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琅 <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考上大学时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题记:</b><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的成长与受教育过程,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外祖父陈绍陶,早年毕业于成都法政学堂(当时的高等学府,如今是四川大学法学院)的旧知识分子。具有家国情怀,受传统文化熏陶,是一位爱国无党派民主人士,思想比较开明,推崇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崇尚科学救国、知识救国,为寻求报国为民之路,曾孜孜以求,在黑暗中探寻摸索,长年在外公干,做过许多有益的事,一心想改变落后愚昧的社会现状。外祖母吴显珍是个温柔娴淑的家庭妇女,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却非常敬慕有文化知识的人,她认准了一个理:“读书学习,未来不愁。”他们都重视子女的教育,千方百计让子女读书学习、接受正规教育,因此,大舅(母亲的大哥陈家太)、大姨(母亲的姐姐陈家奎)和母亲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外祖父酷爱读书、藏书,收藏了大量的书刊古籍文献,不乏有关新思想、新文化等进步书刊。他不问政事后,做的最长的事,就是开书店,从事文化传播与推广。母亲从中受益匪浅,最初的革命思想启蒙也源自于此。但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外祖父身上也有所体现。他支持大舅上大学,却认为女孩子高中毕业就可以了。因此,大舅考上了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大姨遵循父命高中毕业就成家了,母亲不顾他的反对,坚持考大学、上大学。结果在经济上,他就不再给予任何支持了。母亲也自此离开家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背景歌曲:</b><span style="font-size:20px;">歌曲《五月的鲜花》创作于1936年,作词光未然,作曲阎述诗。此时,正值日寇侵华加剧,东北沦陷,华北危急的时期。全民族抗日情绪高涨,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歌词选自光未然为独幕剧《阿银姑娘》创作的序曲小诗,反映了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以及青年义勇军的抗日斗争。阎述诗满怀激情地为光未然的诗谱曲,歌曲很快在抗日救亡学生中广泛传播。歌曲通过深情的语言,描绘了山河破碎、民族苦难的场景,同时激发了全民族奋起反抗的斗志,尤其在青年群体中,这首歌曲成为抗日救亡的精神号角!2009年5月,该歌曲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之一。这首歌曲也曾是母亲参加“安岳抗日救亡歌咏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时,他们经常演唱广受欢迎的歌曲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注:</b><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未注明家藏的,均来自网络,网络图片只为衬托相应文中内容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外祖父,旧知识分子,爱国无党派民主人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祖父希望国家消除战乱,和平建国,推崇孙中山提出的旨在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以及“联俄联共”的政治纲领,认同其唤醒民众,让人民参与国家治理,强调主权在民并还政于民的政治主张。不认同甚至公开反对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主张,只依靠军队和少数精英阶层,以集权的方式推动国家发展,强调个人独裁专制,篡改了孙中山主权在民并还政于民的初衷,而不容于当世,被“拥蒋派”算计诬告。他讲究知识分子为人处世的风骨与读书人的气节,坚决不卑躬屈膝、不为半斗米折腰,道不为谋,便辞官归隐了。并多次断然拒绝当局请其“出山”的邀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祖父身为知识分子,痴迷收藏古今中外图书,读书爱书是其保持终身不变的习性。因此,使他不仅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无论在何地公干,都会用薪水搜集各种书刊,收购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书籍和刊物,尤爱古籍图书,经祖上家传和多年四处收集购买,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家藏,他也将其视之为珍宝。自归隐之后,便不问政事,悠然自在地读书、做学问、开书店、从事文化传播与推广。开书店维持了很长时间,直至解放初。除此之外,还从事过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致力于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等。解放后,将毕生珍藏的所有家藏图书,经营的书店,包括许多十分珍贵的古籍文献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1960年病故于原籍安岳。</span></p> ↑古籍图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祖父比较明智的一点是,让子女都上学受教育,学习掌握文化知识,这在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旧世道中,以及虽然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重男轻女”“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依然盛行的旧社会里,已是很开明的,也十分难得。也正因为如此,母亲高中之前所受的教育均得益于此。但也有时代的局限性,“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依然留存,并未完全根除。外祖父支持大舅读大学,却不支持甚至反对大姨和母亲继续上大学,因此大姨高中毕业不久就成家了。但母亲不愿如此,上完高中后,想继续深造考大学,外祖父就不再继续支持,甚至反对母亲考大学。当母亲心意已决:“自己的人生之路,要有自己把握。”坚持考大学时,他采取的方法是,你想升学可以,但学费、生活费自理。在母亲的坚持和大舅的支持下,她才最终得以实现了上大学的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大舅,1943年毕业于国立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任重庆铁路局技术员、工程师。解放后,任铁道部铁路工程一局高级工程师,毕生奉献于祖国的铁路事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童年生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出生于春光明媚的四川安岳北郊稌沟,一处群山环绕的小山村里。当时,家里的房屋是一幢比较高大的旧式瓦房。西厢房住着孀居的母亲的四婶和她的一双儿女。正房、东厢房和与东厢房连接的坐北朝南的吊脚楼十余间房屋住着母亲的家人。