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之,‍——生产队的耕地人,‍(高鹏程)

高鹏程

<p class="ql-block">  1982年以前,农村土地尚未分到各家各户,依旧保持着集体耕种的模式。在生产队里,没有现代化的拖拉机,耕地全靠牛来完成。我们湖西崖大队共有二十个生产小队,外加一个专业队,每个队都有耕牛和牛屋。我家所在的十五生产小队,由爷爷和国宝功一起负责喂养牛,大约有四五头牛。牛栏位于村东南方向,距离村子大约两里路,里面堆满了专门供给牛食用的草料。</p> <p class="ql-block">  夏日农忙时节,人累,牛也累。牛与铁犁之间用一根绳索相连,牛在前头拉,人在后头扶着铁犁翻耕土地。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牛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到河里洗澡了。它们会将身体浸入水中,时不时把头埋进水里,吸足水后,再将头伸出水面,仰起头从鼻子里喷出一大片水雾,那模样甚是惬意。然而,牛的身边总少不了牛蝇的骚扰,这些牛蝇比普通的苍蝇大得多,牛对它们十分反感。</p> <p class="ql-block">  由于爷爷负责喂养牛,我对生产队里的两位耕地人印象尤为深刻。他们年龄相仿,都比我爷爷年轻十几岁。一位名叫高凤伦,个子不高,做事认真负责,住在我们家北面的凤凰街。他的妻子常年病病歪歪,还有一个兄弟,按村里邻居的称呼,我叫他老爷爷。另一位名叫吕自胜,身材高大,性格开朗,干活时却有些毛毛躁躁,不够细致认真,住在我们家南边不远处,按村里邻居的称呼,我叫他大哥。</p> 高凤伦老爷爷 <p class="ql-block">  听母亲讲述,高凤伦老爷爷当年家境贫寒,年纪很大才娶了媳妇。然而,这段婚姻因特殊原因未能长久,他的媳妇被迫嫁到了西乡,不久后生下的孩子被这边认领了。后来,他又娶了一位媳妇,但这位媳妇身体一直不好,没有生育孩子。他还有一个兄弟,一起居住,也没有娶妻。在媳妇和兄弟相继去世后,高凤伦老爷爷被送到了韦姜屯敬老院。那时他的身体依然硬朗,经常回来赶集,找熟人聊天。我曾见过他一次,他步行从敬老院回湖西崖老家的路上,我喊他老爷爷,他喊我的小名,感觉十分温馨。</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在生产队喂养牛,住在牛栏那里。只要有空闲时间,爷爷的牛栏就成了我和弟弟喜欢去的地方。因此,我对高凤伦老爷爷非常熟悉,他耕地时非常认真,从不遗漏任何地方,社员们都称赞他。他使唤的黄牛都很听他的话,仿佛通人性一般。</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来到高凤伦老爷爷干活的地方,看到老爷爷轻松愉快地犁地,我也想尝试一下。老爷爷答应了,他在后面跟着,我两手抱着犁把中间,竟然成功耕了几米的地,这让我激动得兴奋了好几天,那时我与犁把差不多高。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相比犁地而言,“耙地”显得轻松许多。前面系上两三头牛,耕田人站在耙上,挥动着小鞭子,在一块已经完整翻转的田上前后左右不断地碾压,直至将泥块压碎,既轻松又舒服。犁完的地需要尽快耙出来,否则地干了,大土块就难以耙碎,地也无法平整。耙地的活通常由高凤伦老爷爷负责,他站在耙上,拿着小鞭,嘴里哼着小曲儿,牛也知道快要歇息了,走得飞快。有时在耙上放块大石头,老爷爷不时提起耙,把硬坷垃和草放出来,耙出的地平整又好用,社员们都称赞。</p> 吕自胜大哥 <p class="ql-block">  吕家在湖西崖村是大户人家,祖上是清朝乾隆年间从淄博颜山迁来的。吕家人创业初期吃苦耐劳,家业昌盛,人丁兴旺,因此有的辈分就低。像吕自胜那时比我大三四十岁,我就喊他大哥,他也喊我大兄弟,从不乱规矩。吕自胜大哥身高一米七多,声音洪亮,办事大大咧咧,毛毛躁躁,犁的地弯弯曲曲,有时还需要高凤伦老爷爷给他返工。他使唤的牛也不听话,经常把牛身上抽破,我爷爷心疼牛,看到这样会破口大骂,他只好灰溜溜地逃跑,队长也会训斥他。我对他印象较深的是,他穿的裤子不论是单裤还是棉裤都比较宽大,裤裆较长,裤腰宽大,穿上后把裤腰捏紧折上一节,再用一根布带子捆上,捆不好还会掉下来。据说,他小时候长了一个气蛋,长大了也没治好,所以才穿那种宽裤子。</p> 苦命的两个耕地人 <p class="ql-block">  1982年分田到户后,生产队的东西都被分了,包括牛,这样高凤伦老爷爷和吕自胜大哥都失去了工作。后来,我们搬到了村东的新家,不再去老庄了。不知哪一年,分地不久,吕自胜大哥与他的老伴先后去世了,他们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令人感到十分可怜。高凤伦老爷爷活得时间较长,老伴与弟弟去世后,村里将他送到了敬老院,他有时还会出来到医院干点零活。他的后事是由前妻的儿子操办的,旧村改造分的楼房也给了他儿子,他比吕自胜大哥稍微好一点,毕竟还有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在世汗水田里扔,早迎朝霞晚看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两位苦命耕地人,但愿天堂不再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鹏程 撰文 2025.03.26晚)</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舒同书法临沂研究会会长,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任罗庄区文史研究员,罗庄区象棋协会名誉会长,罗庄区诗联书画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