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去瓯山祖籍地探访,我带了清代道光版瓯山金氏眉公谱中复印下来,并用放大镜仔细辨认描黑清晰的《瓯山全图》两页和《瓯山八景图》八页以及其它回忆资料。</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版金氏眉公支瓯山全图。</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版金氏眉公谱瓯山八景图。</p> <p class="ql-block"> 来到现在的瓯山村,首先见到的就是蜿蜒曲折的西溪,也就是瓯山村前最有诗情画意的图卷;村庄背后是高低错落的群山,狮山、象鼻山、龟山、虎形山、墨盘山、排山。瓯山金氏始祖眉公墓就在象鼻山;而从休宁率口(汊口)迁徙至瓯山一带的金应元墓就在长虹桥畔曲折西溪的东侧高地上。瓯山的八景分别为中部的“象鼻松涛”“排山雪霁”;村东南的“长桥春涨”;西北向的“鹤山春晓”“霞搓红叶”;木桥头状元府前的“玉溪柳浪”和“石岭秋月”(后者现已成为黄山开发区大道);在东南角料川桥畔有“料原烟雨”。此外,还有西溪侧畔的金钩卷簾,进村口的金竹龙头,翰林第的笃生名世,长虹桥西坡的金盏银萤。村中心路口的充口蟹形,村北象山侧有仙人打坐。而瓯山村的名称来源于状元府后面的瓯山坝,现在是茂密的竹林。真是风水绝佳宝地。据村里人传说,当年建造状元府时,特意将诸山脉泉水流淌设计成弯弯曲曲的优美曲线,至今仍是原样。</p> <p class="ql-block"> 据村里人祖上传说,瓯山的主体建筑有三祠七厅。三祠分别是翰林第(原徽光乡所在地)西侧洼地边的金氏宗祠(包含𬭚叙堂,现无存);中部关帝庙北侧的瓯山支祠(原瓯山小学,现破败,被出租为收废旧场地,有壮观建筑墙基遗迹);象鼻山南侧的瓯东支祠,含𬭚序堂(现无存)。七厅为:状元府及取善堂;宝叔堂、集善堂及敬山堂;学耕堂;同善堂;翰林第及燕怡阁;庆善堂和承德堂;有文章说金德瑛状元出生于宝善堂,此为误,没有找到记载,应该是状元府中原有的取善堂。</p> <p class="ql-block"> 长虹桥,清道光年间就存在的古桥,弯曲如虹。经仔细查看,现桥侧有繁体字:“长洪桥”字样。</p> <p class="ql-block"> 瓯山村中间道口的“充口蟹形”,现有房屋建筑,向北就是状元府和瓯山东祠,始祖眉公墓和金声墓都在象鼻山上(无存)。充口以北旧称:老屋。是眉公子孙七代之后居住区域,金德瑛的状元府是15代以后建的。</p> <p class="ql-block"> 学耕堂原是纪念抗清英烈金声的祠堂,又叫中翰第(外新屋),主要用于私塾学文化之用。目前是瓯山保存规模最大的一组清代徽州古建筑,但不完整有破败。</p> <p class="ql-block"> 瓯山近代名人,民主人士金慰农先生家族之墓地,为休宁县和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瓯山村中部的原先规模很大的西祠堂,也是主祠堂,供奉金氏祖宗排位,和举行祭祀活动仪式的地方。后改为小学,现只剩墙基。</p> <p class="ql-block">清代长虹桥。</p> <p class="ql-block"> 金慰农先生主持规划的皖赣铁路路基绕过瓯山村,这座水泥高桥是当年的铁路桥。</p> <p class="ql-block"> 状元府南侧村中部。</p> <p class="ql-block"> 状元府前的西溪,叠水坝上的四座八角型旗杆石基座,是状元府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 学耕堂及其附属建筑群,金声的后代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蜿蜒曲折的特意营造的西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