房屋外的院子里一年四季都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春天鸟语花香,秋季果实累累。有玉兰、苹果、葡萄、桔子、橙子、李子、樱桃等果树,院子前面有一片用竹篱笆围起来的花圃,里面有玫瑰、蔷薇、栀子花、茉莉花、夜来香、晚香玉、梅花、山茶等花卉。房屋的后面是一片高大的阔叶林,茂密的枝叶像绿色的大伞一样,遮盖着房屋。房屋的西边是一大片苍翠的竹林,东边吊脚楼周围,香蕉树伸展着绿色宽阔的手臂,至于墙头、山坳、路旁、池边到处是野生的长着长长的枝条开着白色小花的七里香和刺栗花。春天、夏天,百花齐放,香气四溢,令人神清气爽。母亲就在这美丽的小山庄中出生、成长。这也许是她一生热爱大自然,常忘情于山水之间的缘故吧!</span></p> <p class="ql-block">↑梅花。在母亲记忆里,曾经的家房前屋后的各种果实花卉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母亲两岁时,跟随其父母(外祖父、外租母)在成都生活了三年多,上了幼稚园,学习阅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等古典传统儿童读物,受知识熏陶,很小就培养起了读书兴趣,并学习了初小算数加减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母亲六岁多时,随外祖父母回归故里。这时家中没有与她同龄的孩子,大舅在成都上学。大姨本地上高小。因此她只有和周围农民家庭同龄的孩子玩,和他们一起割草、放牛、拾柴、喂鸡、喂猪。也经常一起玩打仗、爬树、游泳等游戏。当时,当地农民家的大人孩子都称她为“二小姐”,她感到很别扭,觉得一叫“小姐”就有了主仆等级之分,就有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她对他们说:“以后就叫我的名字,不许叫小姐。”这样她与他们在一起就亲切多了,玩起来也更加自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二、小学时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连续跳级,三年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由于天资聪慧,平时喜欢阅读,加上良好的幼稚园学前教育,1935年在四川安岳县上学时,初小一年级课程没上就全会,直接跳级上二年级,三年级上了一学期,1937年就参加高小升学考试,考了全县第一名,轰动全县。跳级升入四年级上了一学期,九岁上高小,1938年十岁高小毕业,三年完成了小学学业。因爱好阅读,少年时期就已逐步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是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下,却日益贫穷衰落,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老师教育她们要心有家国,牢记血海深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她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民族独立、国家兴旺贡献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居中)上小学时,与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生长在长江边,经常与小伙伴结伴到江边玩耍,很早就学会了游泳,十来岁已练就了一身很好的水性。一次她们几个小伙伴在水中嬉戏,岸边一个5、6岁的小女孩不慎落水,她见状带头奋力向小女孩游去,其他几个小伙伴也跟着游了过去,她们一起连拉带推将落水小女孩救上岸,赢得岸上群众的夸赞,小女孩的家长也一再向她们表示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从小就在长江里游泳,练就了一身很好的水性。这三张都是母亲的游泳照,第3张照片,是母亲从岸边扎入长江游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抗日救亡,唤起民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启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前后方持续展开。随着沦陷区民众大量涌入四川,她的家乡——四川省安岳县,也涌来了许多外省人。使不大的县城,外来人员骤增,街道显得人声鼎沸。当时,本地人将外省人统称为“下江人”,他们之中有许多是些流亡来川的知识青年,有的当了学校的老师,有的担任了县里的水利、建筑等行业的工程师等。许多爱国青年,来到大后方四川城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当时,一个中等个头,五官端正,温文尔雅的江苏吴县青年水利工程师陈兆龙,在安岳县从事水利工作,同时,他热衷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成立了安岳县第一支“安岳抗日救亡歌咏队”。1937年至1938年,母亲参加了陈兆龙组建的“安岳抗日救亡歌咏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兆龙给她们讲述各地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控诉日寇在我国烧杀抢掠实施“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无恶不作的滔天罪行,讲述全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奋起反抗才能救民族于水火的道理,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唤起民众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等,讲到动情处是声泪俱下,给她们教唱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带领她们贴标语、用歌声、演讲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等。1938年2月,侵华日军军机对大后方四川多地开始进行轰炸,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这更是在她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她更加积极,她和同班女生匡义蓉、郑全蓉、王玉章、蔡邵瑜等同学成为“抗日救亡歌咏队”的积极分子。她们在陈兆龙的带领下,深入街道、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控诉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累累罪行、讲述抗日将士英勇顽强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游行抗争、张贴抗日标语等,为唤起民众和提高民众的抗日救亡觉悟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他们学唱、演唱的歌曲全是时下,田汉、聂耳、光未然、冼星海、麦新、孟波、贺绿汀等创作的抗日救亡革命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毕业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开路先锋》《大刀进行曲》《救国军歌》《梅娘曲》《抗日将士出征歌》《游击队之歌》……等等。在她们演唱每首歌曲前,陈兆龙都会进行慷慨激昂地演讲、喊口号等。