009年开始封闭道路交通,通过一年的全面检修,玛格丽特桥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游客面前,更加光彩夺目。每个桥墩上都有精美的雕塑。 这里也是拍摄国会大厦的最佳视角,夜景尤其迷人。 自由桥( Liberty Bridge)是布达佩斯多瑙河上建造的第三座桥。建于1894年,桥长333.6米,宽20.1米。采用了当时最为美观的仿链型桥梁,因为桥身通体绿色,也被称为“绿桥”。1896年竣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亲临布达佩斯,为这座大桥的交付剪彩,并亲手安装了最后一个银铆钉。故此当时该桥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费朗茨桥,并一直延续50年之久。与伊丽莎白桥是“夫妻桥。桥柱的顶端装饰着四个Turul铜像,是古代匈牙利神话中类似猎鹰的鸟。如今,自由桥已经改为人行桥。 伊丽莎白桥 (ERZSÉBET HID)也称“茜茜公主桥”,因桥身的颜色为白色,又被称为“白桥”。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至今也是布达佩斯唯一一座在河中没有桥墩的大桥。经过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的特许,这座桥由他的妻子茜茜公主的大名伊丽莎白命名。 乘船夜游多瑙河,国会大厦、博物馆、市政厅、链子桥、伊丽莎白桥、自由桥、裴多菲桥等逐一映入眼帘,蔚为壮观。 <p class="ql-block">  第四晚宿Therbal Margaret Island 的ensana。</p> <p class="ql-block">  玛格丽特岛(margit sziget)是位于布达和佩斯之间的一片绿洲,多瑙河中心最大的孤岛公园。</p> 第5天 次日早饭后游渔人堡,这是一座两层的白色建筑群,融合了新哥特、新罗马式以及匈牙利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被评为匈牙利令人印象最深的杰出建筑群。中世纪时,这里的渔民负责保卫这一段城墙,渔人堡由此得名。 被雨果称为“石头的交响曲”的马加什教堂原本是布达圣母教会,后因匈牙利国王马加什在此举行婚礼而改名,历任匈牙利国王的加冕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故又有“加冕教堂”之称。它最初建于1015年。目前的哥特式建筑兴建于14世纪下半叶,19世纪后期大修。它是布达中世纪第二大教堂。1867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在这个教堂分别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和王后。 马加什教堂的拱顶尤为壮观,皆由彩色玻璃镶嵌而成,拼成美丽的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色塔尖上那只嘴上叼着一枚戒指的乌鸦,是救马加什国王幸免于难的神鸟。 传说马加什国王执政时,曾有人想用毒戒指暗算他,乌鸦飞来叨走了这枚毒戒指。从此,乌鸦在匈牙利是吉祥的象征。 这座教堂的造型别致之处在于,钟楼在教堂的一角,而不是一般哥特式建筑的对称设计。 马加什教堂旁边的广场上立有圣三位一体纪念柱(Sloup Nejsvětější Trojice)。白色的纪念柱上有圣父、耶稣和十字架雕像。三位一体是基督教的主要教义之一,即上帝包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但三者又结合于同一本体,三位一体圣柱是此类建筑的典型。据说立此柱是为了纪念18世纪那次席卷全欧洲的黑死病的消除。 匈牙利第一任国王伊什特万一世(975–1038年) 的骑马雕像。997年,伊什特万一世继位,统一了各部落。公元1000年,罗马教皇为其加冕为王,伊什特万一世成了匈牙利的第一位国王。1001年,教皇为伊什特万一世加冕,从此匈牙利升格为王国。1038年8月15日,伊什特万死于当时的首都塞克什白堡,尸身经过防腐处理,安葬在塞克什白堡教堂内的大理石石棺内。教会担心其遭到亵渎,决定转移安置到教堂的地下墓穴。因为相信国王的右手具有神奇力量,能够保佑国家安定繁荣,从那时起,他的右手就与尸身分开安葬,专门保存在教堂的宝库内。1083年,伊什特万一世被正式宣布为圣人。在匈牙利君王时代,所有国王的加冕仪式上,都会被授予伊什特万一世的国王大氅和长剑。<br>  匈牙利的《基本法》(宪法)规定,每年的8月20日是正式的国庆节。这一天不仅是匈牙利的建国日,也是奠基人圣·伊什特万国王的纪念日。 露天观景台上有七座尖塔,代表公元895年伊斯特万一世建立匈牙利时的七个酋长。 渔人堡素有布达佩斯瞭望台之称,可以鸟瞰布达佩斯全城美丽的风光。布达山下那座有两个尖塔的教堂是圣安娜教堂。圣安娜是圣母玛丽娅的母亲。布达佩斯有200多座教堂,其中近180座是巴洛克式风格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圣安娜教堂是其中最美的一座。 匈牙利现在的总统府,新古典建筑,二楼的阳台挂着匈牙利国旗和欧盟旗,楼顶三角楣上的“MDCCCVI”是希腊数字1806,即总统府完工时间。起初这里称作桑多尔宫(Sandor Palace),1806年,弗朗茨二世被拿破仑逼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神圣罗马帝国解散。此后,这里住的是奥地利帝国的匈牙利总督。 换岗仪式 多瑙河东岸是平缓的佩斯,矗立着匈牙利国会大厦、匈牙利科学院、多座大酒店、佩斯舞厅,国家歌剧院和艺术宫等雄伟、美丽多姿的建筑。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西岸是皇宫所在地——布达山。匈牙利布达皇宫始建于13世纪“阿鲁巴多王朝”。奥斯曼帝国入侵占领布达期间长期失修;十八世纪开始部份重建,十九世纪中期起得到修复及扩建,成为新巴洛克式建筑。二战时又遭毁损,战后成立特别复兴委员会,重建布达皇宫。</p> 皇宫前的喷泉雕塑 匈牙利布达佩斯布达城堡上的布达王宫外雕塑群 如今的皇宫主体分别是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和塞切尼国家图书馆。配殿部分被辟为“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新古典式建筑,楼顶立着四套铠甲。 历史博物馆城堡山上这座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楼叫做“斯大林巴洛克”,新巴洛克式,现在是全国最大的藏书地——塞切尼国家图书馆(National Széchenyi Library)。 