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七日行:镌刻在时光里的独家记忆

hr顺其自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00余年建都史。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汇聚了故宫、长城、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融合现代都市风貌,CBD、奥运场馆等展现了国际化活力。胡同、四合院保留传统韵味,高校与科研机构云集,是一座古今交融、底蕴深厚的超大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算是我的第二故乡,40多年前,十七岁年纪参军到部队,这里曾经留下过我的青春和汗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坛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北京东城区,是国家5A级景区。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清两代皇帝在此祭天、祈谷。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等。天坛的建筑布局、设计蕴含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古代哲学思想,其建筑颜色、形状及蕴含的数字,都是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哲学等方面的具体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圆明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圆明园由康熙皇帝命名,“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解释“圆”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明”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统称“圆明三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进行了掠夺、摧毁和纵火,大火燃烧三天三夜,圆明园遭受惨重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圆明园再遭洗劫,残存建筑等均遭毁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圆明园遗址保护工作,1983年,圆明园遗址正式确立为公园,1988年对外开放,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景观,由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观水法等十几座建筑和庭院组成,如今遗址尚存,能让人感受到昔日的宏大与精美。 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见证之一,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苦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颐和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是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烧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53年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长廊全长728米,绘有丰富的彩画,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十七孔桥连接着南湖岛和东堤,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姿态各异。 1961年,颐和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雍和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雍和宫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融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于一体。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格为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馆藏丰富,有古建筑、碑刻等不可移动文物,还有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等可移动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孔庙、国子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北京孔庙、国子监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的最高学府和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关,也是皇家供奉祭奠孔子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孔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开始修建,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建成。明朝初期曾被降级,永乐九年(1403年)随着国子监地位提升而升格,此后历经多次修缮与改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子监:元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在城南原金代枢密院旧址立为国子学,是北京国子监建立的萌芽。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国子监正式成立。元大德十年(1306年)开始扩建国子监,历经多年建设,逐渐成为元、明、清三代中央发布国家教育政令,管理国家教育的行政官署和全国最高学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古老城市小巷,北京胡同发端于元代,蒙古人将元大都的街巷称为胡同,当时的胡同成棋盘式格局,且每条胡同都有井,依井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砖灰瓦”是北京胡同的建筑底色,与坐落在胡同里的四合院相互映衬,形成老北京独特的城市肌理。“胡同”二字由蒙语转化而来,有“水井”“浩特”“霍通”等多种谐音说法,最初见诸元杂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胡同客观地记录了北京城市风貌的变迁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是研究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胡同里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京剧、曲艺等传统艺术在此传承发展,此外还有各种老北京的传统小吃、手工艺品等,都与胡同文化紧密相连。胡同里人际关系和谐,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家庭组成的小团体,这种独特的社区氛围体现了老北京的人情世故和社会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钟鼓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北京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在元、明、清三代,钟鼓楼是都城的报时中心,为文武百官上朝和百姓生息劳作提供时间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丰富的时间文化,象征着古代京城的秩序和规范。钟鼓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安门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为“T”形封闭宫廷广场“天街”,是皇家私属领地,皇帝在此颁布诏令、举行大婚等仪式。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天安门广场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开国大典在此举行,随后进行了多次修缮与扩建,包括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拓宽广场、建设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和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宫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处理政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以三大殿为中心,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朝会的地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故宫进入景山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古城南北中轴线中心,南依故宫,西靠北海,北与鼓楼相望。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山高43米,中峰万春亭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制高点。站在景山公园最高处,故宫一览无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达岭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处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距北京市区60公里,八达岭高速、京张公路和京包铁路途经此处。战国时期,燕国在八达岭设塞并修筑燕长城,秦始皇在燕长城基础上修缮,成为秦代长城一部分。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开始修建八达岭关城,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各朝增筑和修缮,至万历十七年完工,历时84年,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达岭长城遵循依托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关城修筑于关沟古道咽喉处,城墙以关城为中心向南北两峰延伸,沿山脊走向而建,借助山脊高度和险要地势,减少砌土填方。八达岭长城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秦始皇东巡、李自成攻京、慈禧西逃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达岭长城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城精神也升华为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陈列、兵器陈列、军事科技陈列、中国历代军事陈列等。其中,兵器陈列分为三个展区,展示了2500余件武器装备,从坦克、装甲车到飞机、导弹、舰艇,再到手枪、步枪等应有尽有。军博先后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恭王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珅府邸: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其建造极尽豪奢且多有逾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赐予永璘: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抄家赐死,宅子归嘉庆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但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恭王府邸:道光三十年(1850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咸丰二年(1852年),奕訢正式移居此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恭王府里给小姑娘拍了一组格格照,这里有许多商业摄影,拍摄一小时400元,一般要2小时,这个钱自已挣了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踏上北京的土地,就像翻开一部鲜活的历史巨著。站在天安门广场,仰望五星红旗,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故宫的每一寸砖石,每一片琉璃瓦,都承载着数百年的风云变幻,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穿梭于太和殿、乾清宫之间,能感受到封建王朝的威严与神秘。颐和园里,湖光山色、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十七孔桥横跨湖面,万寿山郁郁葱葱,长廊上的精美壁画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诉说着皇家园林的辉煌与奢华。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像无声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北京,一座古老与现代完美交融的城市。漫步在胡同中,感受四合院的古朴韵味,聆听老北京人纯正的京腔,仿佛时光倒流。人力车夫的吆喝声,路边小吃摊的烟火气,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见了,我的北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