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洼的回响(小说)

侯永生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等闫浩宇和郑璞玉出了大队部,董贯英问,运河,你看这事儿怎么办?王运河笑起来,我看呀,闫科长这是急于要干出点成绩,回去好交差。董贯英摆了摆手,也不能这么说。他身为带队干部,为知青谋点利益也是自己的职责。王运河摇了摇头,正要说什么,忽然又停住了。运河,你想说什么就说吧。董贯英知道这个老搭档,有时爱玩个心眼。</p><p class="ql-block"> 王运河的父亲王景琛自打解放初期就是北洼村的党支部书记。前面已经说过,北洼村主要就是王姓和董姓,王姓是王莽的后裔,董姓是董仲舒的传人。千百年来,两个姓氏的头面人物“轮流执政”当“里君”,五六年一换。这种形式,非常像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轮流执政。只不过,美国的两党要进行普选,北洼村的“轮流执政”不需要普选,到期后在任的自觉让位。这种形式似乎也得到了历代朝庭的认可。 </p><p class="ql-block"> 这种类似于“禅让”的制度,在北洼村的历史上只有两次“中断”。一次是在抗战时期。据说,那会儿村里的“保长”要给日本兵筹粮筹款,没人愿意干。到了该轮换时,该上任的董姓头面人物董怀安,也就是董万杰他爹死活不肯出头露面,不想给日本人卖命。董姓家族的不出面,王姓家族的也不出面,弄得日本人也没办法,只好临时拉了一个王姓家族的支应差事。这个被日本人拉出来的人就是王运河他爹王景琛。当时,王景琛本来是回乡休假的,没想到让日本人的翻译官看到了。翻译官看他身着长袍马褂,肯定是有一定身份的人,就要让他担任“保长”。王景琛说,我过几天就回县城教书了,当不了这个保长。日本人不管这个,硬逼着他做了“保长”。</p><p class="ql-block"> 王景琛当了“保长”后,表面上应付日本人,暗地里接济八路军,成了皮白心红的“两面保长”。1949年,北洼村成立了党支部,王景琛理所当然担任了北洼村首任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中断就是董贯英的上任了。</p><p class="ql-block"> 1956年,从部队转业回乡已经三年的董贯英,在当时吴家营乡党委的举荐下,成功当选北洼村党支部书记。打这往后,北洼村的党支部书记一直由董姓的头面人物董贯英担任。王姓家族虽然有意见,但是,由于乡党委和后来的公社党委看好思想觉悟高,又深得群众拥护的董贯英,王姓家族的头面人物自1956年以来,始终没有机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为此事,董贯英曾经找过公社的领导,说总让自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不大好,董、王两姓还是应该“轮着来”。听了董贯英的话,时任公社书记齐永辉斩钉截铁地说,咱们如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不搞旧社会那套“禅让”的玩意儿,更不能搞资本主义社会的“轮流执政”!谁当村党支部书记,主要看他有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否得到多数社员的拥护。既然上级没有换人的想法,董贯英也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为了平衡和照顾情绪,公社党委还是让王姓家族的头面人物担任村里的二把手,王运河就是在他爹离世后出任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兼大队长。</p><p class="ql-block"> 此时,王运河心里在盘算,闫浩宇提出让知识青年到南方的粉笔厂参观学习也未必就是坏事。如果知青能到南方参观学习,回来后再要求办厂,董贯英肯定不会同意。这样,他和闫浩宇跟知青之间就会产生矛盾,此事再闹到公社去,公社对董贯英会没有看法?想到这儿,王运河说,我觉得,闫科长提出的建议可以考虑。派两个知青到南方的粉笔厂参观学习,应该是件好事,也体现了咱们村党支部对插队知青的关爱。你说呢,董书记?</p><p class="ql-block"> 董贯英没想到,王运河把“皮球”踢到了自己脚下,还顺势将了自己一军。不过,董贯英毕竟当过多年村党支部书记,而且没有什么私心杂念,因此说话做事也是坦坦荡荡。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那好,咱就派两个知青去南方那个粉笔厂参观学习,差旅费由咱大队出。至于能不能办粉笔厂,等他们回来了再说。