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双塔 振兴文脉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太原双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式,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尤其在“振兴文脉”的语境下,太原永祚寺双塔(文峰塔与宣文塔)最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并重建新城于东北方向。新城地势“西北高于东南”,风水家认为这将导致太原“奎星低陷,文运不昌”,人才凋零,文化衰落。至明代,地方士绅为了这种扭转局面,决定在东南方向建塔以“补地势,兴文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名都晋阳</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晋阳(今太原市一带)。晋阳,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地位,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晋阳最初为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封地,后成为赵国初期的都城。晋阳是北齐的别都,隋唐时期作为“北都”或“北京”,是北方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李渊、李世民父子曾以晋阳为基地起兵,建立唐朝。晋阳古城遗址,位于今太原晋源区,地处汾河之滨,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李白曾以“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形容其重要性。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为消除割据隐患,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灌城,古城彻底被毁。后在其北重建新城(今太原城前身)。如今太原市仍有“晋阳”作为文化符号留存,如晋阳湖、晋阳街等。)</b></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傅山祖父傅霖主持修建文峰塔,高54.76米,属风水塔,旨在通过“开山川形胜”振兴文运。其设计无佛龛、琉璃装饰,仅以朴素砖砌象征文脉的纯粹。</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福登(妙峰)为平衡文峰塔的倾斜而建宣文塔,高54.78米,属佛塔,供奉佛舍利。其琉璃剪边、流线型塔身与文峰塔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宗教与世俗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双塔,形似毛笔直指云霄,被称为“文笔双塔”。古人认为其布局指向东南“巽位”(象征文昌),呼应道家“紫气东来”之说,成为太原文运复兴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双塔,均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但文峰塔直上直下,宣文塔逐层收分,展现明代砖仿木结构的精湛工艺。</p> <p class="ql-block"> 宣文塔,塔檐以孔雀蓝琉璃装饰,斗拱间刻“阿弥陀佛”,巧妙融合佛教元素与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 文峰塔,代表“世俗文脉”,宣文塔象征“宗教庇佑”,二者共同构成“天地人”和谐的文化体系。这种“双塔并峙”的模式,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调和自然与人文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双塔,不仅是太原建筑奇观,更是太原文化符号。太原双塔以“振兴文脉”为核心,体现了古人通过空间布局调和自然与人文的智慧,其影响从明代延续至今,成为城市精神与历史记忆的载体。双塔通过宗教、艺术等维度,丰富了“文脉”的多元内涵。无论是风水学说还是现代保护,双塔始终是中华文明赓续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