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带班,有的老师上课轻松自在,有的老师却天天扯着嗓子管纪律?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课堂秩序好的老师,早就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足了功夫。他们不是不管纪律,而是把力气花在了更关键的地方。</b></p> 说一不二,建立信任底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位老师接手新班级的第一节课,带着个透明玻璃罐进教室。后排有位男生课间偷偷传递纸条,只见这位教师停下讲课,平静地说:“纸条现在放罐子里,或者课后留堂十分钟。”学生嬉笑着想蒙混过关,老师直接拿出手机开始倒计时。学生只好把纸条塞进罐子,从此班里再没人敢触碰这位教师的底线。这种“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的作风,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建立师生信任的基础。对违纪学生不啰嗦,说到做到,做不到的绝不说。一流教师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始终遵循“三不原则”:不重复警告、不空洞威胁、不情绪化处理。当学生相信你说的话都会兑现时,以后根本不需要反复强调纪律。</b></p> 一个眼神胜过十句批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曾经在听课的时候,发现一位老师的课堂有个神奇的现象:只要她扶眼镜的手势一变,躁动的教室立刻安静。有次公开课上,靠窗的学生在课桌下偷偷折纸飞机,该老师边写板书边用余光扫视,突然转身盯着折纸方向轻咳一声。那个学生瞬间涨红了脸,赶紧把折纸塞回书包。其他学生甚至没发现这个小插曲,课堂节奏丝毫没被打断。神经教育学研究发现,当众批评会激活青少年的“社会评价威胁系统”,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37%,进而诱发逆反心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当众批评某一位学生,很多时候,也许一个眼神就足够了。这种无声的管理智慧,很多老教师都深有体会。眼神提醒、敲黑板三下、走到学生身边讲课……这些不用开口的小动作,既保全了学生面子,又避免了课堂中断。很多时候,当众批评就像在教室里放鞭炮,动静越大反弹越强。 </b></p> 对事不对人的智慧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位教师处理课堂问题的时候,能不当场点名就不点名,不说人,只说事。例如,学生上课在玩笔,教师可以这样说:“请大家注意,现在是上课时间,而非课间休息时间,所以,请不要出现玩笔等不适宜的行为。”教师只是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直接点名批评学生。这种“给台阶下”的处理方式,会让学生更愿意守规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事不对人”的处理原则,实质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去个人化”技术。特级教师张明华的“三转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视点——用“教室里不应该有噪音”代替“某某又在玩塑料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表述——用“这个行为影响了课堂”代替“某某总是捣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焦点——用立即继续讲课代替纠缠学生的错误(课后再私下处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这种对事不对人的处理方式使课堂违纪行为归因于情境而非人格,能有效保护师生关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