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3月22日 ,我又来到鹅湖山下,行走在桐木江畔,看清清江水缓缓流去,呼吸着清新的含着春花味的早晨空气,再次品读状元坊上的楹联:“岁自更新春不老,花多增艳水长流。”在大义桥边保留的一段明古城墙边的步道上漫步,品读城墙壁上新增添的八个大字:铅山故治天下永平。这座古老的县城,如今成了一个古镇。五十年前,我在古镇西门居住过三年,那时从未想过在这里有如此多的秘密或故事,更没有想到与状元坊有关的北宋状元刘辉的读书岩“状元峰”就在身边。直到后来读到广信府志,铅山县志……才有了一系列的写作活动。</b></p><p class="ql-block"><b> 一个月前,偶然翻看两年前在桐木江边步道行走拍摄的照片,突然发见一张特别的图片:“水北下社。”拍摄时间是2023年5月28日,仅此一张,没有内容,因为那时我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没有进入社内。但对联是保持完好的:“敬天敬地敬鬼神,保人保物保平安。”细细看来,一旁还有一座烧纸钱的焚烧炉,这是社庙无疑。我的眼前闪过了一幅幅画图,那是古人有关社日节的活动。灵感的火花在心里闪过,于是,就有了今天早晨说走就走的乘车——从上饶市到永平——一个小时的车程。</b></p><p class="ql-block"><b> 因为,今天是农历二月廿三戊辰日,是社日节。</b></p> <p class="ql-block"><b>对联:敬天敬地敬鬼神,保人保物保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说起社日节,人们自然会想起小学课本里唐代王驾的《社日》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b></p><p class="ql-block"><b> 王驾是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昭宗大顺元年(890 年)考中进士,授校书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社日》大概是诗人曾经过鹅湖地区,看到过当地春社活动的欢乐场面。前面两句,点明当地的五谷丰登畜禽兴旺,是百姓生活的安逸基础,因而对土地神的敬重而衍生出的感恩祭祀活动。最后的点睛之笔,一个“归”字,暗示了村人之前有“聚”在一起欢庆,竞酒热烈,直至社散,夕阳西下,树影拉长,人们喝得醉醺醺,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这首诗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以含蓄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社日节的隆重场面的赞美之情。</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 注,广信府志载:社日诗作者是张演,有关诗的作者有好几位,这里采用了语文教材里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古老的大义桥和美丽桐木江</b></p> <p class="ql-block"><b> 按图索骥,过了大义古桥,很快就发现了桐木江畔的“水北下社”,手机地图显示是北门村地段。走近前去,第一感觉是门联残破,但门口地面有香火留下末端是新鲜的,还有鞭炮,花炮的碎片残迹:这表明近期有过祭祀。于是,我寻步走上台阶。走进了社庙。</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社庙,进入眼帘的居中位的是土地公土地婆,虽然是瓷雕,比我曾经见过的形象要小。</b></p><p class="ql-block"><b> 右边墙上上联:社司清吉百姓乐;</b></p><p class="ql-block"><b> 左边写有下联:神佑平安万民欢。</b></p><p class="ql-block"><b> 内容和平仄对仗,倒也对得工整。</b></p><p class="ql-block"><b> 中间主位:土地公是掌善元帅,黄衣白发乾坤老;土地婆是罚恶将军,儿齿童颜天地春。</b></p><p class="ql-block"><b> 一旁还有两块神位牌的说明。右边竖写道:白发知公老,本境土地神位,黄金赐福人;左边则是:殿小神道大,本境三圣神位,壇低显应高。</b></p><p class="ql-block"><b> 醒目的一张大红纸上面写道:春社助缘名单如下。大约有七八十人,可能是整个村里的人家捐助,从捐助金额不等来看,系自愿性质,多少随意。落款时间是2025年农历二月十四日(公历是3月13日)。这是发生在九天前的事,它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春社祭祀是每年都有的惯例。</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顺便提及,我曾经在鲁镇的土谷祠里见过的土地公婆,模样是最端庄的了。</b></p><p class="ql-block"><b> 绍兴鲁镇土谷祠中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两尊坐像,神态慈祥亲切,也令人肃然起敬。你看那横幅:泽被众庶。还有楹联:有缘来此物我相忘,无情去那殊途同归。读来耐人寻味。</b></p><p class="ql-block"><b> 当然,江浙两地的表达词风不同,一为通俗,一为典雅。都是向土地神表示祈愿,表达感恩,可说是殊途同归。</b></p> <p class="ql-block"><b> `走出社庙,看见一条小巷,巷左有一戶人家,门外一畦畦菜地绿意盎然,料理得井井有序。