她从学唱演唱抗日革命歌曲、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学习领会其爱国主义、反抗侵略的精神内涵中,深切地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迪、生动的爱国主义、反抗日寇侵略的革命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错失升学,阅读受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她频繁参加抗日救亡社会活动,无暇顾及初中升学事宜,结果错过了考试时间,失去了升学机会,致使1939年辍学一年。这刺激了她的自尊心,也激发了她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发奋闭门读书,决心来年一定要考上初中,争取新的胜利。在10岁的高小期间,社会活动占用了大量时间,她的学习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学,老师教多少,她就学多少。11岁后,她开始主动自学,没有人催促、不需要监督,自己制定了作息时间,自觉严格遵守、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她旺盛的求知欲。既把小学全部的语文、算数认真复习了两遍。复习功课,对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复习之余还有大量的空暇时间。她将这些空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以满足她的阅读欲,她便自己找书看。这一年她一方面闭门自学复习学业知识,另一方面静心读书,时间基本都在自家的书房和书店渡过。家藏书刊丰富,母亲从小便可随心所欲地徜徉在厚重历史、灿烂文化的书海之中,在阅读了大量古今名篇佳作的同时,背诵了很多古文和古诗词。</span></p> ↑发奋自学与广泛阅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里的书房位于堂屋的西侧,坐北朝南,上下两层,一层书房面积大约有二三十平方米,书房有个很大的窗户,屋里家具均是中式传统陈设,古香古色。窗下是一个又长又大的写字台,房子四周全是玻璃书柜,装满了各种类书籍,二层是个很大的书库,家藏图书种类繁多,加上家里开的书店,书报刊非常丰富,有不少都是线装本的古籍图书。她能随心所欲地找书看,凡是能看得懂的新旧小说和文艺刊物她都看,如旧体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包公案》《七侠五义》《小五义》《天雨花》《笔生花》等,以及近现代文学作品,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冰心的《寄小读者》等,使她知识不断积累、眼界不断开阔、心智不断启迪、认知不断提高、思想不断活化,也在她年少的心灵中、思想上,激发了对正义的崇尚、对邪恶的鄙视,对光明的追寻、对黑暗的抗争,播下了最初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的种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三、初中时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岁那年,她考上了四川安岳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初中。当时该校的校长叫吴自于,是一位四十来岁颇有才华的身材略胖的女性,教务主任叫孙殿珍,是一位身材瘦弱单薄的中年女性,这一胖一瘦的校领导整天形影不离,她们学校管理、办学教学都十分认真。当时,学校虽处于社会动荡的抗战时期,坚持办学困难重重,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还是相当好的。1940年3月至1943年1月,在这短短的近三年时间里,学校在非常窘迫的境遇中坚持办学,使她在艰难的困境中完成了初中学业,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艰困而充实的学校生活给她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避防空袭,立志报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3月,她顺利考入四川安岳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初中,从此,在初中阶段逐渐摆脱了童真的稚气,步入了少年时光。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期间,侵华日军对四川多地,尤其是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6年又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其中,从1938年至1941年,侵华日军更是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持续3年的大规模无差别轰炸。6年多的轰炸造成重庆3万多人直接伤亡、6600多人间接伤亡,财产损失高达约100亿元法币(这是当时中国的法定货币),平民居住区、学校、医院、外国使领馆等均遭到轰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到1942年,正值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前方战斗激烈,作为大后方的四川经常遭到日寇军机的狂轰滥炸,生灵涂炭。为避免空袭,安岳县立女子初级中学被迫搬迁到离县城12华里的一座寺院——石华寺内(石华寺目前已不复存在了,文革期间被拆除),将此作为避难的临时校舍。临时校舍石华寺是一座古老的寺院,寺院的各个佛堂成了她们临时的课堂和宿舍,整个寺院被高大的苍松古柏、翠竹绿槐所环绕覆盖,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优美。明代翰林院编修江朝宗(璧山八塘人)在《石华寺碑记》中写道:“寺在日照之下,旧名庵,又名寺。四顾眺焉,挺然突出。人仰瞻之,若在云表。竹木森然,一尘不到,诚天壤胜概也。”然而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尽管稀饭和咸菜是主食,却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住宿就是佛堂里席地的草席通铺,拥挤而潮湿。尽管如此,但毕竟有一处相对安定的生活学习处所,老师教学依然十分认真。在这个特殊的艰难时期,同学们仿佛一下都长大了,也更懂事了。都知道在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当下,比起沦陷区,能有一处相对安定的学习的场所,是多么的不易呀。同学们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克服困难,更加认真自觉地努力学习,学校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维持的相当好。在那里,她依然扎扎实实地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习成绩优异。在石华寺,那秀美的自然风光,艰难的生活条件,孜孜以求的学习经历,一直深留在她的记忆里,让她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缙云山石华寺遗址旁的古桂花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在此驻留了两年,直到1942年春季,有鉴于敌机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重庆市城区,她们的学校才又迁回到安岳县城。这时她住在郊区的家里,早出晚归。由于学校离家路程较远,因此,一般中午她在旷增祥表兄家吃一顿午餐,她的旷表叔、旷嬢嬢待她很好,使她的学习未受影响。她学习认真,理解能力很强,感到学业很轻松,学习成绩也稳定而突出,还有大量时间满足她的阅读爱好。