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古城 清照泉城】冶铁篇(48)“唐时铁器章丘最盛”

金章丘历史文化

章丘作为“铁匠之乡”,冶铁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但真正达到鼎盛则是在隋唐时期,尤其唐代。据《山东通志》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时冶铁于此”。隋唐时期,章丘的冶铁中心集中在冶山一带(即唐冶一带,现划归历城区),此地也因冶铁兴盛而得名,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冶铁基地。 清《章丘县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制造兵器所遗“大铁二块” 古代冶铁图 <font color="#ed2308"><b>一、“唐时铁器章丘最盛”</b></font><br> 隋唐时期,章丘铁匠在技术上延续并革新了前代经验。汉代时章丘已能锻造各类刀剑兵器,其韧性、锋利度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甚至比欧洲同类技术早2300年。至隋唐,章丘铁匠不仅精于农具铸造,还掌握了复杂兵器制造技术。例如,“椎成剑”的锻打工艺,至唐代又被进一步优化,用于生产刀剑、箭镞等军用器械,为军事扩张提供了重要支持。此外,冶铁规模庞大,铁器种类涵盖农具(犁、锄)、工具(斧、凿)、生活器具(釜、灯)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br> 从考古和文献史料也进一步史证了隋唐时期章丘冶铁规模大、以及在冶铁史上的重要地位。冶山遗址及周边出土的冶铁炉渣、铁范等遗物,表明唐代已采用高温熔炼和模具铸造技术。此外,章丘铁匠的“鱼鳞纹”锻打工艺(如铁锅表面的锤纹)虽在明清时期闻名,但其技术根源可追溯至唐代的锻铁传统,展现了工艺的延续性。文献与实物的双重证据,确立了章丘在唐代冶铁史上的核心地位。 <font color="#ed2308"><b>二、打乡铁“风吹一炉火,锤打四方财”</b></font><br> 由于章丘多山地丘陵,耕地有限,贫苦百姓多以打铁为生,形成了“村村锤头响,户户有铁匠”的盛况。至隋唐时期,章丘铁匠不仅是手工业者,更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铁匠们常以家庭为单位组成“老少炉”“亲友炉”,父子、兄弟协作,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远涉海外,故有“天下章丘,遍地侉子”之说。<br> 隋唐时期章丘冶铁业的兴盛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铁农具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章丘周边也出现了“唐冶米市”繁荣景象,粮食贸易因农具改良而活跃。同时,铁匠群体形成独特的流动文化——“打乡铁”,即铁匠携带简易工具游走四方,铁匠们“风吹一炉火,锤打四方财”,将章丘铁器传播至全国。这种流动性不仅扩大了章丘铁器的市场,还催生了青州刘家“大三”剪刀、周村铜锣等衍生品牌,成为后世手工业之典范。<br> 铁匠铺老照片 <font color="#ed2308"><b>三、“郎王锤”的传说故事</b></font> <font color="#ff8a00"><b>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br>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br>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br>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br>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b></font> 长白山 《隋大业长白山谣》书影 这首《隋大业长白山谣》民歌,即是王薄所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以通俗的语言、高昂的格调、热烈的感情、铺叙的手法,塑造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英雄群相。 章丘铁匠的传说既反映了其历史地位,也承载了民众对工匠精神的崇敬。隋唐时期的铁匠传说尤为丰富,首先介绍“郎王锤”的传说故事。<br>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铁匠王薄聚众起义,以长白山为根据地,率领义军与官兵对抗。士卒称他知世郎,百姓叫他郎王爷。<br>  当他率军攻进县城的时候,郎王指着县衙门口一棵古槐对将士们说,大家看,这棵槐树与别的槐树有什么不同?有一年老的士卒说,这棵槐树的叶子长得象纱帽翅,人们传说,它每掉下一对叶子,章丘就出一个官。郎王嗯了一声说,为官者,大都苦民,官愈多,民愈苦,留它何用!说罢,令士卒将这棵槐树砍掉,接着找来一个打铁用的砧子,安放在槐树墩上,盘好铁匠炉,亲自为义军们打造起武器来。<br>  几天过后,树墩又发出芽来,郎王很生气,自己动手把树墩连根刨出,用锤把它砸成碎渣,然后用火焚之,并把稍瓜锤用力砸进了树窝。谁料第二天,锤把又发出芽来,随即长成大树,叶子酷似郎王的稍瓜锤。百姓称它为“郎王树”。每落一叶,就变成一把稍瓜锤,百姓称它为“郎王锤”。谁若把锤拿回家,谁就会夜里梦见郎王教他打铁。醒来试之,果然十分灵验,于是铁匠就此一年年多起来。 铁匠铺雕塑 隋唐时期是章丘铁匠文化的黄金时代,其冶铁技术、产业规模与民间传说共同构筑了这一铁匠文化群体的历史地位。从王薄起义的豪迈到“郎王锤”的奇幻故事,章丘铁匠的传说不仅是对技艺的歌颂,更是对底层劳动者坚韧精神的礼赞。今日,尽管传统铁匠行业式微,但其承载的工匠精神与文化记忆,仍为章丘乃至中国手工业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