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文人相轻”

狐娱古今

<p class="ql-block">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文人墨客们如璀璨星辰,各自闪耀。然而,在这星光熠熠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古老而微妙的现象——文人相轻。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不屑,更是一种融合了哲理和讽刺的社会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人因主观评判标准易相互轻视,源于三国时期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指文人常因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如风格、价值观差异)而彼此轻视,认为自己优于他人。例如张爱玲与冰心互评作品、冯友兰与胡适互讽等,均体现了文人圈层因缺乏统一评价标准产生的矛盾。曹丕认为,文人往往以己所长轻人所短,这种心态源于对“道之全体”的片面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文人之间似乎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磁场排斥”。甲君以诗词歌赋见长,便对乙君的散文嗤之以鼻,认为其过于平淡无奇;乙君呢,则反讽甲君之诗,不过是堆砌辞藻,缺乏深意。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让人不禁哑然失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人相轻,幽默之处在于其自相矛盾。一方面,他们自诩为文化的传承者,以高雅自居;另一方面,在对待同行时,却又常常显得狭隘而刻薄。这种反差,就像是穿着燕尾服的绅士,在背后偷偷踩对方的脚,既可笑又可悲。它讽刺了那些自视甚高,实则心胸狭窄的文化人,提醒我们,真正的学识与修养,不应成为攻击他人的武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文人相轻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揭示了人性中的攀比心理与自我中心主义。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渴望被听见、被认可。于是,文人之间的“相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自我推销的手段,尽管这种方式并不高明。它让人反思,如何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避免陷入无谓的竞争与内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深层次地,文人相轻还反映了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每一种艺术形式、每一种思想观点,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但当文人之间缺乏包容与欣赏时,这些宝贵的多样性便可能被忽视甚至抹杀。这不仅是文化的损失,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贫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文人相轻虽不乏幽默色彩,但其背后的讽刺与哲理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欣赏不同的美,让文化之树因多元而更加枝繁叶茂。毕竟,真正的文化大家,从不轻视同行,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吸纳百家之长,成就自己的独特风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让我们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让文化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温暖每一颗”求知”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诗曰:腹有诗书傲气多,轻嗤同道起风波。舌争笔战非关理, 意执心偏已入魔。 蓦地一朝明至道, 幡然三省愧前过。 此心若得澄明境,彼此友谊尽可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