国图后面连接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的连廊,新巴洛克式样,拱门顶端有匈牙利国徽。拱券上有两座女神雕像,左边拿书卷的是掌管历史的缪斯女神克里奥(Clio),右边拿棍子的是掌管悲剧的缪斯女神墨尔波墨涅(Melpomene)。 中央大市场,位于多瑙河佩斯一侧的自由桥桥头旁边,由设计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设计师设计,是布达佩斯著名的"百年市场"。当年一些西方国家政要来匈访问,这里几乎是必到的参观之处。 布达佩斯最初的地铁线是黄线,即千禧地铁线Metro 1or M1( Millennium Underground Railway ) 是欧洲大陆第一条地铁线,世界上仅次于伦敦的第二条地铁线,建于1894年至1896年,车辆行驶在安德拉什大街的正下方,全长5公里,共有11站,途经歌剧院、英雄广场和塞切尼温泉等景点。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 英雄广场(Hősök tere)是布达佩斯的中心广场,是匈牙利人民为庆祝建国1000周年而建,由匈牙利19 世纪著名的新巴洛克学派雕塑家佐洛·捷尔吉和建筑学家斯奇凯丹兹·奥尔拜特主持设计和施工,1896年完工。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36米高的新巴洛克式圆柱形千年纪念碑(millenniumi emlékmű),柱顶不见长着双翅的加百利天使雕像(左手高举象征着自由的洛林双十字架,右手高举王冠,表明匈牙利人在皈依基督教基础上取得建国的定居权),听说今天去“维护保养”了。两座高达16 米的弧形柱廊形成一个巨大的凯旋门,弧形两端间的距离为85米,弧深25 米,两侧对称的弧形石壁上方4组雕像分别代表战争和平、知识和荣耀、劳动与财富。 弧形石壁廊柱之间矗立着14 位匈牙利历代著名统治者的青铜雕像,雕像下面的浮雕反映了其主要功绩,他们代表了匈牙利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扛镰收割的男子和撒种的农妇;驾着战车奔驰的勇士 手持艺术品和树枝的男女;马车上手持橄榄枝的女子 千年纪念碑基座上的青铜群雕是开国之主阿尔帕德和7个马扎尔部落首领:阿尔帕德、埃勒德、胡鲍、陶什、孔德、翁德、泰泰尼。公元896年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向西跋涉,其部落领袖阿尔帕德大公把7个主要部落联合起来,进入欧洲中部喀尔巴阡盆地,建立了匈牙利王国。雕塑侧面镌刻着“896~1896 年”的字样。 广场两侧是国立美术馆, 匈牙利艺术馆 英雄广场正对着安德拉什大街(Andrássy út),这条大街长2.5公里,修建于1872年,是为连结伊丽莎白广场与城市公园,以缓解平行的国王大街的交通压力,东北端止于英雄广场,1876年8月20日(国庆节)完成。大街原名共和国大道,1885年以计划的主要支持者首相安德拉什(Gyula Andrássy)的名字命名。 安德拉什大街建好后,由匈牙利和其他国家银行提供资金,街两旁的建筑于1884年基本完成,大部分房屋入住的是贵族、银行家、地主和古老的家族。遍布奥匈帝国鼎盛时期的各种古典建筑群,它们大多具有精美的立面、楼梯和室内设计,如匈牙利国家歌剧院。2002年安德拉什大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歌剧院(Hungarian State Opera)初建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期间,匈牙利安定辉煌之时。1833年,这座宫殿式的皇家歌剧院落成,同年,约翰·斯特劳斯在此举行音乐会。1849年,奥地利镇压匈牙利革命,歌剧院被夷为平地。1873年,奥匈帝国皇帝下令在原址建造新歌剧院,公开招标,建筑改为漂亮的浪漫主义式样。工程始于1875年,耗时9年, 1884年9月27日,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亲临竣工典礼。二战中又惨遭毁坏。解放后,在原址恢复原貌,还原19世纪的建筑结构和艺术装饰,内部设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这里的音响效果仅次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和巴黎歌剧院,居欧洲第三位。 歌剧院对称的外立面装饰富丽典雅,许多石雕的雕刻细节代表了当时精湛的艺术造诣与追求,同时又透露出无处不在与音乐主题的联系。歌剧院的二楼是五开间的阳台,阳台两边,连带转弯处,有四位缪斯女神的雕塑。二楼屋檐上的雕塑,是历史上知名的16位作曲家。大门两侧有两尊雕塑,一边是弗伦兹·李斯特,匈牙利最伟大的作曲家。 另一边是费伦茨·艾凯尔,匈牙利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他开创了匈牙利本地的音乐团体组织,是歌剧院的首任艺术导演。作有国歌和脍炙人口的历史题材歌剧。 两侧转角处,各有一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 布达佩斯的有轨电车。 国会大厦是布达佩斯的地标性建筑,1896年庆祝建国一千年的时候在哈布斯堡治下兴建的纪念碑建筑,采用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把众多垂直细长的元素与尖塔融入了整个建筑中,典型的新哥特式风格,尖顶、雕塑、饰纹装饰极尽华丽壮观。高268米,22个小尖顶,精雕细琢,是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珍品。圆拱顶高96米,象征祖先马扎尔人896年来此定居。它还是仅次于伦敦议会大厦的全世界第二大议会建筑。 国会大厦南侧是民族英雄弗拉西斯·拉科奇王子的骑马雕像,拉科奇是1703年到1711年期间领导平民起义反抗奥地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压迫统治、争取匈牙利王国自由的民族英雄。 国会大厦南门广场上的塑像是安德拉什·久拉(Andrássy Gyula)(1823年- 1890年),奥匈帝国匈牙利王国首相。安德拉什大街(Andrássy ú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国会大厦北侧多瑙河边的小广场上的群雕,主人公是科苏特(1802-1894), 1849年匈牙利共和国元首。早年从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宣传活动,后被选为匈牙利议会议员,匈牙利1848年革命初期任匈牙利新政府财政部长。奥军入侵时,任国防委员会主席,积极组织力量将其赶出匈牙利国境。1849年匈牙利宣布脱离奥地利帝国库里,任国家元首。