</p><p class="ql-block"> 这天晚上,闫浩宇把北洼村的全体知青召集到大队部开会,主要议题就是选出两位去南方粉笔厂参观学习的人。会议开始后,闫浩宇简要通报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表扬了郑璞玉同学敢想敢干,乐于为广大贫下中农着想的精神。闫浩宇说,村党支部已经同意咱们派两个人到南方参观学习。现在大家就议论一下,派哪两个同学去。</p><p class="ql-block"> 闫浩宇刚说完,魏晨阳就站了起来,说道,我的意见,既然是郑璞玉提出来的,当然应该让他去。另一个嘛,他用眼瞄了瞄何婉萍,有点嘎笑着说,就是何婉萍。魏晨阳说完,其他的知青都表示同意。看到这样的场合,郑璞玉站了起来。他向大家作了个揖,说,非常感谢大家对自己的信任。但是,我不能去。为什么?首先,我正在跟一位老社员学习培育红薯秧,这个活儿每天都要烧火热炕,还要浇水施肥,中午还要揭开草帘子通风透气晒太阳,不能离人。其次,到南方的粉笔厂参观学习我也不是最佳人选。</p><p class="ql-block"> 这时,七队的乔倩突然问,郑代表,你不是最佳人选,谁是最佳人选?郑璞玉笑了,问她,你和十一队的武洛川不是去了公社酒厂,怎么也来了?闫浩宇解释说,我特意请他们来的。武洛川今天晚上值夜班,没来。郑璞玉“哦”了一声,表示理解。接着说,我认为最佳人选是乔倩的当家子小乔,乔文怡,还有徐哲呀!听郑璞玉说出了这两个人,在坐的知青一时都沉默了,好半天没人说话。这倒不是不同意,只是一时没有转过弯来。</p><p class="ql-block"> 看到会场上冷场,闫浩宇赶紧说,小郑提出的理由还是比较充足的,育红薯秧确实不能离人。据我了解,这项工作的时间还比较长,大概四五十天才能出秧。小郑提出的人选我看也比较合适。大家说呢?带队干部说话了,谁还能表示反对?就这样,徐哲和乔文怡成了到南方那家粉笔厂参观学习的人选。</p><p class="ql-block"> 好了,到南方粉笔厂参观学习的事儿就这么定了。闫浩宇又说,另外,我顺便再说一个事儿,就是有关恋爱的问题。听闫科长把恋爱的事儿拿到会上来说,许多人感觉出乎意外,相互瞪起了眼睛。闫浩宇继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到了一定年龄谈情说爱无可厚非。但是,我希望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要慎重。</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儿,闫浩宇看了一下马桂芝,接着说,无论是谁,最好不要和当地的年轻人谈恋爱。至于为什么,回家时去问你们的爸爸妈妈。你们相互之间也最好不要谈,因为你们还没有经济基础。当然,如果真有了爱情,也不是不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听了这句话,知青们忍不住呵呵笑起来。魏晨阳特意推了一下郑璞玉,小声说,听见了吗,肥水不流外人田。郑璞玉回道,你也要注意,别让肥水流跑了。</p><p class="ql-block"> 闫浩宇为啥要在知青会上讲这个问题呢?主要是马桂芝和董三河的事儿已经传开了。文娱联欢会后,马桂芝和董三河的感情升温很快。董三河也不愧是董万杰的儿子,继承了他爹的基因,在男女之事上具有天生的秉赋,胆大心狠,动作麻利。在某天晚上,在村外的一个麦秸垛里,董三河把马桂芝从姑娘变成了妇人。董三河跟他哥董三江一样,也是“提前烧窑”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董三河跟马桂芝他们两个究竟到了何种程度,别人不清楚,闫浩宇也不清楚,只是听人传说两个人在谈恋爱。作为带队干部,及时给予提醒是必要的。他也是怕出了事不好给这些知青的家长们交待。</p><p class="ql-block"> 闫浩宇端起茶杯斟了口茶水,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到农村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要把心思放在这方面。再说了,大家的年龄都不大,只有十七八岁,那么着急谈恋爱干什么?我也不是反对大家谈恋爱,我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刚出校门就恋爱。再过几年,你们要是不恋爱,我肯定比你们还着急!</p><p class="ql-block"> “哄”地一下,大家都被闫浩宇的话逗乐了。乔文怡还用手指了指何婉萍,何婉萍打了她一下,你指我干嘛?乔文怡凑到她耳边说,闫科长说你呢!何婉萍推了推她,讨厌,说你呢!</p><p class="ql-block"> 散会以后,闫浩宇把徐哲跟乔文怡留下,嘱咐他们,你们两个是代表咱们村的插队知青去的,出门在外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到了那儿要用心学习,不仅要学习人家的好技术,也要学习人家的好思想。