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承德市东北郊,与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地脉相连。公园总面积300公顷,以丹霞地貌景观为突出特色,集丹霞奇峰、 生态名山、佛教胜地于一身。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园内的石柱、风蚀洞、石墙、丹崖陡壁等各类丹霞地貌,特色十分显著,其中以磬锤峰最为著名,其海拔596.26m,峰柱高38.29m,上部直径15.04m,下部直径10.27m。景区内还有蛤蟆石、蜗牛山、龙背山、龙脊山、宝山寺、麻祥墓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磬锤峰俗称“棒槌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石成峰,傲立于群山之上,被地理学界赞誉为“上帝的拇指”。有关磬锤峰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1500年前,郦道元的《水经注》称之为“石挺”,并称“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磐锤峰上粗下细,远远看去,它像女人捶打衣服的棒槌,故此山俗名“棒槌山”。清康熙41年(1702年)康熙皇帝以该峰状似磐锤,将此山赐名为“磐锤峰”。棒槌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柱擎天,与日月同辉。棒槌山不仅是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地人的信仰中,这座山是采天地之精华的阳具,那些希望生育的女人会来此触摸它,祈求生育。</p> <p class="ql-block">从景区游客中心售票处到景点距离很远,需要坐缆车(80元/人)。</p> <p class="ql-block">坐缆车上山后,需走一小段路来到景点大门验票进入。大门楹联:“”千古精灵擎天一柱齐日月 ,一年神针定海万倾转乾坤”,横批:磐锤峯</p> <p class="ql-block">宝山寺旁边的风蚀洞</p> <p class="ql-block">宝山寺在承德市区东侧磬锤峰下,系清朝末年由名僧麻祥主持建造。寺中摩崖造像共有七尊,其中殿内五尊,分别为弥勒佛、七世达赖、宗喀巴、五世班禅、不动金刚;殿外两尊,分别为吉祥天母、米拉日巴。摩崖造像填补了燕山文化摩崖石刻的空白。 2008年宝山寺摩崖造像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p><p class="ql-block">佛名。在三世佛中,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为过去迦叶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七世达赖</p><p class="ql-block">祖师名。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生于今四川省理塘地区。1719年,清政府正式承认他为第六世达赖喇嘛,以取代被废黜的仓央嘉措。但是西藏民众与宗教界人士一致认为仓央嘉措是第六世达赖喇嘛,而将格桑嘉措视为第七世。1783年,清政府册封第八世达赖喇嘛时,默认此事。</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p><p class="ql-block">祖师名。宗喀巴(1357--1419)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青海湟中县人,因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于青海塔尔寺出家。藏传佛教史上将宗喀巴大师及其两位弟子贾曹杰、克珠杰合称为“师徒三尊”。根敦朱巴先后师从“师徒三尊”,后被清政府追封为一世达赖喇嘛,克珠杰被追封为一世班禅喇嘛,后来,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在西藏逐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 五世班禅</p><p class="ql-block">祖师名。五世班禅喇嘛罗桑意希(1663-1737),出生于后藏托卜加地区,康熙六年(1667)被迎至扎什伦布寺坐床,师事达赖五世。达赖五世圆寂后,主持达赖六世寻认、受戒诸事。达赖七世进藏、坐床等事亦由他主持。至此,清政府授权其分管后藏部分地区政教事务,强化了班禅在后藏政教方面的权力。常驻扎什伦布寺。</p> <p class="ql-block">不动金刚</p><p class="ql-block">佛名。五方佛之一,又称不动如来、无动如来、阿閦如来。经说,他主宰东方妙喜世界。发愿往生此世界者,只须勤习佛法,死后即可往生。</p> <p class="ql-block">吉祥天女</p><p class="ql-block">护法神名。吉祥天女,藏文音译“班达拉姆”,是印度婆罗门教掌管命运、财富的女神。佛教吸纳她为护法天神,是四大天王中多闻天王之妹,有“大功德”于众,因而旧称“功德天”。</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p><p class="ql-block">祖师名,米拉日巴尊者(1040-1123)是西藏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噶举派第二代祖师,著名高僧、密宗修行大师。</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p><p class="ql-block">巉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热河三十六景诗其十二《锤峰落照》。这首由</span>康熙皇帝写的诗,描写了承德避暑山庄磬锤峰的春日落照景象。</p> <p class="ql-block">关于棒锤山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话说那一年大禹带领人到了承德这个地方。他发现山里有只兴风作浪的蛤蟆精。白天,大禹带人辛辛苦苦把水排出去,晚上蛤蟆精肚子一鼓,又把排出的水吸回来。大禹决心要惩治这只害人的蛤蟆精。一天晚上,大禹发现蛤蟆精又在作怪,危害百姓,就顺手拿起一支捣衣用的大棒槌,三下两下就把蛤蟆精打得趴在地上,变成了一块大石头。大禹怕他再跑出来作怪,危害百姓,就顺手一扔,把棒槌立在蛤蟆石旁,变成一座山峰。蛤蟆精一动,就给一棒槌。这样,蛤蟆精再也不敢兴妖作怪,只好乖乖的趴在那里,一直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眺望承德市。</p> <p class="ql-block">从棒槌山到蛤蟆石有一段路要走,上下台阶,路上很辛苦,不过途中有很多拍棒锤山的摄影点,不错的。(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蛤蟆石,承德十大景之一,位于承德市区武烈河东侧山区,与磬锤峰相望。因远眺像一只跃起的蛤蟆而得名。长约20m,高约14m。其临崖有一道横向石缝,宛若微张巨 口,其头探出悬崖,腹下有南北两个空洞,洞室相连,东西贯通。蛤蟆石由承德砾岩中的卵砾石组成,凸凹别致,与矗立云霄的磬锤峰互为援应,浑然天成,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只有在特定的位置,才能看到蛤蟆石像一只蛤蟆,这个角度就不像了。</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外的大丽菊开的正盛,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p> <p class="ql-block">金秋承德、坝上之旅</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9月21日——2024年9月28日</p><p class="ql-block">本景点游览时间:23日8:30点,2.5小时</p><p class="ql-block">天气:晴•9——23℃</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文字: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