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539】游桂林独秀峰-靖江王城景区

星空

【星空游记539】游桂林靖江王城景区,探明朝南疆藩王府邸,登南天一柱之独秀峰,赏孤峰突起陡峭高峻。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5年02月19日,星期三,天气:阴雨。昨天下午游览象山公园,乘船畅游观赏两江四湖夜景后,返回酒店休息,一夜无语。 今天,清晨早起,队友早餐后,在红树领对带领下,在下榻酒店旁,乘坐公交车在东西巷下车,前往景区入口。 靖江王府四周环绕着用巨大方整青石块砌成的城墙,在桂林府城中又独成 “一城”,称靖江王城。刚过完春节,古城墙上还挂着那幅感觉比较喜气的对联:靖江王府钟声鸣万象更新,独秀峰颠祥云绕一元复始”。 靖江王城坐北朝南,城开四门,南门也叫正门,称为端礼门(正阳门),东门为体仁门(东华门),西门为遵义门(西华门),北门为后门,为广智门(后贡门),寓意仁义礼智。 靖江王城的端礼门、体仁门、遵义门上分别镶嵌着 “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石坊。王府城墙南北进深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高7.9米,城墙顶路面宽5米,城墙周长1745米,是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藩王府。 【广智门】其墙东西长33米,南北厚21.5米,高6.1米。外墙与城墙平齐,内墙突出。内墙两侧建有蹬道。城墙上原建有门楼,为重檐结构,已毁。城门洞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现为抗战后重建。 人进入景区登上城楼,脚踏600年古砖,手摸600年城墙,不仅可一览靖江王府及周边风貌,更可以感受桂林600年沧桑变化,也可感受到梦回大明的历史沧桑感。 至正年间,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利用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了朱明王朝。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明王的一统天下,采取了“夹辅王室”一招,首封十大藩王,其中特封了他的侄孙朱守谦为桂林靖江王。 队友们穿过端礼门(正阳门)就可看到景区的正门:承运门,也是景区的入口。 【承运门】是靖江王府正门,取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承运门面阔五开间,是一座黄色的牌楼式建筑,屋顶为单檐歇山覆绿色琉璃瓦,旁边挂着一个匾额“广西师范大学”,亦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的正门。 道路两边古树林立。 桂林号称国际旅游城市,底气十足,不缺人气,对70岁以上老人只享受70%门票优惠。团队票需要在网上提前预约,领队不知情,不能享受团队票价,在队友们犹豫不决期间,星空独自购票进入游览。 【独秀峰·靖江王城景区】,位于桂林市秀峰区,占地面积283亩,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靖江王朱守谦在独秀峰下开始建府,历时20年完工,清代改为贡院。民国时期,是省政府办公地。建国后,王府用于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 靖江王府曾经遭遇过两次战火,所有的木质结构都被烧毁,现有建筑都是民国时期重建的,基础和格局都还保留了明代王府的原貌。景区有城墙及四座城门、承运门、承运殿和石凿雕栏台基、国学堂、独秀峰、月牙池、贡院等景点。 从秦始皇北筑长城,南修灵渠开始,便有了桂林。到唐朝时期,李靖在独秀峰下构筑子城,千余年来独秀峰和王城一直是政府和学府所在地,从来没有真正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过,所以过去到桂林的游客,基本上无缘登独秀峰、游王城。 在独秀峰读书岩,还可找到800年多前南宋人王正功留下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摩崖石刻真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千古名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靖江王城始建于1372年,规模宏大,门深城坚,布局严谨,气势森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水光山色,恍如仙宫,比北京故宫早建34年,它还是南京故宫的精华缩影。