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十年:滨海新区从大火到大火(3)

锦衣夜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7. 先有儿子后有爹--滨海新区政府成立</b></p> <p class="ql-block">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建制,批准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拉开了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幕。原来的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被撤销,成立了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所谓的四大班子);原来的行政区塘沽、汉沽、大港被撤销,改成了塘沽管委会、汉沽管委会、大港管委会。这就是在滨海新区被戏称的先有儿子后有爹。</p><p class="ql-block">2013年9月26日,天津市委、市政府一声令下,撤销塘沽、汉沽、大港管委会,全部人员对口并入新区政府各对应部门,彻底完成了滨海新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此滨海新区的发展进入慢车道。</p><p class="ql-block">模式比较:管委会模式在决策效率和市场活力方面表现突出,但职能范围和法律依据相对有限。政府模式在资源掌控和公共服务方面更具优势,但可能面临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的问题。因此,如果需要全面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模式可能更合适;如果追求高效决策和市场活力,管委会模式可能更具优势。</p> <p class="ql-block"><b>8. 话说第三极</b></p> <p class="ql-block">滨海新区发展伊始,曾被称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当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那时,在温家宝总理的推动下,国家各部委纷纷前来滨海新区对接,看看能为国家发展战略做些什么。在其他地区很难争取到的政策或措施,往往直接就砸在滨海新区的头上。国家发改委甚至直接派出人员,帮助指导新区部门撰写需要他们审批的报告。那时,我们经常去深圳和浦东,进行学习和求教。往往是当天遇到问题,转天便飞深圳或浦东。浦东新区的工作人员,曾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是官员基本素质很高,硕、博士研究生不乏其人。二是经常会遇到学者型官员,他们深谙官场运作,但谈论起专业往往也是独树一帜,不乏真知灼见。第三个感觉是他们很羡慕滨海新区的机会,但与我们略有不同的是,他们非常重视要政策、要帽子,但滨海新区却更重视要资金。</p><p class="ql-block">当年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后,中央每年给滨海新区10亿专项资金。我曾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每年20~30个项目,把钱撒出去,也没见什么明显效果,缺乏配套政策,没有发挥杠杆效应,对大企业是杯水车薪,对小企业却是难登庙堂。</p> <p class="ql-block"><b>9. 从滨海超越浦东,到浦东超越天津</b></p><p class="ql-block">当年,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第三增长极,我们的目标便是瞄着深圳、浦东,盼望有一天能从GDP总量上实现超越。2005年,深圳的GDP为4950.91亿元,浦东新区GDP为2299.82亿元,滨海新区的GDP为1634亿元。</p><p class="ql-block">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消息:滨海新区经济总量首超上海浦东新区;2016年,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经济日报消息: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1万亿元,成为国内首个GDP过万亿元的国家级新区。</p> <p class="ql-block">到了2018年,多地出现了GDP自挤水分的现象,滨海新区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根据最新消息,截至2023年底,浦东新区GDP达1.68万亿,已经超过天津市全市GDP,天津滨海新区则泯然众人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