由于未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和团结非匈牙利民族,在俄国、奥地利联军侵入和反动军官叛变下,被迫辞职。革命失败后,流亡国外,后死于意大利。 国会大厦北侧立有伊斯特万·蒂查(1861一1918)伯爵雕像。伊斯特万·蒂查是匈牙利资产阶级政治家,分别于1903-1905年和1913-1917年任匈牙利总理,1918年被杀害。 第五晚依旧宿ensana。次日早饭后告别Margaret Island,乘车离开布达佩斯。 第6天 多瑙河畔,看到了60双铁鞋,电影导演坎·托加(Can Togay)和雕塑家鲍尔·久拉(Pauer Gyula)为纪念纳粹大屠杀(holokauszt)受害者的雕塑作品。当年刽子手们行刑时通常会脱下犹太人的鞋,拿去交易。这一雕塑作品2016年被评为全球第二大最具影响力的公共雕塑。 从布达佩斯驱车两百多公里,到达匈牙利西北部的杰尔。杰尔市地处布达佩斯和维也纳之间,是匈牙利甚至是周边国家的交通要道,面积175平方公里,曾经是个罗马城镇,早在公元前5世纪,杰尔就已有凯尔特人大规模定居。后来它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公元9世纪后期曾是大摩拉维亚公国的一部分。在被匈牙利第一位国王伊什特万一世命名为杰尔后,它就随匈牙利的命运而沉浮。11世纪圣伊斯特万国王在这里建立了久尔主教辖区。1241-1242年间,杰尔沦陷于蒙古人之手,1271年,城镇被捷克军队摧毁,国王将此城交由当地人管辖。1526年的莫哈奇战役结束后,杰尔一度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抵御奥斯曼帝国的重要据点,是维也纳身前的最后一道屏障。因为这一战略意义,神圣罗马帝国聘请意大利顶尖建筑师彼得罗·费拉博斯科和贝尔纳多·加巴利奥,由其主持规划,将城市建为坚固堡垒,被延绵城墙所围绕。但在1594年,驻军指挥官眼见敌军势大,认为再也无法坚守,撤退时将城市焚毁,奥斯曼军队杀到时,眼前只剩一片废墟,因此称之为“Yanık kale”(土耳其语,意为“烧掉的城市”)。1598年,匈牙利和奥地利军队收复杰尔,城市启动重建。此后几个世纪,杰尔迅速发展。17世纪,实业家和商人们取代军队成为城市中坚力量,建造了这座匈牙利最美的巴洛克城市之一。1743年,杰尔被匈牙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授予自由市权利。耶稣会和加尔默罗会等也开始在杰尔扎根,兴建学校教堂、医院和修道院。1809年,拿破仑的军队曾短暂占领杰尔城堡,并将部分城墙炸毁。人们意识到,告别冷兵器时代后,城墙已经失去防御作用,于是将大部分城墙拆除并扩建城市。 长期的历史变革使杰尔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和阻挡土耳其侵略的桥头堡,有“匈牙利卫士”之称。因拉布卡河和拉巴河在此交汇流入多瑙河的莫雄支流而有"水城"之称,是多瑙河流域北来东往的要冲。 小镇的步行购物区,中心广场有一座船夫雕像(Boatman Sculpture)Baross Gábor út, Gyor 9021。 杰尔老城区内的小镇建筑古典别致,周围的游客也不多,漫步古城墙边,细细体会几百年前执政者为了保护城池而不惜将城烧毁,也不愿意被土耳其军队入侵糟蹋的复杂心境。如今老城新建,焕然一新。 杰尔是匈牙利文化中心之一,现在杰尔的古建筑遗址是全国第三位,主要是12至15世纪的宫殿、教堂等建筑。位于杰尔中心Széchenyi tér塞切尼广场的这座教堂The Benedictine Church Saint Ignatius of Loyola,建于1634年到1641年之间,以罗马的Il Gesú教堂为原型。教堂的两座塔楼是18世纪后来加造的,目前正在修缮。 塞切尼Széchenyi tér广场是杰尔最重要的广场,周围建筑多半建于17-18世纪。1688年,匈牙利开始猎杀女巫,最后一个女巫于1715年在这里被处决。 广场中央的圣母玛利亚柱,顶端是圣母玛利亚雕像,她手持权杖,怀抱圣婴。 Gutenberg广场,这座由查尔斯三世1729年建造的巴洛克式约柜雕塑,是杰尔最漂亮的史迹之一。两位天使将约柜高举过顶,约柜上方的方的光环中安坐一只代表耶稣的羔羊。 杰尔市政厅Gyori Varoshaza,建于1896-1898年,新古典主义风格,杰尔的头号地标。位于火车站旁,面向杰尔市区的宽阔主干道和杰尔老城。呈U字型结构,白色墙身,有一大两小三个绿色塔楼。不仅为市政事务所用,而且会定期举办高品质的音乐会。 午饭后从匈牙利西北部的杰尔古城去了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这是奥捷匈之旅的番外加餐。布拉迪斯拉发城市不大,只有45万人口,被称为最安静的首都,这里历史悠久,老城区较好地保存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巴洛克式建筑为主的风貌,古堡特别多。其中最古老的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建于12世纪,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建筑,四角矗立着角楼,象一张倒扣的“八仙桌”。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最初是古罗马城堡,作为要塞,防备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如今最古老的部分于公元13世纪重建,新的部分则是玛丽亚·特瑞莎为她的女儿Christina建造的。布拉迪斯拉发位于多瑙河畔,维也纳的下游。自八世纪起斯拉夫人就在此定居,十世纪时这里成为匈牙利王国的领土,1526~1784年,匈牙利王国曾定都于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迪斯拉发成为斯洛伐克首府和这一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 斯洛伐克总统府。1993年1月1日起,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解体,斯洛伐克成为主权国家。2003年加入欧盟。 圣伊丽莎白教堂,位于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东部,始建于1907年,1908年完成,设计者是著名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师Ödön Lechner。因其外观是独特的天蓝色与白色相间的装饰,又称为蓝色教堂(Blue Church),是匈牙利天主教堂中新艺术的代表。 斯洛伐克国家歌剧院,是斯洛伐克歌剧院和国家芭蕾舞团的演出地。