明朝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居住于此,历时280年。 如今,在这里不仅可领略到昔日王城的威严肃穆,而且还可亲手抚摸600年城墙的沧桑历史,清朝唯一的汉人格格孔四贞(即“还珠格格”)的家,就在这昔日王府的深宫禁地之内。 宋代时,这里是铁牛寺,元代改为大国寺,后又称万寿殿。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此处是藩邸。朱守谦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桂林王城先后经历了14位靖江王,后来被清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 清顺治九年,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为焦土。如今,王城之内的明代旧物,有承运殿前的明代石道,承运殿的雕栏、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等供人游览。宋高宗赵构、元顺帝妥欢孛儿只斤铁木尔登基之前,曾在独秀峰下居住,所以王城又被认为是潜龙之地。 王城建筑是典型的明代藩王府规制,以独秀峰为坐标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御苑、广智门等主体建筑。中轴线东西侧的宫院楼宇均呈对称布局。 如今,王城景区,开辟了承运殿“王府春秋”文史展厅,开放了太平岩文化石窟,恢复了贡院科举考试旧观。 整个王城的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营造,中轴线上的承运门、承运殿高大华丽,气势非凡,体现了王权的至上的思想。 明代靖江王府,规模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庄严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始建,占地283亩。城中有桂林众山之王独秀峰,平地拔起,众山环绕,孤峰独秀,为我独尊,有天然的王者气势。 【承运殿】明末以来,承运殿多次毁于战火,今仅有台基雕栏、云阶玉陛及殿前石板路为明代遗物。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侵桂,王城内建筑全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建为广西省政府主席办公楼,一直保存至今。1954年,广西师范大学迁入王城,此楼为学校行政办公大楼。 据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宗室二千人,岁食藩司禄米五万两,故藩贮不足供, 而靖宗亦多不能自存者。可见,家族的人口之多,盘剥民脂之钜,地方财政负担之重。即使这样,王子王孙的日子还不大好过。 顺治九年(1652)农民军攻克桂林,王府的新主人清将孔有德兵败自尽,纵火焚烧,王府化为灰烬。王府建造前,在独秀峰下,唐有学宫,宋有铁牛寺,元称大圆寺,后改万寿殿。王府被毁后,顺治十四年(1657)建贡院。 1921年,孙中山集师北伐曾驻节于此。民国初年,这里先后为第二师范学校、模范小学、第三高级中学、甲种工业学校校址。民国145年(1925)冬, 辟为中山公园。 1937年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后重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址。独秀峰巍然矗立,王府旧物,唯余承运殿前的雕栏与云阶玉陛, 有道是无情最是此中山, 阅尽王孙只等闲。 洪武五年(1372),还在南京的靖江王府,派出长史赵埙一干人来到桂林,踏勘风水,寻找吉壤。 明清时代,风水学已是帝王建筑的精神支柱,他们终于选择在独秀峰南麓,原元顺帝的潜邸建筑王府,洪武九年(1376),又在龙腾虎踞的东郊尧山西南麓开辟王陵。 洪武二十六年(1393)重修府邸,历时二十多年,建成了比北京故宫早三十多年,酷似南京明内宫的靖江王府。 靖江王府系歇山式大屋顶,磨砖对缝清水墙,碧色琉璃瓦面,富丽堂皇。清代诗人戴文灯曾有诗留传:朱户爱开厥,雕楹更枕岗;绮疏承爪渭,碧瓦戏鸳鸯。曲沼龙头泻,高亮鸥吻张;暗风金屈戊,明月玉琅珰。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在王城内设立北伐的大本营,运筹北伐大计,现于独秀峰下立有“中山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后为广西省政府,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营。 