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寻根地

海春居士

<div>阊门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城关。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它见证了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变迁。</div> 公元前506年,这里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因此阊门亦号破楚门。明清时期,阊门是带有瓮城的水陆城门。陆城门东西两道城门,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 阊门内就是阊门大街(今西中市)。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水城门在陆城门以北,跨下塘街河。 水城门外有聚龙桥。 水关桥。 探桥。 姑苏护城河和姑苏古城历史一样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理水为河,形成了环绕城墙的护城河。 在古代,护城河是城市安全防卫的重要设施。姑苏护城河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默默地守护着苏州的城根,对苏州古城长久、全面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护城河畔坐落着一座“状元亭”。 状元亭内置《苏州历代状元名录》石碑。 阊门状元亭是苏州古城的重要象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1934年阊门改建为罗马式城门,三个门洞,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1950年水陆城门均被拆除。2006年10月苏州市政府对古阊门进行重建并对外开放,恢复了其昔日风貌。 阊门东侧有座石亭,亭中立有一块“气通阊阖”石碑。题跋曰:清初修建阊门城楼时,曾以“气通阊阖”为匾额。相传天庭中有阊阖之门,故民间云:经此门可神游天宫。 阊门外护城河上的廊桥。 现在廊桥的位置就是原阊门城楼前的吊桥所在处。 金阊繁华,历代歌咏者不绝。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三国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就是“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 苏州人对唐寅的《阊门即事》似乎特别青睐,至今还广为流传。“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此诗通过对阊门繁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明代阊门的经济和文化繁荣。 清代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当时这里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各省会馆纷列期间。 清朝的孙嘉淦在《南游记》里这样描述阊门:“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红楼梦》开篇就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在当时就是苏州的代名词。 阊门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 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 “阊门寻根纪念地”位于阊门城楼对面的阊门码头区域。史料记载,600多年前的“洪武赶散”,使得数十万江南百姓自苏州阊门码头迁移至苏北。 “洪武赶散”是明朝洪武年间江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迁徙事件。明太祖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为了抑制江南地区富豪望族的势力,惩治曾激烈抵抗朱元璋部队的“吴王”张士诚旧部,同时也为了快速恢复经过战乱后人少地多的苏北江淮地区的经济,遂将苏南地区数十万百姓经阊门码头遣散至江淮地区。(图为《洪武赶散图》前半) 数十万江南人被朝廷捆绑着背井离乡,送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谋生,可想而知那是何等悲怆的场景,何等令人肝肠痛断的无奈。(图为《洪武赶散图》后半) 这数十万苏南人经过六百年的生息繁衍,其后裔现在已经广泛的散落在淮安、盐城、泰州、扬州、连云港一带,寻根问祖便成了他们不少人的夙愿,“阊门寻根纪念地”应运而生。阊门寻根纪念地由“朝宗阁”、“寻根驿站”、“望苏埠”三部分组成。 朝宗阁二楼横额“瞻望阊阖”。朝宗阁宛若一座仙境的琼楼玉阁,既是寻根者的朝宗场所,也是“洪武赶散”移民文化的展示馆。<br> 朝宗阁两旁立柱上有一副楹联:“认祖归宗自古阊门来作证;寻亲访友从今杰阁涉登临”。 朝宗阁内展出的有《迁徙线图》、《阊门寻根》组图、大型磨漆画《洪武赶散图》等,最为吸引人的是《姓氏图腾》展板,游客们都想在此找一找自己的姓氏图腾。 朝宗阁门前的地面上刻有99个各种字体的“根”字,寓意“九九归一”,认祖归宗。 “寻根驿站”位于朝宗阁的一侧。 “寻根驿站”既是一家可以品尝地道的江淮菜的菜馆,也是一座为寻根者建立的交流平台。 “望苏埠”位于金阊阁东侧的护城河水码头,沿河码头有“阊门码头”、“洪武迁徙碑”和“思乡树”。 唐宋元明清,阊门凭借水路便利的优势,成为商贾云集,一片繁华的城池,阊门水码头就是其历史见证。 朝宗阁旁的一对“思乡树”。 “阊门寻根纪念地”石碑。 背面刻着《阊门寻根纪念地碑记》。全文如下:元末,群雄纷争,吴王张士诚据姑苏,常遇春溺吴军精兵於阊门外护城河之沙盆潭,破阊门而入,吴王遂大败。及洪武改元,明太祖先后徙苏、松、嘉、湖、杭五府数十万户於江淮,朝代更迭而移民不断,遍及淮、扬两郡所属各州县。姑苏为东南都会,阊门居水陆要冲,於是江南移民多自此出发,沿运河北上。从此,别梦依稀,故土难忘,口耳相传或见诸文献者,皆以阊门为记认,遂成为中国寻根问祖朝宗圣地之一。 岁次庚寅,政府顺应民意,以阊门寻根为题,爰发起寻访移民后裔之行动,行程上万里,踏访近百处,彙(hui汇)集资料,发掘文史而外,旨在阐明中华同宗同源之理,大江南北无分畛域也。更就阊门外沙盆潭旧址建阊门寻根纪念地,以慰移民后裔问祖之心,亦可圆其报本溯源之愿也。 苏州市金阊区人民政府 二零壹壹年金秋 碑记承载着苏州移民以及他们后裔的寻根历史和情感。如今长江以北一代代移民后裔称祖籍阊门,阊门成了寻根圣地和精神家园,碑记也就成为这段历史和情感的见证,使寻根者能从中了解寻根渊源,找到心灵寄托,感受身有来处、心有归处的愉悦。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