</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安岳风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期间,一位“下江人”,来自外省的女体育教师经常给她们教唱解放区的歌曲,讲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的暴行和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英勇抗日的故事,使她深感国破山河碎的屈辱,深受抗日英雄事迹的激励,不断地激发着她的抗日爱国热情,她常想将来长大了要去当记者、作家、法官、爱国军人等,立志为穷人争取自由平等、打富济贫、赶走侵略者、报效祖国、以身许国等。当时,她对政界的党派之争的缘由还不清楚,但她从爱国进步人士的宣传讲述和阅读进步书刊中获得了许多新的粗浅认识,认为共产党是平民百姓、劳苦大众的党,是救国救民、争取自由平等、打富济贫、平分富人财产的党,它的最终目的是自由、平等、博爱。那时,什么阶级观点、唯物史观等,还不甚了然。她只是凭粗浅的认识、进步人士的宣传和直感,爱上了共产党。她和同班女同学莫珣如想法不谋而合,都决心自觉追随共产党,为崇尚的理想而奋斗。那段在艰难困苦中发奋学习、探索未知、胸怀理想、憧憬未来、立志报国、努力奋起的岁月,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2.启迪思想,探求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3年,由于初中毕业、高中升学不同季,相差半年时间,因而又休学半年。由于她很早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加之爱好古今文学和历史文化(尤其酷爱文学,如古今中外小说、诗词,对历史、文化、传记颇感兴趣),无论境况如何,阅读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在学校迁回县城后的初三一年时间及半年的等待上高中的时间里,她依托家里的书房和书店的便利,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而且不少还反复看过多遍。如文史典籍《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古典文学中,尤为喜欢《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说岳全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和唐诗宋词等,特别欣赏《水浒传》描写封建社会农民造反,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劫富济贫、武艺精湛、侠肝义胆,但结尾令她不满;喜爱《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嫉恶如仇、不畏强暴、善恶分明、吃苦耐劳、机智勇敢、本领高强;崇拜《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以国为重、智慧超群、神机妙算、忠诚谦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这些书她已记不清看了多少遍,在许多方面启迪了她的革命思想、反抗精神。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除特别喜爱巴金、冰心等的作品外,还非常喜欢鲁迅、茅盾等的作品,如鲁迅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揭露深层社会矛盾,批判封建恶势力,剖析旧社会陈腐传统观念,鞭挞封建社会的虚伪残酷,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等;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等,反映旧中国的黑暗与底层民众的苦难,旧中国农村农民遭受的深重压迫及守旧、迷茫和觉醒等。外国文学中,阅读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苏俄文学巨匠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前夜》,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彼・里多夫的《丹娘》、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揭露社会问题、鞭挞假恶丑、讴歌真善美的著作,以及作品中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的思想感情给她以强烈的感染,令她视野开阔、启迪人生、茅塞顿开,使她初步意识到,一个进步的知识青年应该选择的生活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进步刊物,对她的思想成长产生过深刻影响。如邹韬奋任主编的《生活》周刊,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等刊物,刊发了许多关于宣传抗日救亡、支持爱国运动、谴责投降卖国的檄文和阐释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文章,以及发表的社会贤达、爱国人士、革命志士的文章等,对她确立爱国进步思想和激发革命精神起到了引领和启蒙作用。她非常爱看这些文章,关注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相关内容的文章,并对许多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还十分关注和喜欢看当时报刊上“关于文艺的社会作用”等问题的争论。她不相信也不喜欢所谓“为文艺而文艺”的说法,她相信文艺应该为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应该追求和宣扬真善美,批判和鞭笞假恶丑。丰富的家藏书刊使她收获不小,书香环境对她的思想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她一生的学习和追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还阅读了一些著名记者对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让她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世界,也促使她渴望脱离封建家庭束缚的樊笼,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探求人生的真谛。</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初中时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高中时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当选学生自治会主席,锻炼组织活动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她上的初中(安岳县立女子中学)未设高中部,她只能考当时安岳县唯一一所高中——安岳县立中学(如今的四川省安岳中学),该校原为一所单纯的男生学校,1943年秋第一次招收女生,成为一所男女生合校高中。1943年秋季,她顺利考入四川安岳县立高中,学校的高一年级第一次有了男女生合班,成为当时社会的热点新闻备受社会关注,社会上也产生了不小的反对批评与支持赞成的争论。由于当时社会深受封建思想沉疴痼疾的长期影响,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学校男女生界限分明,男女生不说话、不交往。