沧海桑田,经历600余年风雨的王城,虽履遭兵变仍昂首屹立,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进王城,登上独秀峰,会感受到靖江王府当年的巍峨壮丽;目睹奇妙的自然风光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领略千年沉积的桂林山水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清政府将这座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从这里走出了4位状元、585位进士、1685位举人,堪称读书人的福地。走进贡院,不仅可以想象当年科举考试的盛况。还可以参与“模拟科举考试”,并获得“文凭”,亲身感受学子们“十年寒窗”的艰辛和“金榜题名”时的喜悦。 靖江王府贡院,这里曾因科举时代屡出状元而名扬天下的风水宝地,现已按旧制恢复部分号舍,供游人参与。贡院大门楹联:十年寒窗诵四书言五经习六艺只为龙门一跃, 三者得志官七品威八面霭九尊全因河鲤重生。 【龙门之路】阶梯式的递升,道述从白丁开始-童生(进举)-生员(童试、院试、府试、县试)-举人(乡试)-贡士(会试)-进士(殿试)-八品以上官。 基本家训:家中供奉的“天地君亲师位”神龛。 【耕读传家】科举考试为广大出身寒微的平民子弟提供了一条通往仕途的途径,于是读书科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种与读书、科举相关的民俗逐步形成并融入到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桂北地区,大多家庭的堂屋中央都设有“天地君亲师位”神龛,把至圣先师孔子当做神予以供奉,并吧`耕和读作为最基本的家训。 宋真宗赵恒《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现“贡院”内已按旧制恢复部分号舍,供游人参与“笔考”。让游客不仅可以想象当年科举考试的盛况,而且还可以感受学子们“十年寒窗”的艰辛和“金榜题名”时的喜悦。 【御碑亭】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及知云路鹏程诚不易易也,得诗四首。 【御碑亭,诗一】翰苑琼筵酌令辰,棘闱来阅凤城怏。百年士气经培养,寸晷檐风实苦辛。自古曾闻观国彦,从今不薄读书人。白驹翙羽传周雅,佐我休明四海春。 【御碑亭,诗二】尽道文章接上台,菁莪乐育济时才。千秋得失非虚也,咫尺云泥亦幻哉。若有泪眶啼挂落,那无笑口对花开。凤池多少簪豪者,都向龙门烧尾来。 【御碑亭,诗三】万里扶摇正翮抟,飞龙利见岂为干?志贤圣志应顺立,玄孔圣无大是难见说经纶推国土,从来桃李属春官。但合姓字朱衣点,那惜三条泪烛残。 【御碑亭,诗四】周遭闱棘院沉沉,景物当前总入吟。材拟圭璋方特达,文归雅正薄艰深,禹门鱼变辞凡水,乔木莺迁出故林。寄语至公堂里客,莫教冰鉴负初心。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御笔。 参加广西乡试,乡试卷宗。考生跟随“清人”守卫进考场;按榜就坐 不得移易,还有十条考场规定,如有违例,於举场前枷号一月,满日问罪革为民,重者充边。 大概两分钟时间催交卷,交卷后发觉,答案就在一旁。 【太平岩】原名西岩,高2.9米,宽 4.25米,长31.5米,面积140平方米。北达雪洞。岩洞赅有恭惠王朱邦宁绘刘海蟾像,俗称刘海洞。明嘉靖间(1522-1566)重新开发时, 挖出一枚“太平通宝”钱币, 靖江王认为“此惟兆哉,山灵告予”,“遂以太平名岩”。太平岩的名称就沿用下来。 太平岩有自己的特色,岩体像一间宽敞的房子,地面十分平整,岩顶重悬的钟乳石,有的像梳得整整齐齐的少女鬟发,有的像色彩斑斓的龙鳞,还有形状态怪异、闪耀着金光银光的砂石,令人眼花缭乱。明藩王在岩前栽种花木,修建宝塔、庵院,在洞中塑立神像,亲自写《独秀岩记》,还邀集地方官员游宴赋诗,洞壁镌刻宗室诗多首。 峰下的太平岩洞内有世界文化奇观“太岁”摩崖石刻。独秀峰与桂林四大名池之一的月牙池天造地合,相映成趣,系桂林古八景之一。 【太平岩】另一个天然岩洞,是靖江王爷修仙悟道的地方。洞内供奉玄武大帝以及六十甲子保护神(俗称太岁)像,是我国太岁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据说是靖江王府第三代王爷朱佑敬所建造。太平岩楹联:入洞朝星悟人生真谛,归家省道学易理好域。 由于太岁的保佑,这位王爷活了67岁,在位59年,有子19个,是位多福、多寿、多子的王爷。内不让照相,岩洞极大,贯穿整个独秀峰,岩壁上刻着太岁的石像,不管你多大年龄,按照指引都可以找到自己本命保护神。 太平岩岩洞是靖江王拜仙修炼场所,内供有玄武帝塑像及六十甲子保护神刻像,仙风袅娜,其中六十甲子保护神像摩崖石刻是国内唯一。