早期的古典剧场建于1776年,1884-1886年被维也纳建筑师改造成如今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国家歌剧院前面的霍维兹多斯拉夫广场上竖立着斯洛伐克最著名的诗人帕沃尔·奥尔斯扎格·霍维兹多斯拉夫的雕像,喷泉雕塑是一个骑在雄鹰背上的音乐神童,下面是四个怀抱着大鱼的小孩,鱼嘴里不停的在向外喷水。 老城中央广场旁的一个路口,青铜雕塑《守望者——工作中的男人》, 一位正在工作的劳动者从井中伸出,面带微笑地趴在地上,1997年由著名的艺术家维克多·胡里克创作。 斯洛伐克圣马丁大教堂(St.Martin's Cathedral)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由主体建筑、圣Brigida教堂和北面建筑群组成。长约69.37米,宽22.85米,高16.02米。主体建筑完成于1220年,北面建筑群约在13世纪中期建成。教堂于1452年开始作为大教堂使用,但直到16世纪末才完工。16世纪,布拉迪斯拉发成为匈牙利首都,圣马丁大教堂成为加冕教堂,从1563年到1830年,共有11位匈牙利国王(10位国王和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王)及8位王后在此举行加冕仪式。教堂的钟楼高85米,顶部有重30公斤的镀金匈牙利国王王冠复制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五个钟被融化铸成大炮,2000年增加了五个新钟。 十八世纪前,教堂经历自然灾害和法国大革命的破坏,十九世纪进行了全面修复,包括室内装潢和外观的罗马式塔帽重建。 教堂内部有三个通廊,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明亮的照明。 布拉迪斯拉发的老城区中央广场是市中心最大的广场,又称哈夫涅广场(Hlavne Namestie)、老市政厅广场、主广场。1945年4月4日,苏联红军从德国手中解放了这座城市,广场曾改名四月四日广场,后又换回“主广场”。 <br> 罗兰喷泉位于老城中央广场中心,是该市的地标,又称马克西米利安喷泉。修建于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时期的1572年,当时作为消防设备使用。喷泉由雕刻大师A. Lutringer设计,喷泉底部为直径9米的圆形水槽,中间树一个10.5米高的方柱,柱顶上是手持宝剑、身着盔甲的城市守护神罗兰。 这个“站岗士兵”的身后是日本和希腊大使馆。广场周边的很多房屋被各国租为使馆。 这个“拿破仑士兵”又称"掉队的士兵",头戴标准的拿破仑帽,身披大衣,赤足弯腰伏在一张长椅的靠背上,半边脸被帽蟾遮住。身后是他的祖国法国大使馆。 主广场东北侧的老市政厅连同它45米高的钟塔是老城区的地标,由建于14–15世纪的老建筑群组成,它是斯洛伐克最古老的市政厅,也是该市现存的最古老的石制建筑之一。原建于1370年,山形墙带有哥德式鐘楼的建筑,1421年在二楼加建了小礼拜堂及政务委员办公室,塔楼最初是为防御而建,现在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老市政厅曾用于召开市议会、法院议会,还用来接待包括国王在内的重要来宾。16世纪时,对这座建筑物进行了扩建。1733年大火后,对遭受火灾的塔楼进行了修葺,塔楼正面改建为巴洛克式风格,但内部绘有原始壁画的哥特式小礼拜堂被保存下来,并加了另一座楼房成为现貌。在几百年多次修缮中,仍保留了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部分建筑与装饰。1868年被辟为博物馆使用。 <p class="ql-block">  前方白色尖顶高耸的塔楼建筑便是米歇尔门,也叫米哈依门,米迦勒门,是布拉迪斯拉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中世纪围绕老城的五个城门中仅存的一个。</p> 米歇尔门始建于1300年左右,曾是整体城墙中的拱形城门,起初是个低矮的哥特式塔楼拱门,16世纪时改建为文艺复兴式,18世纪中重建,城门上加盖了巴洛克风格的绿顶钟塔,塔顶是天使米歇尔的雕像,共51米高。登上塔楼就可俯视城堡及市景。顶部的钟塔内开辟为小型兵器博物馆,大多数展品为中世纪的兵器。 1436年,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在为布拉迪斯拉发确定的城徽。 米歇尔门洞里的石板街道上有一个铜制的地理原点标盘,上面标示着布拉迪斯拉发到世界各大城市的方位及距离。这里距离北京7433公里。 <p class="ql-block">  结束计划外新增的斯洛伐克之旅,我们去潘多夫奥特莱斯购物村。</p> <p class="ql-block">  第六晚宿匈牙利小镇的Garzon Plaza hotel。</p> 第7天 <p class="ql-block">  2月18日早饭后驱车82公里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p><p class="ql-block"> 维也纳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自13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分别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及统治中心而闻名世界,在哈布斯堡王朝几百年的统治时期,维也纳一度发展为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维也纳历史积淀厚重,保留了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和老街区,风格协调、堪称艺术品的维也纳历史中心于200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 上午参观美泉宫(德语:Schloss Schönbrunn ),欧洲最美丽的巴洛克式宫殿之一,坐落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西南部,被称为维也纳的象征。曾是奥地利哈布斯堡正室的避暑皇宫。1848年至1916年统治奥地利、后来与迷人的茜茜公主结婚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1830年曾在这里居住,几乎在这个宫殿度过了晚年。1996年,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美泉宫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美泉宫的大门,立柱上的大鹰是哈布斯保王朝的象征。 <p class="ql-block">  美泉宫得名于一眼泉水,这里原是一片开阔的绿地。传说马蒂亚斯皇帝狩猎至此,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洌,遂命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德语:Schönen Brunnen)。</p> 美泉宫北广场,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喷泉雕塑,宫殿主体为巴洛克式赭黄色四层建筑。德语中这种赭黄色又称美泉黄,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宫殿都是这种黄色。美泉宫大花园占地两平方公里,是一座法国巴洛克式花园,所有花坛对称而建,花坛两边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树墙,绿树墙内是44座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雕像。园林的尽头是1780年修建的“海神泉”,水池中央是根据希腊海神故事塑造的海神尼普屯及其追随者的岩石雕塑。尼普屯矗立中心,在他面前跪着忒提斯,四周围绕着手持号角半人半鱼的特里图。 美泉宫的至高点是建于1775年的“凯旋门”,这是一个早期的经典主义廊柱式建筑, 11道拱门一字排开,顶上的雕塑是一座栖息在球体上口中衔蛇的老鹰雕像——哈布斯堡(鹰堡)王朝家族的标志。最初是约瑟夫一世的早餐室。现在是咖啡厅,也是观景台。 美泉宫整个宫殿是巴洛克风格的,其中有44个房间是洛可可风格的。共有1441间房间,其中45间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 美泉宫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行宫。1848年至1916年统治奥地利、后来与迷人的茜茜公主结婚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1830年曾在这里居住,几乎在这个宫殿度过了晚年。目前,因为该宫殿拥有的历史重要性、独特的地面和华丽的家具而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Wiener Eistraum是维也纳每年冬季在市政厅广场举办的大型冰雪活动。活动期间,市政厅广场变成一个巨大的冰面,吸引了各种年龄段的滑冰爱好者。 <div>  维也纳市政厅, 是维也纳市长和市议会的驻地。新哥特式建筑,正面有5座尖塔,中间的正塔高98米。据说当年修建市政厅时,教会规定非教堂建筑的高度不得超过100米,设计师巧妙地在塔尖加上一尊高3.4米的"市政厅铁人",显示了人们对旧势力的挑战。</div> 国家歌剧院,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形大道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 建成于1869年,首场演出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国会大厦,奥地利国会两院所在地。二战期间国会大厦曾严重受损,现已大部分恢复原貌。国会大厦是希腊复兴式建筑,由白色的花岗岩构成。三角檐上雕刻的是弗里茨一世向17个民族颁发宪法的场景。大厦前的娜女神雕像,戴着金色头盔,左手的权杖代表公正,右手的天使代表自由。 奥地利的皇宫分为夏宫和冬宫,美泉宫是夏宫,冬宫则是霍夫堡宫。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是宫廷城堡的意思,坐落在维也纳内城,曾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由旧皇宫(Alte Hofburg)和新皇宫(Neue Hofburg)组成。旧皇宫始建于13世纪,作为统制欧洲六百多年的大家族,哈布斯堡王朝在这里统治其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直到1806年弗兰茨一世皇帝宣布这个神圣帝国的解体。今日霍夫堡王宫已成为奥地利联邦共和国总统府和政府所在地。半弧形新皇宫建于19世纪末,1926年落成,1938年3月15日,希特勒在新霍夫堡皇宫的阳台上宣布奥地利从此与德国合并。如今,新霍夫堡皇宫内部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和几处展览馆,图书馆拥有华丽的大厅,也常用来举办外事和商务招待活动。 霍夫堡皇宫外门是弗兰茨一世皇帝时代的产物。由彼得诺比勒(PeterNobile)设计,完全是由士兵们动手建造的。五座拱形门依次排开,落成于1824年的莱比锡大会战(盟军第一次从拿破仑军队手中收复失地)纪念日,以此为弗兰茨皇帝败北雪耻。 <div>  皇宫依地势而建,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自1275年至1913年多次修建、重建,最终成为有18栋楼房、54个出口、19座庭院和2900间房间的“城中之城”。皇宫包括帝王办公、迎宾和举行盛大活动的上宅,起居住宿的下宅。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以及仿古典式风格于一体,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见证人”。 半弧形新皇宫,二层楼一排石柱整齐排列,楼顶正中是一只头戴王冠、振翅欲飞的双头雄鹰。 <br></div> 双头鹰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象征。 英雄广场的欧根亲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雕像,建成于1865年,为纪念他诞辰202年,是霍夫堡皇宫区域内第一个非皇室成员的纪念雕像。<br>  欧根亲王·冯·萨伏伊(德语:Prinz Eugen von Savoyen,英语:Prince Eugene of Savoy;1663年10月18日-1736年4月21日),又被称为萨伏伊的欧根,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被认为是奥地利乃至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br>  欧根实则为法国人,1683年志愿参加维也纳之战,后转投哈布斯堡家族麾下。1693年成为元帅。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后,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挺进意大利。