往小院内张望,一棵大树生机盎然,人家白墙上横幅是:五福临门。一副对联写得好:富贵安康黄金满地;吉祥如意紫气东来。 对联张贴有度,左右安放得当。院内一对白发翁媪。见我张望小院,笑意吟吟,我向他们询问今年春社事。翁媪二人很热情地打开铁栅栏,引座端茶。言谈很准确地说起是农历二月十四的日子。问及具体活动,说起当日村人在社庙外轮番进入社庙焚香祭拜,祈福蛇年好收成。仅此而巳。又补充说,社庙对联残破是前几天风雨连绵所致。</b></p><p class="ql-block"><b> 我心中的合村欢庆社日场面聚餐于祠堂,“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景没有发生,不觉微微有些怅然,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b></p> <p class="ql-block"><b> 社日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十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大约在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简言之,就是向土地神祝贺生日和表达感恩之情。活动形式必然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此外还有挂社坟、吃社饭、饮酒等。在浙江农村,还在社戏台唱戏,热闹非常。鲁迅笔下的《社戏》,就是这一习俗给予孩子们的快乐以及成人后的深刻认识与思考。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土地神、五谷神的敬仰,它扎根于五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和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b></p><p class="ql-block"><b> 的确,社日的历史渊源绵长。据了解,社日节起源于夏、商、周三代,初兴于秦汉。先秦时期,社日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祭祀土地神是社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汉代以后形成固定的社祭日,称为社日。曹魏时期,社日祭祀承袭汉代传统,没有新变的成分。到了晋代,社日祭祀变化较大。唐宋时期,社日达到全盛状态,是乡村的集体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参与。元明时期,社日在整个节日文化体系中乃至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仅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保留。</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状态,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敬重与神化衍生出具体的祭祀活动,社日这一民俗在古代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祭祀活动含有春祈秋报之意。</b></p><p class="ql-block"><b> 社日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传递价值观的平台,为民众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b></p> <p class="ql-block"><b> 千百年来,王驾的《社日》诗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欣赏,其中对社日热闹的侧面描写,吊足了人们的味口,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曾经在鹅湖山下的桐木江畔生活过多年,但却不曾目睹社日的具体情景,也就无法描绘出社日的具体情状。</b></p><p class="ql-block"><b> 半个月前,我先到鹅湖镇(原名江村)走了一遭,问询了当地的村民,得知现在的社日,更多的是农民个体到社庙焚香祭祀,以祈愿为主;而群体的祈祷或祭祀场面已不再见到,至于一众歌舞竞技更是难得一见。</b></p><p class="ql-block"><b> 同样,一周前,我到广丰区青桥村博山外堡社庙,大门紧锁,更是无法入内。后来,在路上遇到一个初三的女学生,了解社日节的活动,只知道是立春时有过到社庙祭拜。又在庙外的一处农家自留地里,见一位七十二岁的老农正在给菜地浇水,谈起社庙事,也只是说农家个体自发到社庙焚香祭拜土地公土地婆。</b></p><p class="ql-block"><b> 那么,古代的社日节,会有哪些具体的活动呢?我在宋代江西诗人杨万里的《观社》诗里,读到了社日节的宏大的叙事,可以从中揣摩社日节中的场景。杨万里的诗歌有脍炙人口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名句。他的《观社》也能令人脑补古代欢庆春社节的欢乐场面。