在高一第二学期,他们班一位姓蒲的女生,被人发现与一位男生课后单独交谈,竟然轰动全校,被好事的众多各班的男生团团围困在教室里起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惊动了社会和学生家长,使学校深处社会舆论的漩涡,成为所谓的校园“丑闻”,谴责的声浪席卷而来,学校倍感压力巨大。蒲姓女生被家长接回了家,被关了起来。男生家请人上门前去说媒,不久就完婚。从此,这对少年夫妻远走他方,再没有在县里露面。由于此事给学校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这个全县唯一男女生合班的班级,只存在了短暂的一学年,高一结束就只好不得不将女生统统合并于安岳县立女子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安岳县立中学,是如今的四川省安岳中学,四川省重点中学,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该校于1950年兼并安岳县立女子中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秋,安岳县立女子中学(1950年,该校并入安岳县中学)第一次正式设立高中部,县立高中的女生全部并入县立女中高中部。同一年县立女中成立第一届学生自治会(即学生会),母亲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她一方面认真学习课业知识,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做好学生自治会工作的好方法。由于学生自治会要开展哪些工作、如何开展?没有老师专门指导。于是她就开动脑筋想办法,在干中学、学中干,并向图书请教,查阅了许多资料,并征集同学们的建议,工作思路也逐渐清晰。她认为,学生自治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同学、尊师重教、培养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活跃课外活动,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各种健康的文体活动和趣味活动。于是,她制订了学生自治会活动计划,利用课余时间,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如开展各种文艺、体育和游戏活动,以及相继组织成立了琴棋书画兴趣小组、读书会、故事会、诗词朗诵会、学习互助小组、等等,将学生自治会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她的演讲口才和组织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1950年安岳县立女子中学并入安岳县中学。如今的四川省安岳中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提升辨识启迪思想,初露文采迎接高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秋至1946年夏,上高中三年级。她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一年有余,受到师生、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也引起了校方的关注。由于她拒绝加入“三青团”(国民党的反动青年组织),她负责的学生自治会及其各项活动不受国民党军事教官所左右,到了高中第三年,学校训导主任开始插手学生自治会事务,对学生自治会进行改组,由于理念不同,她便辞去了学生自治会主席的职务,学生自治会改由“三青团”骨干分子张才君任主席,母亲自此完全退出了学生自治会。摆脱了繁杂的社会工作,也正好就此全力投入学习,积极应对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一位姓王的女老师开始主动接触她(王老师一直在默默地观察她),经常给她看《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革命书刊和解放区的文艺作品,给她讲抗日英雄的故事、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及腐败无能等,有意识地对她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她在思想上进一步受到革命文艺和革命道理的熏陶,并开始认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取得抗战胜利、阶级差别、阶级斗争、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本质区别等。并受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不断提升了她对大是大非的辨识判断能力,从而启迪了追求革命、冲破黑暗、向往光明的思想认识。这也让她在政治上更加慎重,她认为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某个政党,确信它的正确性,才能要求参加,并为它的目标奋斗终生,绝不随随便便参加一个政治组织。所以,当学校大力发展“三青团”成员时,许多同学都参加了,而她和班上极少数同学不为所动,坚决拒绝参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时期,她特别喜爱文科,对古代、近代、现代文学钟爱有加,喜欢写作和诗词创作,有强烈的创作欲。她的作文善于抓住主题、思路清晰、文笔流畅,而且写作速度很快。作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校内展览会上作为范文展出。老师给她的作文写过这样的评语:“洋洋洒洒,有类作家。”上语文课时,老师刚讲完课文,她就能将课文背诵出来。《古文观止》和唐诗宋词等,许多都是这一时期背下来的。这期间,她还在成都的报纸上发表过多篇短篇小说。但理智告诉她,中学时代是打基础的时候,不能偏科,不能忽视数理化的学习。高中第三年,她没有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刻苦努力、一心一意读书学习。大舅陈家太(母亲的大哥,铁路工程师)也经常提醒她,常利用假期检查、辅导她的理科学习。终于,使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中毕业考试,顺利毕业,并为以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束了高中学业,开始着手准备考大学。然而外祖父横加干涉,不同意她参加高考,并撂下狠话,如果考上大学,一切费用自理。对此,她完全无法接受,她心想“大哥考大学就可以,我为什么就不可以?”虽然她嘴上没说什么,但她心意已决,默默告诫自己:“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能靠自己走,自己未来的命运一定要自己把握!”为了克服现实生活困难,减轻生活压力,她选择报考公立的师范院校,这样可以免除学费和伙食费,并且做好了两手准备,考上了就继续深造。如若落榜,就去自谋职业,跳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靠自己的双手自谋生存、走向社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为了减轻生活的压力,只能报考师范类高校,因为当时师范院校学费和伙食费全免。1946年秋,她以高考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考上了坐落在长江之滨重庆市九龙坡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著名高等学府——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尽管如此,但生活依然拮据,因此部分生活费用主要是由在成都铁路局工作的她大哥陈家太(我们的大舅)资助的,也保证了她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活,母亲对大舅给予的关爱和上大学的支持,令她感念一生。