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 谁为你推开阅读的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文/邹联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老同学常把我们凉山作家的书推荐给我。去年夏天,他又送我一本《老宅子》,是秋池先生写的。这本书我用心阅读了两遍,没想到里面有太多熟悉的画面,读完后最想说的就是:这下好了,已经有人把我的记忆写进书里,再不用担心忘记它们。而书中给儿子写信、寄书、讲中外名著的母亲总让我联想到另外两个母亲,进而想到小时候和书的故事,想到后来站在讲台上的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古城的街巷仿佛通到了隔壁的昭觉坝子,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年三十晚上,当作者的母亲“端起印有毛主席语录的大搪瓷缸喝上一口茶水”,开始给家人讲《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的时候,东头远方,简陋的泥墙瓦屋里,我们那体弱多病、经常住院、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也在火炉边给她的四个孩子讲故事。她给我们讲《马兰花》《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讲《老宅子》里提到的解放军叔叔去照相馆照相的神秘故事,也给我们讲吓人的熊嘎婆,吓得我们晚上必须蒙着头睡觉,而到白天又缠着她重讲。母亲虽然没文化,却把每个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我们四姊妹盯着她,听得十分专心,眼睛都不眨。或许这是每个母亲与生俱来的本领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母亲们讲的故事,不论名著还是民间传说,都像一道开胃菜,激起子辈阅读的兴趣。我很羡慕老宅子里的三兄弟,羡慕他们有机会到文化馆青少年阅览室看书,羡慕他们每个月有母亲按时邮寄回来的《连环画报》。作者在书中写到:“其实我们这样的才智,都是得益于长辈留下的书籍……这可是母亲从牙缝里省下来定阅的精神食粮。”尽管老宅子里的三个小孩一度沦为“留守儿童”,家里生活也是困难重重,但我还是羡慕他们,羡慕他们不缺“精神食粮”,把自己的童年过得很是精彩。我们没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当时家里特穷,父亲承担大半家务,当爹又当娘。我瘪瘪的书包里,从来没有装过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那时候大家都很穷,谁要是得了一本书就像得了一个宝,班上同学争相传阅,我们常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共读一本书。轮流几次之后,那书保不齐也就缺角打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还记得新华书店的旧模样,长长的玻璃柜台分上下两层,《鸡毛信》《红灯记》《白毛女》《半夜鸡叫》……好多小人书躺在里面,几姊妹只能隔着玻璃看封面。到我读五年级那年,终于可以在学校图书室借书看了。队伍排得老长,学生隔着窗口借书。轮到我时,里面的老师问我要借什么书,看到她严肃的脸,我慌了,随手一指,她就从那个方向取下一本书——《长白山下》。书的内容早忘光了,但第一次借书兴奋又紧张的心里历程还有印象,书名也还记得。《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算是我小学阶段看过的最厚的书了。我为它们着迷,走路在看、烧火在看、晚上躺床上也在看,直到父母强行关灯为止。父母见我如此用功,对弟弟妹妹说:“像你们姐姐学习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多年以后,昭觉姑娘成了华弹媳妇,我从最冷的高山来到最热的河谷。教材、教参、学生成了我读不完、研究不完的“大部头”,但阅读的热情还在。我和同事们一样,到学校阅览室挑选一大摞孩子们喜欢的读物抱到教室里,和他们一起阅读。去巧家或宁南买了好书也会和挚友分享。还记得金沙江边,五年级2班的教室里,我和孩子们就“热爱阅读”的单元主题交流着彼此和书的故事,我把自己的阅读故事分享给他们:“孩子们,今天我也来和你们谈谈有关书的话题。首先我忍不住要说,你们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吃要营养的,穿要牌子的,玩要高级的,记得巧克力也要金蒂的,没说错吧!但不知你们当中哪些孩子喜欢进书店?哪些孩子喜欢问爸爸妈妈要钱买书?哪些孩子是个书虫,一有空就钻进书堆里?我想喜欢书的孩子挺多的吧。那天语文课上,我请你们给自己的藏书分分类,有人不是当场就叫苦不迭吗?‘天啊,我那么多书,太难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那群爱吃“金蒂”、爱阅读的孩子们仿佛又来到我身边。我庆幸当年写过“下水作文”,并把它和孩子们写的部分作文留在了qq空间日志里。听,他们还在叽叽喳喳:“每次和爸爸妈妈上宁南我都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进书店看书了。”“我一读书就不知道时间,在书店呆了多久也不知道。”“爸妈睡了之后,我躲在被窝里,悄悄打着电筒看书,当我把这本书看完,发现已经凌晨三点多了。”……这是2011年春天的故事,阅读的花朵正在孩子们心里绽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说起空间日志,它是另一种“书”,也是友谊的桥梁。我和一位爱读书、爱写作的妹妹就在这里相会。她叫邝万梅,是西昌市作协的会员,但我一直叫她小美——美丽,美好!读小美的作品,我又看见另一位母亲,看见一位“只读了小学三册书”,一生却看了八十多部书的老人,看见在她的影响下,女儿小美的励志人生。“何以解忧,唯有读书”这是这位母亲的心声。她看的书中,不乏《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之类的名著。“母亲一天劳作下来,便吩咐孩子们生上火炉,点上煤油灯,围炉而坐看书唱书……”生活艰难时期,阅读不仅疗愈了母亲苦闷的心情,也打开了孩子眼界的大窗。这位普格农村母亲与老宅子里讲《基督山伯爵》的母亲,还有我的母亲,她们天差地别却又如此相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正如小美文章里所述:“母亲那时看书唱书,并不刻意教我们,我们也不刻意学,只是潜移默化地被这种氛围熏陶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春风化雨,绿意盎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简介:</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邹联秀 四川省宁南县某中学教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