</b></p><p class="ql-block"><b>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b></p><p class="ql-block"><b>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b></p><p class="ql-block"><b> 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b></p><p class="ql-block"><b>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饷癫。</b></p><p class="ql-block"><b> 看哪,社日清晨,诗人引领人们来到那个庄重的社庙,焚香的烟雾缭绕,在常言“懵里懵懂,清明下种”的春耕前,农民们虔诚地拜祭土地神,那种场面热闹值得局外的你观看,民以食为天,农民们祭祀的目的就是祈求土地神赐福丰收,得以迎接新的一年。</b></p><p class="ql-block"><b> 祭祀完毕,安静的氛围忽然被打破,神灵啊,请来看看人们的欢乐吧,箫鼓突如其来,孩童们兴奋地奔跑,那些可爱的孩童,天真烂漫,竞相奔走,把快乐和惊喜传遍整个村落。于是,更多的精彩画面出现了,更多有趣的细节引你参与其中。</b></p><p class="ql-block"><b> 一支表演的队伍在村子里出现了,或戴着老虎面具,或顶着豹头模具,不时大幅度地左摇右摆,跳跃着,舞蹈着,有时会向追逐的孩童猛一回顾,引得一班孩童尖声喊叫,那种情景多么让人快乐和欢喜!你可以听唱那纯粹的乡村野歌俚曲,也可以见识市井里才有的舞蹈。</b></p><p class="ql-block"><b> 这种释放人之天性的狂欢,那些生活在皇城的王侯将相,见识过吗?这种对神灵的膜拜而产生的最原始的快乐,乡人近似癫狂的欢庆,是多么质朴与虔诚,那些地位尊贵的人能体验得到吗?</b></p> <p class="ql-block">上:广丰区博山外堡村社</p><p class="ql-block">下:广丰区廿八都梧村社</p> <p class="ql-block"><b> 社日节的设置是富有深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春社日,通常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庆祝。根据推算,2025年立春日期为农历正月初六,那么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戊辰)是农历二月廿二,是公历3月22日。即在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后。</b></p><p class="ql-block"><b> 在江南农村,人们也已经开始筹划春耕,翻耕土地,施肥,打好基础,选好谷种,期望有一个好收成。从远古至今的对土地神的膜拜,根深蒂固的观念,用各种形式祈愿,让人们行动起来,人勤地不懒,相互影响,相互带动,日久天长,形成传统。</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农民是懂得感恩的,春种秋收,又在五谷丰登之前,大张旗鼓地欢庆秋社,感恩土地神,感恩谷神。</b></p><p class="ql-block"><b> 鲁迅先生的散文《社戏》,记叙童年时的故事,社戏留给先生深刻的印象,它也是成年后的鲁迅洞察人生的一扇窗口。</b></p> <p class="ql-block"><b>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里,提到的“土谷祠”其实也是社庙。在中国古代,社庙是祭祀社神(土地神)和稷神(五谷神)的场所,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村民聚会、议事的场所。“土谷祠”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既是未庄的宗教场所,也是阿Q的栖身之所。土谷祠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阿Q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精神状态的反映。</b></p><p class="ql-block"><b> 因此,我们也应该让孩子们了解社日节,他们的确在这方面感知肤浅。上文提及在上饶广丰区博山外堡社庙,路遇初中学生,询问她社日节的含义,除了得知是“拜菩萨”,可见一斑。</b></p><p class="ql-block"><b> 中学的教材里,《社戏》这篇文章,依然在2025年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被收录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但如何去品读,依然有很多有待发掘的东西。是的,社戏或社日节里也有浓浓的乡愁。我们也应让城里的孩子了解社日节,品味土地与农耕,了解春种秋收的全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启示孩子,懂得世事,懂得感恩。同时也扩展眼界,热爱生活,理解生活的意义,丰富人生的阅历。</b></p> <p class="ql-block"><b> 王驾的诗“鹅湖山下稻粱肥”一句,常让人疑似秋社。只是《春社》的标题令人勿庸置疑。而写过武林旧事的南宋周密的《社日即事》明明白白地写秋社。</b></p><p class="ql-block"><b> 社公雨过稻花香,过了中秋早晚凉。</b></p><p class="ql-block"><b> 正是故园新酒熟,橙脐微绿蟹脐黄。</b></p><p class="ql-block"><b> 你看,一句“社公雨过稻花香”,稻花飘香,丰收在望,描绘了社日时节,营造出一种宁静、丰收的田园氛围。“过了中秋早晚凉”则点明了时间,暗示季节更替,早晚凉意,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清爽。