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与矾山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从矾山通往北京地区的古道起源于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之后的黄帝时代。因为黄帝率部南征北战,并且要到各地区施政,所以在北京大西山一带留下了许多条道路。因此,以后的京西古道到矾山也就是黄帝城一带的古道,很大一部分是由那个时代的道路为基础的。在矾山通往北京地区最主要的一条古道就是从矾山南行过龙王塘、孟家窑、山口、焦家梁、虸蚄口南行进塔儿寺过黄草梁,到达斋堂,进而到达北京。</p><p class="ql-block"> 古涿鹿矾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就是交通之枢纽,军事之屏障,古村落、古城堡、宗教寺庙兴盛之地,古道与商贸文化灿烂夺目。</p><p class="ql-block"> 矾山既有通往北京大西山腹地的大道,又有通联险关要塞、边城重镇的军行山道,既有从北京西山外运煤炭山货的商旅大道,又有四面八方进香赶会的香道。还有从永定河谷联通张家口到内蒙的高寒古道。古道上每一块光滑的铺路石,叙述着悠久的历史,一串串深深的蹄窝,记载着它的功能与贡献,一丛丛荒草野荆,显示着它的苦难辛酸,这些古道是散布在深山荒岭的历史文物,是山区人民历史生活的真实见证。</p><p class="ql-block"> 矾山历史上曾有古道十余条,随着古道的开凿,一些村落,店铺也随之出现,古道的兴衰,也决定了这些村落的沉浮,古道沿线的山村、古庙、刻石遗道随处可见。年深日久,古道之上形成一大景观—古道蹄窝。深刻地表明,古道干百年来乃是商贾行脚晓行暮宿之地,骑兵步卒征战冲杀之路,马帮行旅日经夜过之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来客往络绎不绝,故干年之后才得以留此壮观之景。这些干年古道就是从北京西山连接矾山以至于到达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矾山商贸兴盛于汉代,汉代时曾设涿鹿县治黄帝城内。从那时起这些古道真正成为商道,战时为军道,庙会时为香道等多功能的山区古道。也就是从那时起,成群结队的骡商队、南来北往的军队、浩浩荡荡地行走在这条古道上。张家口方向来的客商,到黄帝城内进行商贸活动后,从这里带走他们需要的商品北上,而矾山一带的客商则带着北京方向人们需要的商品南下。南下之路就是从黄帝城东行,沿着古涿水冲击出的河岸,一路向东南而行,过黄草梁到达斋堂一带。到了唐代,矾山设矾山县,重点集中到矾山的二百户古城内。这里又成为商贸中心,明代以后,这条古道便成为了一条重要道路,从矾山堡南行,出二百户,经过龙王塘,孟家窑,山口继续南行,进焦家梁旧街,过虸蚄口古街道,向东南进塔儿寺沟,过大地到麻黄峪,上黄草梁,下行到双石头村过爨底下到达斋堂。</p><p class="ql-block"> 我们以矾山西门外的四檩桥为起点,来阐述京西古道矾山到斋堂一段100多里沿途村庄及古道两旁的历史文化。四檩桥是矾山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条为基、以砖碹出的高约7.7米,宽约4.5米的拱桥,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这是建在古道上横跨小河河沟的一座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桥上跨过后便进入矾山堡。矾山堡内有重要的街道300多米,两旁全部为商家店铺,从汉代开始的商业,到唐代以后都集中到了这里,明代进入商业的繁荣时代。并建有五道大门,还有泰山庙、老爷庙等18座大型庙宇。从二百户街出南门直通龙王塘,龙王塘唐代建有龙泉寺,规模很大。并有蚩尤城和蚩尤寨的遗存。</p><p class="ql-block"> 从二百户街上走过人们会感到古代的风貌荡然其间,这座古堡建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设矾山县时县衙就设在这里,这也就是当时矾山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的古街道、古堡城墙、古建筑比比皆是,是一座古代的历史博物馆。龙王塘距二百户仅1.5公里,从龙王塘发源的蚩尤泉水顺小河流过二百户西侧,成为古代二百户中驻军和居民的主要水源。