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主体部分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和衡阳县东部。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p><p class="ql-block">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盖峰、岳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衡山主体部分介于北纬27°4′—27°20′,东经112°34′—112°44′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北起衡山县福田铺乡,南迄衡阳县樟木乡,西起衡阳县界牌镇,东止衡阳市南岳区,长38千米,最宽处17千米,总面积640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200多处。衡山是上古时期君王唐尧、虞舜巡疆狩猎祭祀社稷,夏禹杀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是民间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黄帝委任镇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死后葬于衡山赤帝峰,被当地尊称南岳圣帝。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佛祖释迦牟尼两颗真身舍利子藏于衡山南台寺金刚舍利塔中。</p><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衡山所在的衡阳市南岳衡山旅游区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城是上山途中一个新造的人文景点。能够满足不少信众的好奇心和虔诚心理。但主要就是商业化操作。</p> <p class="ql-block">仰望照片左侧的最高处就是祝融峰圣帝殿。</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南天门广场。从山下到此地距离大约15公里。而从这里开始攀爬到祝融峰,还有将近五华里路程。</p> <p class="ql-block">上封寺广场前的巨大隐壁,这里雕琢着9组而非9条栩栩如生的大龙,与上封寺对应成趣。</p> <p class="ql-block">上封寺外观。</p> <p class="ql-block">衡山是由沧海变为高山的,衡山的古地形与整个湖南省的地形发育是分不开的。从志留纪、奥陶纪起一直到侏罗纪末,湖南的东部为古华夏大陆,西部和北部为古江南大陆,中部和南部为一大海湾。海水为喜马拉雅山大内斜经广西侵入湖南,最北可达长沙。湾内的海水,时进时退,时深时浅,衡山正处于海水进退的大道上。</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海拔1300米的南岳最高峰——祝融峰。</p> <p class="ql-block">侏罗纪以后,湖南的海湾随着整个亚洲大陆的掀起而成为陆地,迄今没再受海侵。在衡山从海成陆的过程中,其地形发展过程也很复杂。寒武纪以前,衡山的地形情况,因为没有地层记录,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在地质时期的寒武纪以前,这里原是一个指状海湾。寒武纪时,黄汲清先生认为是“寒武纪海”的一部分,当然不是陆地,更不像现在。志留、奥陶纪时仍旧是海。海水从西南侵入,经衡阳、衡山、湘潭一直到长沙。那时衡山是海底的一部分。海中沉积岩有紫色页岩及砾状石英岩。现代衡山的构成,一部分也借助于这些岩石。到了志留纪之末,湖南受到喀里多民安地壳运动的影响,志留纪海露出水面,接受侵蚀。中泥盆纪初期,衡山及湖南部分地面已被侵蚀为平缓的低地。寒武纪以后,交替出现过海退和海侵,中生代三迭纪末期;湖南地区地壳普遍上升,同时发生褶皱,形成衡山皱形,到了老第三纪末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衡山再次抬升,形成了今日的断块山地。</p><p class="ql-block">中泥盆纪时,海水又从喜马拉雅山而侵,海面很广,衡山又沉入海底,沉积岩石以砂岩和页岩为主。现在衡山东北部还保存有这类岩石,成了海拔300—400米的丘陵。到下石炭纪时,海水从西南部猛烈侵入但较浅,也沉积了一些砂岩和页岩。当时地有升降,时而出露海面,长着森林,成为现在的侧水煤系,衡山附近尚有保留。</p><p class="ql-block">石炭纪末二迭纪初,海水加深,衡山位于深海之边缘。当时沉积的岩石衡山附近尚存,但区域内没有发现。二迭纪中期以后,湖南发生地壳运动——即东湖运动,使二迭纪海成陆,衡山露出地面,接受侵蚀。因为衡山当时处在深海之边缘,石灰岩沉积不大,容易消灭。</p><p class="ql-block">继中二迭纪侵蚀作用以后,湘资二水流域又变成浅海,衡山常被海水淹没。其后地面缓缓上升,造成广大滨海平原,衡山成为一部分。平原上普遍长着森林,为现在的计岭煤系,在衡山附近也有发现。这个平原也常被海水淹没。三迭纪末,湖南发生造山运动—良口运动,三迭海又成陆,而接受较大侵蚀。</p><p class="ql-block">侏罗纪是湖南翻天复地的一纪。衡山地盘随着整个亚洲地面掀起(燕山运动第一幕),以后不再受到海水的侵蚀,是一个基本的转变。湖南整个地势也由前期的东北高于西南,变为西南高于东北,而且发生造山运动,造成了很多高山和盆地。不过那时的衡山还是盆地,内外都有森林,近而成为现在的石门石煤系。</p><p class="ql-block">白垩纪末,造山运动复起(第二幕),衡山花岗岩在这个时期侵入。而今衡山以这一部分为主体,现裸露面积较广,北到三座桥、南到乌石铺、西到国清神王山、东延至茶陵边境,面积约15000平方千米。这块侵入体,使白垩纪以前的地层大受捣乱,地面隆起,成为育隆山地。这就是衡山的前身,那时横跨湘江两岸(湘江那时还不存在),面积广、山势伟雄。高山经不起长期侵蚀,从白垩纪末到第三纪初,已被侵蚀为准平原,并且地盘稍稍下降,成为一个大内陆湖。第三纪初期的红色岩系便沉积在这湖泊里。初期的衡山从此不见,但并没有消灭。到第三纪末由喜马拉雅山运动引起衡阳运动时花岗岩发生断层隆起。从樟木市经过南岳市到福田铺之间的冲断层,大约此时发生无疑。</p><p class="ql-block">第四纪以来,衡山山体仍在不断上升,使其山势更加雄伟。衡山花岗岩体在亚热带气候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厚层花岗岩红色风化壳。</p> <p class="ql-block">南岳上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已建成40余年,素有“三湘第一塔”之称,该塔塔尖海拔1353.72米,比祝融峰高出53米。承担中央、省、市17套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任务和向长沙、衡阳、株洲、湘潭、郴州、邵阳、永州七个方向传输数字微波信号的任务,有效覆盖半径100公里,有效覆盖人口近3000万。</p><p class="ql-block">南岳一塔擎天, 升华地域新标。</p><p class="ql-block">历时21个月建造,这座新塔终于拔地而起,矗立于南岳衡山之巅。铁塔采用八边形设计,塔身嵌入圆形球体,意为“玲珑宝塔”,完美融入到南岳的自然景观中。夜幕降临,铁塔灯光璀璨,格外夺目,已然成为南岳景区的一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上下南岳主峰的道路很是陡峭弯曲,但30华里的路程也只能乘坐这样的小交通。全额票价是40元,65岁以上老人折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