来到太平岩,进到洞内,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洞内寻找与自已的生肖相对应的保护神,并对其有所了解,同时了解六十甲子为一轮。 太平岩有自己的特色,岩体像一间宽敞的房子,地面十分平整,岩顶重悬的钟乳石,有的像梳得整整齐齐的少女鬟发,有的像色彩斑斓的龙鳞,还有形状态怪异、闪耀着金光银光的砂石,令人眼花缭乱。明藩王在岩前栽种花木,修建宝塔、庵院,在洞中塑立神像,亲自写《独秀岩记》,还邀集地方官员游宴赋诗,洞壁镌刻宗室诗多首。 【天地人寿】独秀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求福求寿的灵山宝地,宋朝时期曾被宋高宗赵构御赐名为“福寿山”,自此之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纷纷来到这里为自己和家人祈福求寿,并因此留下大量的福寿碑刻,目前保存下来最有代表性的寿字碑刻有三处,分别位于独秀峰的山顶、山腰和山脚,人们将这三个寿字合称为“天地人齐寿”。 【天寿】刻于独秀峰山顶南天门之上,故称为“天寿”,有“添寿”之意,清光绪年间湖南信士王振棋(曾任广西贡院主考一职)七十大寿时亲临独秀峰山顶时所题。 【人寿】刻于独秀峰南面,为光绪年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慈禧皇太后所题,故被称为“人寿”。慈禧皇太后六十大寿之期,亲笔写下此寿字赠给广西巡抚张联桂,张联桂回桂后,命人将此寿刻于独秀峰南麓,预祝慈禧“寿比南山”。 【地寿】刻于独秀峰北面山脚,为清朝著名诗人郭司经所题,后人将此寿称为“地寿”。 【读书岩】位于独秀峰东麓,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之任始安郡(今桂林)太守时,常在岩洞内读书写诗。岩洞依山傍水,摩崖石刻甚多。这里是岭南文教的发源地,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奠基。 读书岩;南朝刘宋时文学家颜延元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 孔子刻像,元代丁方钟所作,桂林石刻中不可多得的圣人刻像,刀法圆润,线条简洁,极为传神。一旁石刻文,记载刻像情形的《孔子造像记》由丁方钟同代人黎载所写。 灵气独钟,桂林山水甲天下便在其中; “桂林山水甲天下”出处,千古名句就出自这里。 “桂林山水甲天下”,最早提法出处。作者王正功(1133-1203),字承莆,四明(浙江宁波)人。少小苦学,喜诗文。庆元六年(1200)任广南西路西提点刑狱公事。嘉泰元年(1201)最早概括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赞美桂林山水的千古名句。这帧石刻由此成为桂林诸多石刻中的珍宝。 【独秀峰摩岩石刻】约有96件,分布在山的四周,南麓太平岩及西面登山道至山项一带,以读书岩周围较集中。书法、刻像、诗、文等,其中唐代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和元代李震孙《广西道平蛮记》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其中《南天一柱》和慈禧太后《寿》字等石刻有较高的书法参考价值,清代吕璜等的题诗,诗书俱佳。明代,独秀峰划入靖江王府御花园内,内有往复宗室摩崖石刻20余件,也是研究靖江王历史的实物资料。 【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内,素有“南天一柱”之称。山东麓有南朝刘宋时文学家颜延元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颜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假当晨曦辉映或晚霞夕照,孤峰似披紫袍金衣,故又名紫舍山。 拾级而上,山顶建有玄武阁、独秀亭。独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南朝文学家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唐张固诗谓“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上青云势未休”,都突出写它介然兀立的气势。 柱一样竖直耸立,峰顶的独秀亭似乎被托着一般,威严而又壮观。西麓有太平岩,东麓有月牙池,月牙池畔有中山纪念塔,峰顶有独秀亭。在独秀峰下,唐有学宫,宋有铁牛寺,元称大圆寺,后改万寿殿。 独秀峰在桂林市中心,平地拔起,气势雄伟,人称“南天一柱”。原是 明靖江王府第,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封侄孙朱守谦为第一代靖江王,传十四代朱亨加被清灭。 