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借 火

二马在途

<p class="ql-block"><b>火,在人类的生活中极其重要,从远古茹毛饮血,到燧人钻木取火直到刀耕火种,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火。点火,生火,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农村还有借火的民俗,你可能不知道借火是什么?这是我在儿时经常要去做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儿时的家乡四合院,住着十余户人家,每天需要生火做饭,有的三代同食一锅饭,有刚成家的小家独立生火煮饭。无庸置疑,做饭就要生火,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但那个时代没有打火机,没有电子点火器,没有煤气,也无煤炭,只有柴草薪火铁锅土灶头,火柴也不是每家每户每时都能用得上的,借火生火煮饭,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b></p> <p class="ql-block"><b>“借”,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十根火柴,必须还十根火柴,借火则不用还。你家生火做饭,可以去向他家借火,只要他家生火做饭在前,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去他家借火,他家还会热情地帮助你。如果你家生火做饭在他家前,他家也会过来向你借火。借火时,一句张大娘或王大妈的热情喊叫,随口说一声:“劳慰</b><b style="font-size:15px;">(方言,谢谢的意思)</b><b>大娘,妈妈叫我来向你借个火做饭。”大娘会热情地说:“不劳慰,不劳慰,点吧,快来点吧!”“点”即为借,用一根纸捻在炉灶里对着火一点,就把火借回家了。</b></p><p class="ql-block"><b>川渝人说话容易把声调弄混,把捻说成yan,后缀加个子就成捻子。纸捻在农村又叫纸捻子或纸媒子,纸捻子不仅是用来借火的工具,也是农村人劳动间隙,憩息吸烟的点烟用具。吸烟也是相互借火,有句顺口溜:家乡农民爱抽烟,抽烟又怕花钱买,自种烟叶换烟丝,纸捻借火不花钱。抽烟也需要借火来解决,借火在家乡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遍现象。</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农村还没有人抽纸烟,现在叫香烟。在农民眼中,抽纸烟是一种奢侈浪费的作派,没有人舍得花钱买香烟,农民都抽水烟。烟叶是农民自己地里种的,用烟叶换烟丝。吸烟工具有两种,一种是铜制烟具,一种是简易的烟杆。铜制烟具,价格比较贵,不便随身携带,只适合在家使用或招待客人,称为水烟袋。</b></p><p class="ql-block"><b>简易烟杆,由专业的工匠制作,在市场上买卖,多数为吸烟人自己用木杆或竹杆来制作,他们很形象地说:烟杆自家竹杆造,火鎌打火燃纸梢,婆娘绣个烟荷包,烟杆在手情意长。农村普遍把妻子称为婆娘,“娘”字发音轻一点,很亲切,加上那个烟荷包,是不是情深意长啊!</b></p><p class="ql-block"><b>铜烟袋分烟嘴、烟锅、烟丝盒、水筒及附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以青铜或黄铜制作。上部分是烟嘴和烟锅构成,下部分由烟丝盒和水筒形成水烟袋基座。水筒上连接一根长而细的铜管称烟嘴,一根短而粗的铜管称烟锅头。这个烟锅头分为上下两节,下节与水筒焊接在一起,为烟锅座,上节为烟锅头,一端插入烟锅座,一端用来装填烟丝。两个小附件,一个是通针,用来戳通烟锅防阻塞,一个小铜管,用来熄灭纸捻,吸烟后把纸捻子插入小铜管自行熄灭,安装在烟丝盒和水筒左右两边的中间。精美的烟袋,还会镶上精美的花纹图案,非常漂亮。</b></p><p class="ql-block"><b>吸烟时,水筒里装水,烟锅里捏上一小坨烟丝,拿出火鎌,把纸捻子贴在火鎌上,用一块燧石</b><b style="font-size:15px;">(火石)</b><b>在火鎌上重重敲击,闪出火星把纸捻子引燃,觜对着纸捻子一吹,纸捻就着火了。吹燃纸捻对着烟锅里的烟丝,嘴轻轻一吸烟嘴,一股浓烟就吸入嘴里。含着弯弯的小铜管吞云吐雾,烟雾从烟锅到水筒里转上一圈,水筒发出咕噜咕噜响,吸烟人闲情悠然。吸烟有害健康,这种水烟袋早也退出生活舞台了。</b></p> <p class="ql-block"><b>纸捻子,在农村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点火用品。捻纸是农村小作坊制作的土草纸,竹子是制作草纸的原材料。山里砍来竹子,处理成做纸的坯料,加入石灰进行浸泡酥软,用石槽碾子反复碾成汁液绒浆,再按造纸的程序漂洗做成草纸。家人买回草纸,裁成做纸捻子的宽度和长度,用一根筷子裹上一张草纸,捻卷成一根粗细恰当、松紧适度的小纸卷,纸捻子就做成了。</b></p><p class="ql-block"><b>捻一次,一般总要捻上十多根纸捻子,我家没人吸烟,主要是用来借火,一根纸捻子可以用上好多次。除了借火,家中还会自己储火,冬天的烘笼里,把柴炭埋在烘笼,用来烤火,同时储火种。夏天的灶堂里,饭烧好后,就把火灰压紧保持温度,也是储火种的好方法。用火时,把纸捻子插入热灰里,慢慢就可以引燃纸捻子得到火种了。</b></p><p class="ql-block"><b>家乡虽然贫穷,人们却非常友爱。四合院住着十余户人家,院子里有石磨、对窝</b><b style="font-size:15px;">(石臼)</b><b>,大磨盘、大碾子,这些都是大家共同使用,共同维修。每逢过年,大石碾子、大石磨子不停地运转,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除了春节不借火,平时家家户户相互借火是常事,有火鎌的人家还会提前先烧火,让其它人家好去借火。这种约定成俗的借火现象,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也见证了家乡人们的纯朴与善良。这份美好,值得珍视与传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相册</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5日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