两个人均点头表示明白。</p><p class="ql-block"> 这天下午,郑璞玉刚把草帘子搭在薯秧床的上面,董万杰就对他说,小子儿,你帮我写一个收条。郑璞玉问,万杰叔,写什么收条?董万杰道,你就写:今收到第五生产队董贯平送回的洋镐一把。郑璞玉感到纳闷,董队长还用借万杰叔的洋镐?董万杰也看出了他的疑问,就说,你按我说的写就行了。郑璞玉把上衣口袋里插着的钢笔掏出来,再从裤兜里拿出笔记本,从里面撕了一页纸,垫着笔记本写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郑璞玉他们虽然到农村插队了,但还是改不了小知识分子的臭毛病,表现之一就是在褂子左上角的小兜里插一杆儿或者两杆儿笔,显得自己有学问。郑璞玉就是插了两杆儿笔,一杆钢笔,一杆儿圆珠笔。其实,到农村后,插在小兜里的笔很少有用武之地。今天,终于碰到了用武的地方,郑璞玉本想好好表现一番,谁想,董万杰给了他一个大窝脖。</p><p class="ql-block"> 写好后,郑璞玉把那张收条交给董万杰。董万杰接过收条看了看,盯着郑璞玉说 ,小子儿,你这两把刷子可不行啊!字是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门面,没有一笔好字怎么撑得起门面?听了董万杰的话,郑璞玉感到很羞愧。他对董万杰说,万杰叔,从小我就没有好好练字,毛笔字更臭。董万杰听后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写收条吗?不等郑璞玉回话,董万杰继续说,就是想看看你的字怎么样。果真如我所想,你小子的字就是不咋地!这样吧,你晚上要没事到我家 ,大叔教你写毛笔字。郑璞玉高兴地说,那太好了!董万杰又加了一句,你只管来,什么也不用带!</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郑璞玉悄悄到了后院,进了董万杰的家。这是他第二次到万杰叔家里拜访。第一次是在他们刚刚住进董三河那儿,听说三河的父母在后院住,出于礼貌拜访了万杰叔他们老两口儿。要不是万杰叔邀请,他不会再贸然到人家的家里。</p><p class="ql-block"> 看到郑璞玉来了,刚吃了晚饭的董万杰很热情 。他把郑璞玉让到炕上坐,他的老伴儿王秀云赶忙去靠墙的柜子上倒水。郑璞玉注意到,万杰叔的老伴虽然已年过半百,仍然透露着一种“大家闺秀”的气质。稍事寒暄,万杰叔就在土炕的小方桌上摆上了砚台和毛笔。</p><p class="ql-block"> 郑璞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万杰叔,我跟您老学写字,连基本的笔墨都没带。董万杰笑着说道,我这儿啥都有,还带啥?停了一下,董万杰又说 ,小子儿,你先等会儿,还有一个人。郑璞玉诧异地问,还有谁?董万杰神秘地笑笑,一会儿你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过了大概有五分钟,只听有人敲门,董万杰朝郑璞玉努努嘴,去开门吧。郑璞玉把门打开,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何婉萍,是你?何婉萍呵呵笑着说,怎么,只许你来,我就不能来了?董万杰走过去,拉了下何婉萍,说道,都坐炕上吧。看到两个人都在地上站着,董万杰对郑璞玉说,小郑,你脱鞋上炕,让小何坐我对面。可能是有何婉萍在,董万杰不好再叫郑璞玉“小子儿”,改口叫小郑了。</p><p class="ql-block"> 等到两个小青年坐好了,董万杰也不再废话。他说,小郑,小何,咱们从今天开始学习毛笔字。要学毛笔字,必须从研墨开始。郑璞玉不明白,问道,万杰叔,研墨和写字有什么关系?董万杰解释说,研墨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何婉萍拿起那块长方型的黑墨,问道,万杰叔,这个墨怎么研呢?董万杰坐直了身子,你们看,研墨时墨身要垂直,要重按轻转,先慢后快,不可性急。</p><p class="ql-block"> 郑璞玉按照董万杰说的,认真操作起来。这一操作他才感到,别说写字,光是一个研墨就有这么多讲究。他抬头看了看何婉萍,她也在认真研着墨。董万杰看着郑璞玉跟何婉萍研墨的样子,说,有那么点意思,慢慢来。今天晚上咱不干别的,就研墨。</p><p class="ql-block"> 从董万杰家出来,郑璞玉问,你怎么也来跟万杰叔学写字了?何婉萍回道,我姑姑跟我说万杰叔的毛笔字写得好,让我跟他学习,谁想又碰到了你。郑璞玉嘎笑着说,这是不是咱们有缘呢?何婉萍只是笑了笑,没再说啥。她可能是想到了闫浩宇那话,只能把感情暂时藏到心里。</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