独秀峰位于桂林王城内,它是王城景区不可分割的部分。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就刻在独秀峰上。“桂林山水甲天下”800年一直作为点评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此语出自何人之口却悬而未决。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诗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 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之内,与叠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市内主要山峰之一。北距叠彩1000米,东距伏波500米,海拔216米,高出平地66米,长120米,宽50 米,面积0.61公顷。 独秀峰,由3.5亿年前浅海生物化学沉积的石灰岩组成,经不断溶蚀、崩塌,形成旁无坡阜的孤峰。主要有3组几乎垂直的裂隙切割,从山顶直劈山脚,通过水流作用,形成旁无坡阜的孤峰。 独秀峰,山体扁圆,东西宽,端庄雄伟,南北窄,峭拔峻秀,有“南天一柱”之誉。山上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客庙、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 【独秀亭】有石阶共306级,在独秀峰顶, 为2层、红柱、6角、重檐、瓦顶的仿古亭。高7米, 长宽各4.8米, 面积23平方米。柱间有通透花窗,东西向双开门。 亭侧另有方亭, 高6米, 长宽各4.7米, 面积22平方米, 原为空袭报警设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 周有栏, 高踞悬崖之巅。登临四望,云生足下,星列胸前,千山万户,,尽在眼中。 独秀峰园内还有读书岩、月牙池、中山纪念塔等景点。读书岩相传为南北朝文学家颜延之读书之处。 离开靖江王府,前往七星景区游览,途中路过逍遥楼,不见队友们,不知是否金来游览。 【状元及第坊】在王城东华门上,原坊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为新科状元龙启瑞建,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这之前,张建勋、刘福姚分别于光绪十五、十八年登上殿试第一申榜首。 在4年的两科中,桂林继唐赵观文和陈继昌、龙启瑞之后,一连出两名状元,震惊了全国,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重建状元及第坊时,把4人的名字并列在坊前。 【榜眼及第坊】在王城西华门上,同治四年(1865)为于建章而立。会试后的殿试, 由皇帝亲自选拔,按一、二、三甲3个层次,公榜公布名次,二三甲各取百人以上。一甲只限3名获状元、榜眼、探花称号。榜眼就是第一甲的第2名。于建章,永福人,任过翰林院编修、贵州乡试典试、山东学政等职。 【逍遥楼遗址】在今桂林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为唐代桂州城之东城楼,上置颜真卿所书“逍遥楼”石刻碑一方。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今陕西 西安人,唐开元间进士,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后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其书法凝重实、雄健有力,独创一体,人谓之“颜体”。颜真卿并没到过桂林,相传此碑是据蒲州(今山西永济)碑石钩摹重刻。因置于东城楼,故此楼称“逍遥楼”。 逍遥楼,曾与黄鹤楼齐名宋崇宁元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程节对楼宇重加修建。现存“逍遥楼”碑阴的《湘南楼记》,记载了修楼经过和更名缘由。独秀峰下,漓江西岸,始建于唐代的逍遥楼,曾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人文地理坐标齐名,共同见证了大唐盛世的兴衰。 尽管这座曾经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城楼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中,但有关它的记忆,并未在桂林城消失。 拍摄于1900年的桂林东江门老照片上看到的古逍遥楼。 