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二年我深感荣幸能参与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每一次的参与,都如同推开一扇窗,透过它,社会的万千景象尽收眼底,也让我对法律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理解。今日,我愿与诸位分享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的陪审经历,这不仅是对一个案件的真实记录,更是一场生动的普法实践。</p> <p class="ql-block"> 本案的原告与被告是同年代出生的发小,二人有着多年深厚的情谊。曾经亲密无间的挚友,却因一笔借款对簿公堂。2023年10月,被告因急需资金向原告求助。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和这份珍贵的友情,原告毫不犹豫地使用自己的信用卡为被告转账5.5万元,双方仅口头约定几日后归还(没有写借条)。然而,承诺的还款期限悄然流逝,至今被告却始终未履行还款义务。无奈之下,原告只得将其诉至法庭,要求被告归还夲金、诉讼费、律师费、利息、公告费等共计七万多元。</p> <p class="ql-block"> 庭审过程中,原告出示了信用卡借款转账记录、催款聊天记录等一系列关键证据,清晰、完整地呈现出借款事实以及催款的全过程。法庭在认真、细致地审查这些证据后,对相关事实进行了精准查明。令人惋惜的是,被告无正当理由缺席庭审,法庭依法进行了缺席审理。这一结果,让原告满心失望,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这段破裂的友情深感唏嘘。</p> <p class="ql-block">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我知道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律知识点: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这意味着,使用信用卡借款给他人的转贷行为,在法律层面是没有利息的。该规定旨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或许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法律细节(原告也不知道这个条款),却可能对借贷双方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倘若在借款时不了解这一法律规定,自身权益极有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p> <p class="ql-block"> 这起案件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即便双方是多年的好友,在涉及金钱往来时,也应明确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一个看似简单的借款行为,若不留意法律风险,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纠纷,不仅会伤害多年的感情,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p> <p class="ql-block"> 参与案件审理,于我而言,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个案件都是一本生动的普法教材,我们有责任将这些法律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也期望通过分享这次陪审经历,能让更多人了解民间借贷中的法律风险,避免因无知而陷入不必要的纠纷。以案释法:给民间借贷的三重提醒借贷红线,坚决杜绝信用卡套现、网贷平台转贷等行为,牢记“四个不得”:不得转贷牟利、不得吸收他人资金转贷、不得向在校学生放贷、不得违反公序良俗。</p> <p class="ql-block"> 作为陪审员,我见证的不仅仅是案件的审理过程,更是社会的一个个鲜活切片。走出法院,春日的阳光正穿透云层洒落下来,这让我真切感受到法律应有的温度——它不只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守护人间真情的坚实铠甲。愿每一位公民都能在法治的光辉照耀下,既守住法律的底线,又留住情谊的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