1704年,与英国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合作,在布伦海姆之战大败巴伐利亚军。1706年在都灵战役中再败法军,将法国势力逐出意大利。1707年后,与法国元帅维拉尔在马尔普拉凯、德南等地多次交战,互有胜负。1714年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签订《拉施塔特和约》。1716年至1718年,麾师深入巴尔干,大败奥斯曼帝国,夺取巴尔干重镇贝尔格莱德。此后长期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参与奥地利内外政策的制订。1733年参加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6年在维也纳逝世,享年72岁。 <div>  英雄广场上的两尊英雄骑马像,均为奥地利历史主义雕塑家安东·多米尼克·冯·弗尔科恩(Anton Dominik von Fernkorn 1813-1878)设计。其设计受到德国画家Johann Peter Krafft(1780-1856)同题材画作的启发,駿马前蹄扬起,整个雕像只靠两条后腿支撑,技术难度极高。</div><div> 卡尔大公(Archduke Charles)骑马雕像落成于1860年,纪念他在1809年5月的阿斯帕战役(Schlacht bei Aspern)中击败拿破仑率领的法军,这也是拿破仑统兵作战以来的第一次惨败。</div> 卡尔·路德维希·约翰·约瑟夫·洛伦茨(Karl Ludwig John Joseph Lorenz;1771年9月5日-1847年4月30日),在战事频繁的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活跃于欧洲战场,并成为使拿破仑首次受挫的抗法名将,被认为是奥地利乃至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欧洲资产阶级军事科学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从德国1796年后战局论战略原理》《论将领的战术》等军事理论著作。<br> 卡尔大公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与皇后玛丽亚·路易莎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在托斯卡纳大公国,年轻时被过继给切申公爵阿尔贝特·卡西米尔。 1790年进入军队。1792年至1793年参加普奥联军,武装干涉法国大革命。1793年,任奥属尼德兰总督。1796年至1799年为奥地利莱茵地区军事统帅,对法作战。1801年及1805年两次任宫廷军事委员会主席,任内曾进行军事改革,增强奥军战斗力。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以奥军司令身份指挥作战。同年5月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战胜法军,随后在瓦格拉姆、兹奈姆战役中渐显劣势,被迫与法军停战。不久后去职,至此除1815年任美因茨总督外,基本退出现役。1847年,卡尔大公在维也纳去世,享年75岁。 <div>  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Maria-Theresien-Platz)</div><div> 中央是玛利亚·特蕾西亚青铜雕像,高19.4米,建成于1887年。德国雕塑家卡斯帕·冯·祖布希(Caspar von Zumbusch,1830-1915)设计。玛丽亚·特蕾莎高坐顶端,手持权杖和诏书,右手前伸。雕像基座周围四尊骑马雕像是奥地利帝国的四位将军,站立的四尊雕像是当时得力的大臣,女大公的四位政治顾问。玛丽娅.特蕾莎23岁继承王位,执政40年。她头上戴着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三顶王冠。</div> <div>  玛丽娅·特蕾莎被称为“欧洲丈母娘”,她16个子女中11个是女儿,通过与欧洲有关国的王室联姻,结下政治关系,她的小女儿嫁给法国路易十六,大革命时夫妇俩被送上了断头台。</div> 广场两侧相对称的建筑曾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下令修建的帝国博物馆,用来保存哈布斯堡家族的大量藏品。北侧为1889年开幕的自然史博物馆,南侧为1891年开幕的艺术史博物馆。 金色大厅(英语:Musikverein;德语:Großer Saal,全称是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位于维也纳贝森多夫大街12号,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大楼由T·冯·汉森建于1867年-1869年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红、米黄、灰三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 大厅的空间并不太大,总面积932.08平方米,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观众席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1744个和站席300个。大厅的整体设计十分精致,每根柱面上都飾以一尊金色的音乐女神雕像,其屋顶是平顶镶板,精雕细刻,金光灿烂。 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也是最现代化的音乐厅,天花板和墙壁使用防静电干扰的材料,木质地板,犹如小提琴的共鸣箱,音响效果最出色。从1939年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这里如期举行新年音乐会,曲目全部由约翰施特劳斯家族成员的作品组成,并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观众实况转播。 维也纳城市公园,建于1861年, 施特劳斯金色雕像,落成于1921年6月21日,是维也纳最为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在这座雕像落成仪式上,维也纳知名乐团——爱乐乐团演奏了他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 圣斯蒂芬主教座堂(德语: Stephansdom )位于奥地利维也纳市中心,又称”维也纳心脏”,是维也纳的象征。