“正是故园新酒熟,橙脐微绿蟹脐黄”描绘了故乡丰收的景象。新酒成熟,橙子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秋天的丰收,也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社日即事》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和丰收喜悦的诗作,那种对土地的感恩,对自然情景的由衷喜爱,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常常萦绕在读者的心头。</b></p><p class="ql-block"><b> 陆游的《社日》也是反映秋社:“百谷登场酒满卮,神林箫鼓晚清悲。蝉依疏柳长言处,燕委空巢大去时。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伤心故里鸡豚集,父老逢迎正见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丰收景象与祭祀氛围,谷物成熟和人们用美酒祭祀。而神社丛林中箫鼓声声,燕子离开空巢却营造出一种略带悲凉的氛围。诗人的内心却产生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实际上在一众的诗人笔下,社日节都表达了浓浓的乡愁。</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唐诗里有不少写秋社的欢庆,这大概是因为秋天的丰收景象,更容易让朴实的农民感恩土地的慷慨的馈赠。</b></p><p class="ql-block"><b> 中唐的殷尧藩写的</b><b style="font-size:18px;">《郊行逢社日》:</b><b>酒熟送迎便,村村庆有年。妻孥亲稼穑,老稚效渔畋。红树青林外,黄芦白鸟边。稔看风景美,宁不羡归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你看那秋社日是多么的热闹啊,人们庆贺丰年,送酒迎客聚会,妻子儿女一齐忙着收获庄稼,老人孩子田园打渔狩猎;青山绿水红叶黄花。飞鸟翱翔,人与自然。一片和谐,不由令诗人生出归隐之想。</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北门村,近三个小时的行走,不由想起品尝铅山的美食。步入镇中,美食街各色小吃店,映入眼帘。</b></p> <p class="ql-block"><b> 铅山米粉以其细嫩韧性让人经常提及,烫粉的鲜美在汤里,还有灰蒸糕,灯盏粿,油条包麻子粿,都是外来食客品尝后难以忘怀的。值得称道的以上美食历史久远,且物美价廉,在市区来一盘灯盏粿,这里可以买到两份。</b></p><p class="ql-block"><b> 尤其是以上美食,可以看到店老板娘现场制作,蒸锅里的香味扎鼻,激发味蕾,勾起了食欲,当即点了20只灯盏粿,香味辣味色诱,一气吃了16只。</b></p><p class="ql-block"><b> 忽然想到,如果一年两次的春社和秋社,形成规模,固定时日,一方面搭台唱戏,调来文艺演出队,吸引四方游客,吃着糕粿名点,观看鹅湖社戏。另一方面如山东淄博的烧烤阵容那样,构建小吃街,安排长桌宴,让游客参与其中,真个是:鹅湖山下香味飞,游人席上举酒杯。桑柘影斜社日散,家家旅店醉人归。</b></p> <p class="ql-block"><b> 古代的人们,在欢庆春社和秋社时,有着丰富多彩的方式,以表达对土地神的敬重。今天的人们,可以赋予社日节全新的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根基。我们应该发掘社日节的内涵,其实也是对土地的热爱,对土地的敬重。此外,我们还可以赋予这种庆祝全新的内容,倘若在永平古镇和鹅湖镇两地定期举办春社和秋社,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铅山的细米粉,灯盏粿,夹子粿,圆圆粿,灰蒸糕…还有鹅肉宴等等。同时,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搭台唱戏,宣传新的农耕方式:人工智能,数字播报,智能育秧,机器插秧;无人机巧施肥料、喷洒农药、清除杂草……让外来的游客能够在欣赏鹅湖美景的同时,了解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用新的生产理念丰衣足食,并以此感恩土地的……</b></p><p class="ql-block"><b> 这样的社日,于是就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总之,这样的社日节:让更多的游客,积极参予,煮茶品茗、分享芹羹,流连忘返……</b></p><p class="ql-block"><b> 写点感想:</b></p><p class="ql-block"><b> 古城墙下摆长席,桐木江畔听戏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长巷洋溢美食香,游子对坐聊乡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鹅湖山下稻梁肥,一曲社日最佳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更喜纷纷外来客,状元坊边摄笑影。</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图片除Al制作,其余为笔者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