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瓯山村原属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管辖,时隔五年,才知道现在的瓯山村2015年已经划归黄山市屯溪区新谭镇,全村10个村民小组,353户,1420人。2017年建起了气派的村民服务中心大楼。由于就处在黄山经济开发区(一溪之隔)与休宁县万安镇交界之处(万安老街有“活着的清明上河图”美誉),目前瓯山村东是黄山高铁站和工业区大道;西边正在建设另一条南北走向大通道,村庄正南面是黄山屯溪老街通往休宁(齐云山)、祁门、黟县(宏村、西递)的交通要道—-齐云山大道。瓯山村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要素改变。</p> <p class="ql-block"> 这次前往瓯山村祖籍地探访,联系到了熟悉瓯山历史的黄山市作协会员、退休记者汪士奇先生一同探访。汪先生曾作为志愿者组织过多次活动,知晓许多瓯山村历史文物建筑构件和遗迹的具体位置,结合我们这次带的清代瓯山全图,更能寻找和发现到完整的瓯山历史全貌。</p> <p class="ql-block"> 瓯山村委会大楼门厅内介绍瓯山历史人物的展板,字太小,只有简单介绍,没有图片也缺少详细史料。计11人,分别是:金声、金德瑛、汪鸣銮、金慰农、金问泗、金文耀、金询、金忠济、金棨、金翀,金硕衸。其中金询是金声之父;金忠济是金德瑛次子;金问泗是金德瑛22世孙。</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村口的瓯山翰林第(原徽光乡政府),虽然高耸的大厅不复存在(金菁记得文革中1976年仍存在,印象深刻),庭院内依旧可以看到巨大的石柱础,有6个甚至更多。随后绕过弯儿来到原金氏宗祠和𬭚叙堂所在地方,经当地金姓住民指认,有两棵老树干所在的沼泽地旁是为遗址,已经没有丁点痕迹。但从清道光瓯山全图查证,位置完全正确。西侧与北侧依然是大块水田。</p> <p class="ql-block"> 指认翰林第的巨大石柱础。</p> <p class="ql-block"> 接着,沿西溪的溪阳桥(现在齐云大道上)远远就看见高低不一的两座桥:其一是民国时期皖赣铁路桥;其二就是清代就有弯似彩虹的长虹桥。据金菁父亲称古桥一侧有字,于是我们又重返长虹古桥,扒开乱藤杂草,看清是繁体字“长洪桥”字样。</p> <p class="ql-block"> 近处是另一角度的长虹古桥。</p> <p class="ql-block"> 在金菁父母家吃过午饭,我们前去老屋区域,也就是状元府后门狮山北侧的原宝漱堂、集善堂、敬山堂,这里是瓯山徽派古建筑又一处集中的地方。宝漱堂没有发现;两处几乎完整仍有人居住的庭院厅堂依然巍峨耸立。在旁边巷弄里发现一块与东祠堂附近存放的石碑几乎一致的铭文,估计是金声的后代所立。金菁的外婆家在这区域,她的表弟指着门前西面水洼低地对面的象鼻山说,每当清晨烟霞中飘渺着雾气,在小树丛没有长高的时候,象鼻山惟妙惟肖,景色美不胜收。瓯山始祖眉公墓和金声的墓都在这座山上,后者的墓经汪先生带领探查认定了地点,却无遗迹。</p> <p class="ql-block"> 金声墓遗存石碑。</p> <p class="ql-block"> 村口的关帝庙公社。门头清晰可见繁体字“关帝殿”三个大字。据金菁父亲说,原先瓯山通向万安镇和休宁县城的主入口处,有四只大石狮排列两侧的,威风凛凛。他们小时侯都见过,可惜现在都不知所踪。</p> <p class="ql-block"> 老屋区域宝漱堂附近的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离开瓯山,汪士奇先生与休宁县党史办及地方志办公室联系好,驱车前去县政府。将清代道光版瓯山眉公家谱中的瓯山全图和八景图及相关资料复印。随后去年刚退休的老主任汪主任专程前来安排晚宴招待我们一行7人。</p><p class="ql-block"> 虽然瓯山村划给了屯溪区清潭镇,但状元还是历史上休宁的。目前清潭镇和屯溪区对这项资源好像还没有重视起来,没有建立起联系。休宁县地方志办和状元博物馆仍然把瓯山村当作历史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瓯山村2600亩土地和山林的土地收入增加,以及资源规划建设利用,瓯山村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自然资源何去何从,面临巨大考验。两张“皮”管理的现状,这已不是建一个村文化纪念室的问题,而是如何抓住机遇发展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产业,期待有关部门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与结合绿水青山,能让瓯山重新靓丽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