钟塔每隔一段时间,会报出一阵悠扬的钟声。中心尖塔周围环绕着无数精雕细琢的小尖塔,塔尖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 原建筑是1147年圣化的第一座维也纳教区教堂。作为天主教主教所在地和奥地利最重要的宗教场所,斯蒂芬大教堂见证了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地利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并以其多彩色的屋顶成为维也纳最知名的地标建筑之一。 圣史蒂芬大教堂和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屡遭劫难,几经改建。<br>  公元1147年,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的教堂。历经两次大火之后,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及其左右两侧的门墙即是当时的遗迹,属于罗马式风格。<br>  十三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入住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十五世纪,南塔建成,高达136.7m,哥德式建筑风格;十六世纪,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北塔完工;<br>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br>  1863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教堂遭炮击;1809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对史蒂芬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天,遭受炮火袭击教堂起火,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画尽毁。重建和修复工作从1948年开始,一直到1962年。奥地利所有的联邦省份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这一精诚团结、共同修建史蒂芬大教堂的佳话流传至今。 史蒂芬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多样,哥特式尖塔高耸入云,两侧屋顶的拼花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引人注目。朝西的正门是罗马风格圣坛是巴罗克风格。坛后是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 奥地利历代皇帝的葬礼在这座教堂内举行 维也纳老城步行街区是以圣史蒂芬大教堂为中心,由克恩顿大街Kaerntnerstrasse、格拉本Graben大街以及科尔马科特Kohlmarkt大街三条主要步行街组成U形的商业街区。我们在教堂附近的商业街区购物、用晚餐。 收费厕所 <p class="ql-block">  第七夜宿维也纳的Senator hotel。 </p> 第8天 <p class="ql-block">  次日早饭后驱车138公里到布尔诺。布尔诺(Brno)位于捷克-摩拉维亚高地东麓,斯夫拉特卡河和斯维塔瓦河汇合处。是捷克南摩拉维亚州首府,也是捷克的第二大城市,是最重要的工业城和铁路枢纽。拥有许多珍贵文化遗迹,在山丘城堡、教堂和博物馆中都可见证风华历史。</p> <p class="ql-block">  布尔诺老市政厅始建于1240年,是布尔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该市最重要的历史遗产。拱门上方正中一条雕柱歪向一边,据说是1511年建筑师为得到足够报酬的报复。拱门过道上悬挂着一只鳄鱼模型。这只鳄鱼标本是1608年马塔亚斯大公送给布尔诺的礼物。 鳄鱼是布尔诺市的象征。 市政厅底层现为布尔诺游客信息中心,市政厅钟楼对外开放,可登高鸟瞰布尔诺老城风光。</p> <p class="ql-block">  布尔诺自由广场(Náměstí Svobody)是布尔诺的主广场,是捷克南摩拉维亚州布尔诺市最重要的广场,位于老城中心,大致呈三角形。广场周围古建荟萃,这里的杰特里赫斯特尼宫(现为摩拉维亚博物馆)和建于1600年的布尔诺剧院均为典型的古代建筑。新市政厅建于16世纪,曾为摩拉维亚议会和省法院所在地。在1679年建起的鼠疫柱,很快成为广场一带的主宰。1901年,摩拉维亚广场-火车总站的电车轨道穿过广场,数年后又添加孟德尔广场-自由广场和自由广场-Selská线路。2006年重建了广场,将其改为步行区。红色电车穿梭在城市中,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风景线。</p>   市中心大教堂的钟楼,每天上午11时要敲午时钟。广场东部有一座黑色炮弹形状的“布尔诺老城时钟”(Astronomical Clock),花岗岩材质,高约6米,同圣保罗教堂的钟塔一样,每天上午11点,它会响12声,在钟身上的七个洞里,随机出现一只布尔诺的城市纪念水晶球。它的建造耗时三年,耗资 1200万捷克克朗。是为了纪念布尔诺人民在 1645 年的三十年战争中对入侵的瑞典人的著名且不太可能的胜利。 相传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军队两次围攻布尔诺,久攻不下。决定在围攻的最后一天,如在正午12点仍不能攻陷布尔诺就撤退。于是布尔诺人民就在11时提前敲响12时午时钟,瑞典人闻声撤退,围城解除。从此,圣彼得和保罗大教堂每天上午11时都报时为正午。 自由广场北部的黑死病纪念柱,建于1680年,上面是白色镶金的圣母像。欧洲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纪念黑死病的纪念柱。 <p class="ql-block">  告别布尔诺老城,驱车约153公里到达库特纳霍拉。库特纳霍拉,得名于其银矿财富,"库特纳"在古捷克语是"采银"的意思,其鼎盛时期从这里开采出的银矿占整个欧洲约三分之一。<br>  12世纪,日尔曼人创建库特纳霍拉作为定居点;13世纪初,因在库特纳山发现银矿而建镇;13世纪末,在全盛时期的波希米亚王国,库特纳霍拉发展成为仅次于布拉格的第二重要城市,曾被誉为“小布拉格”;14世纪时银矿生产达到颠峰,每年可挖掘6吨白银,成为铸造银币的重镇;15世纪20年代,由于胡斯战争,这里的大部分日尔曼人被杀,城市开始衰败;1504年以后银矿枯竭,库特纳霍拉渐渐失去重要性,铸造厂在1726年关闭。