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回忆儿童时代的游戏

识途老马

<p class="ql-block">昵 称:识途老马</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71421</p> <p class="ql-block">  看到美篇关于"忆童年游戏,寻纯真时光"的征文活动,唤起了对自己童年游戏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童年游戏,除了拾石子、丢手绢、踢键子、打弹珠、抽陀螺、摔元宝、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斗鸡等等,我还想起了自己玩的较多的两种游戏。</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b>“砸衙役”</b>:</p><p class="ql-block"> 玩法:首先是,将五块砖立着呈十字形排好(第一排一块,第二排三块,第三排一块),每块砖间隔一定的距离。前面一块是“告状”,左右是“衙役”,中间是“罪犯”,后面是“判官”。</p><p class="ql-block"> 然后是,参与人站在距离几米到十多米开外的地方,用半个砖块轮流向想要的目标投掷,砸倒了哪块砖,就代表是哪种身份(当然,谁也不想要中间的那个)。而后,各自到自己砸中的位置上扮演相应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继续下步游戏。先由“判官”问:犯了什么罪?“告状”就随便编一个,两个“衙役”则一左一右的拉着“罪犯”两个手臂,有节律的拍打“罪犯”的手,说“一五一十过新桥,问问判官饶不饶?”,如果“判官”与“罪犯”的关系好,就说“饶”,这样此次游戏结束,进行下轮。如果“判官”说“不饶”,“衙役”则继续有节律的拍打着“罪犯”的手说“一五一十骑大马,问问判官打不打”,如果“判官”说“打!”,“衙役”继续拍打着“罪犯”的手说”小尿罐扣蒸馍,问问判官吃几个?”,“判官”说“10个”(十以内的数,可任意说),两个“衙役”则在“罪犯”的手掌上重重的拍打十下。此轮游戏结束,再继续下一轮。</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游戏是<b>“打苏”。</b></p><p class="ql-block"> 通常使用长约10厘米、直径4、5厘米左右的木棍,将两头削尖制成“苏”。在地下画一个方框叫“国”。</p> <p class="ql-block">  玩法是,将苏放进国里,然后用一根木棍(或刀型木板)去敲击苏的头,使其弹起,然后迅速将处于空中苏击向远处。另一个人去捡这个苏向国里投,投进国内则双方互换,重新开始。未投进时,则继续打和投,以此循环。‌</p> <p class="ql-block">  苏,根据其木质和形状也分优劣。</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有一个质量较好的“苏”,邻居的哥哥玩后不想还给我。没办法我就找他的家长告状,说“哥哥拿我的苏不给我”,他妈妈立马吵他“人家还要上学用呢,你拿弟弟的书干啥?”由于同音,则闹出了笑话。</p> <p class="ql-block">  经查,它的名字叫“尜”(音ga嘎)。</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的南方北方都有这样的玩法,河南叫打苏,东北、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叫打尜,宁夏叫打梭儿,南方叫打陀螺。</p> <p class="ql-block">  在《康熙字典》中,关于“尜”的记载是这样说的:“尜,《字汇补》小儿戏物。又衚衕名”。</p><p class="ql-block"> 还得知,这是来源于上古尧帝时期的“击壤”游戏。《顺天府志》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p><p class="ql-block"> 回忆同时,增长知识,收获不小。</p> <p class="ql-block">  在建国的初期,虽然经济较落后,生活水平低,物质欠丰富,儿童玩具也比不上现在的高大上,但因地而异、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游戏玩具多种多样,并不乏味。因此,我们的童年也是在快乐中度过的。每当回忆起来,仍然充满着幸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