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私的基因看到这里,人们不仅要问,既然基因如此自私,为什么还有利他主义存在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我们的社会里,利他主义事件是到处可见的,不仅人类社会,就是整个生物界都客观存在,有些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换取别人的生存。那么这些崇高的利他主义背后的基因是怎么想的呢?它是如何操作的呢?基因为什么要这样殚精竭虑地苦心经营着,那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其实也很简单,不管是利他还是自私行为,它的目的就是试图在基因库中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因为它是寄居在生存机器体内,要使自己不断增加,就要求它所寄居懒以生存的生存机器能够不断地繁衍增生。所以,<b>把根留下,也就成了大部分生存机器最基本的生存目的和动力</b>,繁衍、繁衍、再繁衍,有时不惜牺牲自己,只要有可能尽量多地繁殖。许多动物,如鲑鱼、榕小蜂、知了等,在产卵以后,母体就自动死亡。因为它们基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p> <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就产生另一个问题,同一个基因,可以寄生在不同的个体之中,同一类生存机器有相同的基因,不过基因间的组合有所不同。要使自己寄生的生存机器能不断的繁衍壮大,就得同时帮助有着自己复制基因的同类生存机器生存下去。这样,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个体之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这就是利他主义的由来和夲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果一个基因能使它的一个个体具有挽救10个有同样基因的个体生命(近亲)的能力,那么,即使这个利他主义者因之死去,它的死亡也由于总基因库中基因数的增加而得到充分的补偿。并不是说这个个体愿意牺牲,而是这个基因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利他行为,不管它情愿与否,有此行为的基因在基因库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兴旺起来,同一基因的大量拷贝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基因由于表现了利他行为而取得成功,一个在社会上是稀有的基因,但在他的家族中却可以是常见基因。一个男子或女子,在产生一个精子或卵子时,就把自己的半数基因给了这个精子或卵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因此,<b>一个人与自己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基因相似度是50%。</b>这是基因的利他性首先表现的地方,当然还有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情感因素。亲缘关系越远,基因相似度就越小。与祖父母的基因相似度是1/4,与第一代堂兄弟的基因相似度为1/8,相当于你的一个曾孙,而与第三代堂兄弟的基因相似度就只1/128。就相当于人群中的概率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所以一个准备自我牺牲的利他基因如果要取得成功,它至少要挽救2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或4个以上的孙子孙女、侄子、侄女,或8个以上的第一代堂兄弟。一个个体因牺牲自己而仅仅挽救了5个堂兄弟姐妹,这个基因是兴旺不起来的。必须挽救5个兄弟或10个堂兄弟姐妹,这个基因才有可能兴旺起来。<b>这就是基因的利他性往往首先表现在自己的亲属或家人身上的基因属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能认为动物真的能清点一下它正在挽救的亲属到底有几个,它们计算的可能是挽救的风险。如果风险非常小的话,哪怕是无基因关系的人也是值得救的。正如医生做手术一样,如手术风险非常小,任何医生都倾向于手术;如手术风险较大、或被手术者是自己的亲属的话,就要慎重考虑了。这就要在风险和得益之间找出一个平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保险统计学计算公式(由于过于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 祖父母和孙子孙女与我们有相同的基因相似度(1/4相同),但由于孙辈的预期寿命明显大于祖辈,具有更优越的优选条件。由于援助一个年轻血气方刚的远亲而得到的利益,很可能超过由于援助一个年老风烛残年的近亲而获得的纯利益。一个个体以自己的生命和拥有的财产对另一个个体进行投资,投资的依据就是是否能使自己获益,将自己的基因最大限度地传递下去。其中,利他行为是不可缺失的一环,为使利他行为得以发展,利他行为者所承担的风险必须小于受益者得到的净利益和亲缘关系指数的乘积,这是一个十分复查的保险统计方法。<b>利他行为就等于是投资,少不了本金的投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可是我们怎能指望可怜的生存机器在匆忙间进行这样复杂的运算呢?因此,就演化出一种经验判断,等如你将一个球投入篮筐一样,事先你根本就没有预算出球的轨迹的微分方程和你手臂的力学角度,而是简单地依估自己的经验判断,决定是否投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这种利他行为之前,你首先是对动物与自己的群体的亲缘关系进行“评估”。如父母经常偏袒自己的儿女,哥哥姐姐经常照顾自己的小弟弟一样。当我们遇到一个人与一只狼发生冲突时,我们首先的反应是帮助人,而不会去帮助狼一样。尽管有时是人挑衅在前,狼反击在后,责任在人。人们是如此地关心自己的亲缘关系,以致出现了种姓,发明了姓氏,在古代人口流动并不太大,社会圈子不大的范围内,同一姓氏的人群往往有相同的祖先,基因的相同性也比异姓要高得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所以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有些大家族为了明确这种亲缘关系,还起了排名,以明确在同一种族中的辈分、是多少代。在一个小群体中,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与你有亲缘关系,因此,彬彬有礼地善待每一个人的策略,很有可能对你自己有利,这个基因有可能在基因库中兴旺起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种族偏见就是对近亲的选择性倾向不合理扩大化推广的结果,</b>即把外貌和自己相像的个体视为自己人,并歧视外貌和自己不同的个体的倾向。而那些在自己族群中文质彬彬,而在外对待其它种族时却凶神恶煞的个体出现,也就不足奇怪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其次是评估自己的风险程度与得益结果。在自然界,尽管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基因相似度都为50%,照顾好自己的兄弟姐妹的代价等于我照顾自己的子女付出的代价一样,但我能像照顾我的儿子一样去照顾我的兄弟吗?父母之爱往往比兄弟姐妹之间的利他行为要普遍得多。在许多物种中,父亲并不像母亲那样费心地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因为母亲能确定这个子女是自己的,而父亲就不完全一定了。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为什么一般在家族中“<b>外婆比奶奶更亲现象</b>”。因为从外婆到妈妈,再到你,遗传关系非常明确;而从奶奶到爸爸,再到你,就存在着不少变数存在。从遗传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存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新的狮王在接管新的狮群时,一定会将前任留下的幼师全部杀死,迫使母狮发情怀孕,以留下自己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基因对称的情况下,父母爱护子女的程度都超过了子女对父母的爱护,为什么呢?表面上看来,由于父母年龄大,生活能力强,事实上处于更有利于照顾提供帮助的位置。一个婴儿即使有心去照料他的父母,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最大的变量,就是预期寿命。子女的预期寿命永远比父母长。在理想的环境中,每一个物种都在计算、考量着这个变量,以决定是否要表现出利他行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预期儿童寿命长于父母寿命的物种里,任何操纵儿童利他行为的基因都会处于不利地位。因为这些基因操纵的利他行为得益者都比利他主义者自己的年龄还大,更近风烛残年,更不易保存基因,所以这个基因就不会在基因库中兴旺发达起来。与此相反,操纵父母利他行为的基因则可能处于相对有利地位,而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达尔文开始,人们就知道父母之爱有利于进化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汉密尔顿)又证明了,其他的亲缘关系也具有同样的遗传学上的意义。为家族、种族的兴旺似乎找到了一点根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因此任何利他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自私的基因那永远利己的本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