<br>  幸好,14世纪的哥特式建筑、17世纪的巴罗克式建筑和博物馆,还有14至15世纪的王宫和造币厂等多栋象征着城市繁荣兴盛的历史遗迹被保留了下来。1995年,库特纳霍拉包含圣芭芭拉教堂在内的古城中心和塞德莱茨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被列为世界遗产。</p> <br> <p class="ql-block">  库特纳霍拉古城有一座与灾难和死亡相关的人骨教堂,建造于15世纪后期,建筑风格混合了哥特式和曼努埃尔式。这里原本是12世纪由贵族设立的修道院;13世纪,塞德莱茨Sedlec地区的修道院院长亨利Henry,奉波希米亚国王奥克塔文二世派遣,前往圣地耶路撒冷,1278年,修道院长将从耶路撒冷带回来的一掬耶稣受难地的泥土撒在修道院旁的墓地上。认为埋骨于圣土就可上天堂的信念,波希米亚地区、甚至中欧的富豪纷纷将此地视为身后的福地。十四世纪,黑死病蔓延,仅1318年,“圣坟”遗冢就增加了三万多个。十五世纪胡斯战争后,墓园更扩大到3500平方米。由于1369年的黑死病(鼠疫)、15世纪的胡斯战争,大批的非正常死亡,一再扩大的墓园,仍不够容纳死者。为安葬新近过世的人,只有将有些骸骨挖出,然后堆积到教堂里。1511年到1661年间,教堂的神父陆续将这些骨骸收藏在地窖中。1784年,施瓦岑贝格皇家贵族收购了教堂及墓地。1870年,受雇于施瓦岑贝格家族的木刻师傅灵特(F·Rint),重新装饰教堂。将从此地挖掘出来的四万具枯骨,彻底消毒,排列成十字架、门楣、家徽与签名,做成装饰。 人骨教堂墙外的纪念黑死病(鼠疫)结束的纪念柱,建于1713年到1715年。</p> 圣芭芭拉大教堂建造在半山上,之所以称之为“圣芭芭拉”是为纪念一位名叫芭芭拉的教会医院的护士,表彰她对矿工的悉心医疗照顾,在她去世后,教会追认她为“圣”字,称颂为矿工的守护神。圣芭芭拉教堂是整个库特纳霍拉非常醒目的建筑,是代表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一颗璀璨明珠,因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光,199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圣芭芭拉教堂是一座以银矿为主题的教堂,由矿商牵头,矿工也参与了捐献,而非教会募捐。 14世纪时库特纳霍拉因银矿而成为铸造银币的重镇,当地人决定建造一座教堂献给守银的神圣,祈求采银和铸币的过程顺利进行。1380年动工,历时170年到1558年尚未建成,原因是当时的银矿产量已持续下降,导致建筑规模比原计划的小了两倍。直到19世纪,这座教堂才最后建成,历时五百年。 与其它教堂不同,这是座以银矿为主题的教堂,内部中世纪的壁画,有些是描述挖采银矿与铸造银币、打制银器有关,记录了这座城市的采矿历史。 大巴车离开库特纳霍拉,行驶约84公里到达布拉格,第八、九夜宿Golf Hotel。 第9天 <p class="ql-block">  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同时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早在公元13世纪成为捷克王朝的第一座王城,到15世纪,布拉格是中欧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布拉格的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号称欧洲至为美丽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p> <div>  查理大桥是伏尔塔瓦河布拉格市区河段10几座桥梁中最著名的一座,建于1357年,全长520公尺,宽10米,桥的两旁耸立着30尊出自17-18世纪艺术大师之手的雕像,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现今它已然成为了布拉格景点的代表,常有人说"走过这座桥才算来过布拉格"。这座桥上汇集了各种露天艺术表演,是体验布拉格波希米亚风情的重要场所,当然也是布拉格游客最为密集之处。</div> <p class="ql-block">  布拉格老城广场,人潮络绎不绝、生气蓬勃又富饶古意的旧城广场。巴洛克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建于1732年至1737年。</p> 外观以哥德式双塔建筑著称的泰恩大教堂,老城广场上的代表性建筑。从14世纪起就已成为老城区的主教堂。教堂的钟楼高达80米,塔顶是四个小尖顶,双塔代表亚当和夏娃。由于外形酷似童话中的魔鬼城堡,泰恩大教堂又被人们称为“魔鬼教堂”。 <p class="ql-block">  旧市政厅南墙上的天文钟,又称"布拉格占星时钟",走时准确,每到整点,钟表盘上方的窗户会向内开启,耶稣的十二信徒会依序现身,一旁的死神则开始鸣钟而上方的鸡也会振翅鸣啼。另外还有分别代表欲望、贪婪和虚荣的象征木偶。</p> 胡斯雕像位于老城广场的中心,他是布拉格大学的首任校长,宗教改革的先驱,反对捷克的泛日耳曼化,因反对卖赎罪卷被罗马教廷处以火刑。500年后的1915年,布拉格人民在胡斯被烧死的原址树立了胡斯雕像。 <br> 布拉格城堡区建于9世纪,世界文化遗产。在城堡山的观景台俯瞰笼罩在色阳光下的布拉格,伏尔塔瓦河从城中穿过,高高低低的塔尖连城一片,整个城市金碧辉煌、格外美丽。 <div>  圣维特主教座堂兴建于14世纪查理四世时代,直到1929年才完全建成,它不仅是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神圣罗马帝国历代皇帝的加冕教堂。查理四世将它建成全城最为显赫的一座建筑,这也是中欧地区的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以其金色大门、飞扶壁和独特的波希米亚风格室内装饰而著称,两座尖塔高达97米。在欧洲建筑史上有「建筑之宝」的美誉,如今在教堂内还收藏有十四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的纯金皇冠、金球及令牌。</div>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救赎</p> 圣乔治教堂是布拉格城堡内最古老的教堂。由波希米亚大公弗拉迪斯拉夫一世创建于920年, 红色外墙和白色双塔是圣乔治教堂的显著外观,教堂的基石和两个尖塔从10世纪一直保存至今。973年增建了本笃会的圣乔治修女院。在1142年的一场大火后重建。其巴洛克正面修建于17世纪后期。 <div>  黄金巷是布拉格城堡中有名的景点之一。是古时打造金器的工匠们居住的地方;因聚集不少为国王炼金的术士,因而有此名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