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寻访青果巷时,总有一些景致令人感到新颖。这种用现代美学艺法燃起传统古建筑新的光彩,无疑为古巷增添了诱人的魅力。青果巷西口的西墙水映画面自然是游人打卡之地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继续从青果巷西口走100余米,还是找到了青果巷121号。其位置处于保护区中段,紧邻进士坊。现为“青果巷10号”花园餐厅。重修后,有三进的宅子内仍保留了清代建筑的风格。但基本肯定这里不是祖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和当地人聊天得知,目前青果巷的私房除了极个别仍拥有产权外,绝大部分都归政府所有并用于商业。重新修缮后的青果巷,不仅门牌号有所变化,就是建筑及院落内部格局也不是早年的模样了。以祖宅而论,今天的青果巷121号更多可能是个“赝品”,而“真品”已难寻觅了。</p> <p class="ql-block">早年青果巷121号老宅住的是一个大家庭,那里先后住有曾祖父、曾祖母及子女们。据父亲早年的文字记载,青果巷祖宅有两处宅院,121号只是其中一处,都是高祖留下的祖产,后为曾祖与其兄弟俩人的共有财产。他们曾生活在一起,没有分割房产。高祖能在青果巷购置房产也是颇有实力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清末常州钱业开始兴旺,曾祖靠经营钱庄起家,后离开青果巷到上海办实业,开设了丝织厂。他属于早一代的民族资本家。暮年后又回到青果巷老宅做起寓公。如今青果巷东侧还有一个老钱庄的旧址(下图)。</p> <p class="ql-block">光绪12年(1886)祖父出生在青果巷,他在家里排行老三,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他的启蒙教育来自私塾,也可以说是宗族办的书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 <p class="ql-block">他19岁离开家乡东渡求学七年,并在那里结识了祖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民国元年祖父毕业回到青果巷,先在江宁两江法政学堂执教,两年后北上任教。而祖母自1912年起的8年里,一直在青果巷与公婆生活在一起,直到其长子即我的大伯1920年在老家夭折后,才北上与夫君团聚,正式在北京安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从曾祖这辈论起,家中第二代子女即我祖父那辈人,先后都离开了青果巷,出外读书后成家立业。他们明确放弃了这份祖产的继承权,祖宅便由祖父长兄和次兄居住并拥有。从那时起,青果巷121号的后代们便分别在常州、北京、上海等多地生活。</p> <p class="ql-block"> 紧邻祖宅的古运河上有众多极富特色小桥。当年枕河人家穿梭于各小桥间,为生活而奔波。早年西庙沟和中新桥间的空地上都有卖菜集市,这些桥也是祖母和先人们当时出入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这些桥的河为南市河,是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河段之一,开凿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其周边地区仍然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走进青果巷文化记忆馆得知,古老的常州城素有“刘半城,庄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条街”之说。刘氏是常州地区的望族之一,明清两代出了22个进士,23个举人。仅刘氏在此地宗族就有二十多支。其中在青果巷有武进西营刘氏,还有礼房刘氏、义房刘氏等支系,至于我家到底属于宗族哪个支的,还有待继续考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清常州刘氏进士名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刘氏在青果百姓中是个大姓,大姓祠堂多是青果巷的特点之一,其中刘氏宗祠位于青果巷东塘20号,是清同治年间建的祠堂建筑,现宗祠仅存建筑包括前两进和东西两端的厢房,其余均被拆毁(下图)。这个祠堂是西营刘氏宗祠的分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25年春寻访时,祠堂处于关闭状态,只能看到外观(下图),好在“心中有祖先,无需拜天地”。不妨碍我在远处朝拜。如今刘氏宗祠被列入常州市的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祠堂雕花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青果巷众多名人故居中,也包括祖父在民国时期交往较多的同乡家宅或宗祠。如位于青果巷111号的董氏宗祠及进士坊就是巷子中标志性的景点。其旁边还立有一根明嘉靖年的牌坊石柱残件(下图),早年的牌坊上面镌刻其族人在明清两代进士们名字。如今复建的新牌坊上找不到进士的名字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董氏22世孙-董授经先生(下图)是祖父在法界的导师,并共事多年。他是1889年进士,还是中国近代的藏书家和法学大家,曾担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大理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如今的董氏宗祠变成了常州菜馆“唐宴”。菜香中的餐客们或许不知道,历史上这里曾走出22位进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另一处青果巷东首正素巷2号的清代宅院,是清著名画家汤贻汾故居。修缮前,古建筑已受损破败(下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修缮后的汤贻汾故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如今一张临摹的汤定之先生早年山水画挂在故居过厅中。</p> <p class="ql-block">汤定之先生是汤怡汾的曾孙,他是民国时期北京著名画家。其画作传承了常州画派并兼有自己风格。他曾是国立北平大学艺专的教授也是民国法学界“北京宣南画会”的导师,与祖父颇多交往。至今家中还藏有其赠于祖父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与当地人聊天得知,故居除了第一进院房简易改作汤家后人对外营业的咖啡店外,其他房产都属于政府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如今青果巷作为常州历史文化保护区,每天接待大量的游人。先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曾经的文脉之地,居然成为人群拥至的热点。今日的青果巷不再是民居之巷了,而是按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高地所打造的。但走进巷子后会发现,这里似乎成了餐饮及工艺品售卖的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诸多遗憾外,还是很兴奋地享受了寻根问祖的每一天。特别是下榻在青果巷6号松健堂名宿,可身临其境去感受老巷厚重的文脉韵味;夜闻春日雨声, 又仿佛听到了先人们在细语呢喃。</p> <p class="ql-block">(全文完)(部分图片取自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