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和老师们的日常交流中,有老师问到这个问题:我也想在课堂上实施“五会”教学法,一开始怎么做?根据大家的实践,我给出一个建议,供老师们参考。</b></p> 理念先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理念先行。先要理念上认可,理念不认可,再好的方法也吸收不进去,再生动的现实也会视而不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纠正一个错误观念:“不愿改” 。 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曾这样问老师:“这是你的第一个手机吗?”“不是!”“换它时花钱了吗?”“不花钱,谁白送呀?”“为什么人们花钱也要换新的?”“好用。”比上一个好!这是原因。只要好,花钱也要换新的。那么,老师们应该认真思考:“五会”教学法“好”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世上存在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突破了你的经验和想象,作为老师,我们知道这世界上存在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你做不到,不一定别人做不到。“五会”教学法的目标有“两个解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老师,让老师教得轻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学生,让学生学得快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的老师质疑,说太理想。是空想。“要想让马跑,还要马儿吃得少。”离了老师勤奋的讲授和学生大量的练习,成绩还能提高吗?这样的好方法存在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学校不少老师的公开课选择了导学案为载体的“五会”教学法,他们的课堂达到了自运行,老师说话很少,不再讲的口干舌燥,学生的脸上洋溢笑容,他们的精神状态告诉着他们的幸福和快乐。这种“解放”,这种轻松、快乐、效果是具体的,可以看得到,体会得到,想得到的。它告诉我们,这变化的世界太快,世间存在着诸多你凭经验和想象认为“不可能”的事物和现象,敞开胸怀,放下经验和成见,多听听,多看看,也许你会发现更好的方法,更好的道路!</b></p> 闭嘴,从不发指令开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理念认同了,思想改变了,走进课堂如何开始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老师开课只说任务,然后等待,耐心等待,不要下指令。有老师担心“如果学生坐等一节课怎么办?”我说:“那说明你把我们的孩子教傻了。”没有人会一直等待下去!人的大脑一刻也不会停歇,它们会找事干,这是基因中的主动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主动性是从老师的让位,抽身开始的。什么是主动?是自己在没有别人的指令下做出行动才是主动。有了别人的指令再行动是被动。前面说了不要怕放手后学生不知道做事而浪费时间,相反,你教的超细,指令越多,学生等待时间越长。为什么会等这么长时间?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是老师不认真,而是老师指导太过细致。课本怎么放,文具盒怎么放,铅笔要削好,课间要去卫生间,……,有了指令,学生就不会主动。主动应该是不在指令下的自觉行动。</b></p> 精准有效的观察与评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教师让位,需要教师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指导策略。明确:教师让位的本质是从"主导者"转向"观察者":教师退居幕后,聚焦学生学习行为的自然发生,强调教师应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 观察者姿态:采用"白板思维"观察学生,摒弃"能力预设",将每个学习行为视为惊喜发现的契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 责任边界意识:严格区分"学习权"与"指导权",教师职责在于搭建支架而非替代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 成长型视角:通过微观行为捕捉学生认知发展的萌芽,建立"行为-能力"的观察分析框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此,教师还需要通过表扬,构建精准有效的激励机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 精准指向个体:在表扬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指出受表扬学生的姓名,确保表扬对象的唯一性,同时合理控制表扬人数,避免过度泛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 清晰阐述行为:对受表扬的行为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使其他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被表扬行为的特点与操作方法,便于学习与模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 深入阐释价值: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接阐述受表扬行为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该行为的重要性,促进良好学习行为的传播与推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师生角色的重新界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 落实学习权归还:明确教师在“五会”教学中的职责,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避免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确保教师的指导作用不缺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 促进教学相长:通过教师的放手让位与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发展。</b></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寻找能解放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寻找能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教学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寻找能完善思维结构的教育教学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寻找能适应创新社会的教育教学方式!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