龙王塘村中现在还保存着龙泉寺的大匾。</p><p class="ql-block"> 距龙王塘村南1.5公里是孟家窑村,孟家窑村却没有孟姓的人,以牛、杨二姓为主。这个村庄很有些传奇色彩。据传这个村的牛姓人是从门头沟区斋堂镇黄草梁下的牛家村避难到这里居住的。相传门头沟区的柏峪村曾有杨、牛、张、马四大家族,由于地盘之争,牛家将张、杨、马三家全部吞并,成为牛家村,现在在天津关上的山坡还有旧墙基的遗迹。由于牛家在天津关配合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并抢劫商旅过往的财物,有占山为王的反叛之心,经明朝宰相刘伯温侦察到,奏明朝廷,皇帝朱元璋发兵在牛家村对面墩台上架上土炮,一夜之间将牛家村轰平,其后人为避难跑到孟家窑村安家居住,据传“文革”前,还有孟家窑村的老人每年到牛家村附近的坟上上坟烧纸。事实有与否只是一种传说而已,但是可以表明孟家窑村与牛家村很有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从孟家窑村南行一公里便是山口,山向西便是通往太平堡的古道,向南便是通好蚄口到黄草梁的古道,这是分路口。南2公里就是焦家梁村。焦家梁村是南行到北京地区沿古道行走的必经之地。村内有一条长约300米的古街道,青石铺路,两边为以前人们用于居住和旅店的房屋。古街也就是古道以及明清时期建造的建筑物,目前保存完好。在村北有一座天龙禅院,是明代修建的一座寺庙,并有一座戏台。寺院门外有一棵古槐,据传是修建本庙时主持僧人亲手栽植的,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抗战时 期的1941年曾被日军的飞机炸弹炸去一半,老槐树却顽强地生存到现在,而且根深叶茂十分壮观,在村南还有一座武德庙,年代久远。从村南口出来的西边有一道500多米长的山坡,人们称之为“北坡”,上面长满了多年的树木,坡下南段是一座修建于明代的龙王庙。</p><p class="ql-block"> 从焦家梁南行3公里,就是好蚄口村,这个村是这道沟最大的一个村子,有800多口人。这是一个交通枢纽,南可去保定、东可去怀来、东南可去北京,这个村中的古街道和古建筑、古民居,是矾山镇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古代民居群。这条古街有400多米长,建有东门和南门。沿街曾有五家车马店,供南来北往的客商们歇脚住宿。这条街就是古道中的必行之道,以街代路,走了几百年,现在保存完好。在村中曾有一座龙王庙和古戏台,后被拆除。在古街道的最南端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天主教堂,目前只有当时的育婴院保存完好,比利时神父建造的规模宏大的教堂在“文革”中被拆除,只有一口光绪年间铸的铜钟保存完好,现在的教堂是后来修建的。西山上有日军侵华时修建的碉堡炮楼遗址,还有部分当年修筑的工事遗存。这个村以袁姓为主,同河南及河北邯郸武安一带袁姓及怀来袁家营袁姓人很有历史渊源。这个村是一个历史上比较大的产粮区,是原来好蚄口乡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南行5公里就是沿山坡建造的塔儿寺古村,村内有金正隆五年修建的矩禅师灵塔一座,故村名为塔儿寺。村内还有明代修建的泰山奶奶庙和一座戏台。在村边有三株古杆树树龄都在干年以上。这里曾出土过石斧、骨针、骨头项链等石器时代的物件,说明这里远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生存。村口东南的断崖上有几处房屋遗迹,据说是当年土匪居住过的地方。沿村东南山路攀行便可到达九山,过九山上黄草梁,便可以看到修建的御敌工程——七座楼和三道城子,下行便是天津关,出天津关九山门头沟区的柏峪村。在柏峪村上边的山坡上有一处很大的遗迹,就是被明代朝廷炮轰了的牛家村,现在还有许多残垣断壁,并且有两眼清泉依然流着涓涓清水,古道就从泉边经过,并有一个饮马石槽静静地躺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从柏峪村下行3公里,就是通往爨底下村的一线天古道,山上还有抗日民主小学的遗址,经过一线天就到了爨底下。爨底下是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古村,被誉为“从火山灰里扒出来的古代城堡”。从爨底下南行便可到达斋堂。这就是古道的终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