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岭南道抚慰大使兼桂州总管李靖以独秀峰为中心修建“子城”,逍遥楼就位于子城东墙之上,东江门(今解放桥 西头)与行春门(今东华路西口)之间。宋元明三代,逍遥楼在原址上历经多次重建,屹立漓江西岸城头千百年,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之中。 历史上的逍遥楼,是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来桂林的必到之所。护镇城池,畅览碧空,身处楼阁近可观漓江影倒横流,远可眺青峰此起彼伏,桂林老八景中的訾洲烟雨、东渡春澜、尧山冬雪尽收眼底。 从唐代宋之问,到宋代范成大、刘克庄、方孚若、李彦弼、李曾伯、张栻,再到元代伯笃鲁丁、吴伯寅,明代杨芳等都为逍遥楼书写过诗篇。 元代诗人、政治家伯笃鲁丁曾在《逍遥楼》中写道:“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睛山排翠阔,暮霭閟琳宫。牧笛残云外,渔歌落照中。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足以让人遐想出当年站在逍遥楼之上所见景色。 逍遥楼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愧于与黄鹤楼、岳阳楼等著名人文地理坐标齐名。历史原因,有关逍遥楼本身的许多东西目前已无法准确考证,但学界有一种说法普遍认为,逍遥楼对桂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之上,还具有桂林城市名片的历史价值意义。 据说,唐之后,宋元明三代逍遥楼均有过多次重修。宋崇宁元年(1102年)重 建时。因桂林位于湘江之南,是“居五岭之表,控两越之郊”的西南重镇,改名为“湘南楼”。现存“逍遥楼”碑阴的《湘南楼记》,记载了修楼经过。 南宋末年修筑静江府城池,此楼再次重建,主持筑城工程的李曾伯著有《重建湘南记》一文,有“桂林山川甲天下”七字,在发现独秀峰王正功诗碑以前,长期被认为是“桂林 山水甲天下”一语的出处。 关于逍遥楼的逝去,较多的说法是在抗战时期,被日本飞机投弹炸毁。剩下楼前颜真卿题字的石碑,也只好移至七星景区的普陀山进行保护。自此,逍遥楼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逍遥楼承载了桂林城的历史兴衰和文化辉煌,是历代桂林城重要的文化符号。2013年提出重建逍遥楼,对于唤醒人们对逍遥楼的历史记忆,挖掘和弘扬桂林的历史文化,提升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质,进一步提振桂林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丰富和发展桂林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除夕夜,这座唐宋风格的阁楼式建筑在夜色中金碧辉煌。春节期间,重建的桂林逍遥楼正式亮灯,这一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桂林名楼以新的姿态重现在世人面前。 新建的逍遥楼,建筑面积630平方米,项目定位为有适度历史文化展示、旅游观景的历史景观建筑。建筑风格为唐宋风格,力求还原古建筑特色风貌。整个建筑总高度23.6米,为建造在1.5米台基上的二层三檐阁楼式建筑。 唐大历五年颜真卿手书“逍遥楼”(根据古碑拓本重刻)。一块古碑,一座名楼,犹如一对多灾多难的情侣,在桂林漓江边分分合合,演绎一段令人叹惋的千古情缘…… 古碑落款,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大历五年(770年)的手笔!石碑右下角还刻有一行不太醒目的小字——“一九七二年十一月重刻”。据说,“逍遥楼”三字曾于动乱年代被铲除。现在的字,是根据博物馆留存的古碑拓本于1972年重刻的。 细细品味碑上“逍遥楼”三字,丰腴的笔画中透着遒劲骨力,彰显颜真卿书法成熟时期的风格。三个字的字径均达到60多厘米,是现存颜真卿书法遗迹中字体最大的作品。 一件出自名家的手书碑刻,从北到南,由南到西,辗转流传,令人感慨。与石碑相伴相守的桂林逍遥楼的命运,则更是多灾多难,令人叹息。 桂林逍遥楼始建于何年何月,已经找不到确切记载。唐朝诗人宋之问于景云元年( 710年)被贬广西时,曾在桂林漓江边充满感慨地写下《登逍遥楼》一诗: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由此可以得知: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逍遥楼已经是桂林一座名楼了。 离开逍遥楼前往七星景区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