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奋进的黄龙村

福全

<p class="ql-block">乡土散文:奋进的黄龙村</p><p class="ql-block">三月的黄龙村,草长莺飞,春光似海。一场春雨过后,连绵的群山泛出新绿,不仅养眼,而且撩动人心,让人无限遐思。</p><p class="ql-block">黄龙村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最南端,解放前这里交通不便,行人来往仅靠一条逶迤小道。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黄龙人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大团结、大协作”的精神,战天斗地,靠自己肩挑手运,先后建起了16座水库,修建了4条公路,使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特殊的地质地貌给这里造就了山水相映、瑰丽多姿、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村庄周围青山苍翠,树木葱郁,秀水盈波,草木飘香,是天然的生态氧吧。</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二级巡视员司胜平,到黄龙村任市委驻乡村振兴指导员。经过调研,他发现黄龙村不仅生态优美,而且人文厚重,决心借乡村振兴之力将黄龙村打造为合肥市最南端的美丽乡村。</p><p class="ql-block">黄龙村地处边远,手机信号弱,居民们拨打电话很不方便。不仅如此,用电还常常出现“跳闸”,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司胜平的协调下,市、县通讯部门在村内架设增强信号塔基站2座,国网供电部门也投资400多万元改造了电网。现在村里信号畅通,用电有了保障,群众的获得感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和小康社会建设,司胜平争取上级资金6400万元,提升改造了村级公路,圆了村民“要想富,先修路”的梦想。整洁宽畅的柏油公路,宛如一条巨龙,穿越在黄龙村的田野、山水之间。与此同时,他们还搞起了亮化工程,每到夜晚,一杆杆高大的环保路灯发出温暖的光泽,远远望去就像数条飞舞的银龙,照亮了山乡。人们高兴地说:“真是日有‘黄龙’,夜有‘银龙’啊!”</p><p class="ql-block">清晨,黄龙村在晨曦中苏醒过来,薄薄的轻雾沐浴着山野。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万丈。青山,牛群,炊烟,村落等,一幅美丽的山乡晨景,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午,阳光愈加灿烂,风儿愈加温暖,天空澄澈得如一汪清水,潺潺的溪流静静地流淌。悠悠白云,穿梭着万里晴空,令人流连忘返。岸边山水相依,小鸟在这里欢唱,鱼儿在这里漫游。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地环绕在村旁,蓝天白云下展示的一幅美丽山水画,让人惊艳。</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美丽的村庄披霞着锦,展现出一幅壮丽图景,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夜晚,天空蓝得像一块巨大的幕布,月光透过梢头,留下斑驳的影子,像一幅幅静谧的水墨画,淹没了大地的浮躁与喧嚣,人们在唯美的气息中静静进入梦乡。黄龙之夜,更显得安静、恬淡。</p><p class="ql-block">黄龙村不仅美景众多,而且文脉绵长,人文荟萃。境内有龙王山、龙形地、黄龙洞、黄龙庵、杨家楼等名胜古迹。还流传着审桥、曾家洼、伍家塥、墙壑老井、蔡家行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尤其位于合肥市和铜陵市“分水岭”处的古界碑,距今已近400年,经考究界碑的位置是根据当年冬至那天子午线投射到地面确定,近百里疆界唯此一块,极具史料、观赏和考古价值。为保护文物,司胜平动员社会团体募捐,在此建界碑亭,并用钢化玻璃将其罩盖。合肥市楹联协会会长为“界碑亭”创作楹联一副,上联:“山青水绿春无界”,下联:“民朴风淳德有邻”,并由老书法家书就。熠熠生辉的“界碑亭”沉淀着历史文化,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来此观赏的人络绎不绝。现在的黄龙村正在谋划文旅发展,开始保存和恢复九龙厅、伍家塥、报德庵、杨家楼等古迹,筹建“乡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完成华丽转身后的黄龙村,而今山青、水绿、灯亮、路畅,农家院落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颜值不断“刷新”,到处给人一种生态之美,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诗和远方”,名声远扬。在完成“三化两改”后的项园村民组,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二〇二二年,乡村振兴到项园。家家通了水泥路,户户生活比蜜甜”。与其说这是一首打油诗,倒不如说这是发自项园人内心深处的声音!</p><p class="ql-block">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日益推进,如今的黄龙人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现在,黄龙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黄龙人的笑脸总是那么灿烂。</p><p class="ql-block">审阅:裴群枝</p><p class="ql-block">简评:黄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脱颖而出。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让“山青、水绿、灯亮、路畅”,使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文章朴实无华,图文并茂,突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p><p class="ql-block">终审:严景新</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曾福来,安徽省庐江县卫健委机关干部,中国作家网会员,2002年开始从事创作,先后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多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