母亲考上大学,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不仅冲破了封建家庭的藩篱走向独立,而且成为她真正参加革命的起点,从此在上大学时,开启了她在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我党“第二条战线”上,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崭新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9月20日定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3月18日修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7月,母亲告别亲人,离开家乡。未曾想,匆匆一别,就是34年半。1981年2月,母亲成都出差,时间很紧,办理完公务,挤出时间,顺便回安岳老家看看久别的故乡和久违的亲人,虽已物是人非,但依然倍感亲切。返疆近3月,离愁别绪依然不时萦绕,赋诗抒怀。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以及家国难全,事业工作为先的崇高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考上大学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思乡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陈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乡的山,故乡的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乡的山水多么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峰山上柑橘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岳阳溪畔柳堤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梯田层层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篱边红玫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乡的亲人永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乡的山泉令人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亲人倾心话衷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字字句句暖心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难忘驱车辞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唤“归来”催人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别故乡近三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梦里犹滴思乡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心潮滚滚难平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书万卷无滋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花前月下常徘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间幽径独回味。</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人敲警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觉心有愧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骥伏枥志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烈士暮年怎心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乡美是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是我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人亲是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哪能常聚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化”蓝图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吾辈需奋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私细掂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革命第一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士热爱前线的哨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人眷恋森林的香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学那雪莲傲风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学那青松永苍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学那园丁勤耕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用心血哺育新一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抛弃那无聊的闲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驱散那心灵的魑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扬鞭跃马上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像边防战士那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远把祖国的西大门来守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将用行动告慰故乡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岳阳的儿女没有辱没父老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有辜负哺育她的山山水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5月</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注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①心有愧——几十年革命、奋斗,无暇顾及家乡和亲人,家国难两全,而感到惭愧。</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赋诗手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