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出塞》:王昌龄</p><p class="ql-block">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 class="ql-block">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空中,王昌龄的《出塞》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悲壮的情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美景色,更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深沉感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出塞》创作于唐代,诗人王昌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诗中的凉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是古代军事重镇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这里,王昌龄以其豪放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边塞风光的画卷,同时也表达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两句诗,以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为意象,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荒凉。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边关,而征人却未归,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这里的“万里长征”形容征途遥远,征人未还,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戍边将士的艰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以龙城飞将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将领的期盼和对和平的渴望。只要像李广这样的飞将军健在,就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他的勇猛和智谋使得匈奴闻风丧胆,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和对英勇将领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出塞》以其悲壮苍凉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诗中的每一联都充满了悲壮和苍凉,从秦汉时期的明月到万里长征的征人,从对英勇将领的期盼到对和平的渴望,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出塞》不仅是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更是对戍边将士生活的深刻反映。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悲壮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在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不仅能感受到王昌龄对边塞风光的赞美,更能体会到他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p> <p class="ql-block">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p><p class="ql-block">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p><p class="ql-block">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p><p class="ql-block">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p><p class="ql-block">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p><p class="ql-block">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p><p class="ql-block">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p><p class="ql-block">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p><p class="ql-block">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p><p class="ql-block">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p><p class="ql-block">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p><p class="ql-block">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p><p class="ql-block">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p><p class="ql-block">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p><p class="ql-block">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p><p class="ql-block">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p><p class="ql-block">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p><p class="ql-block">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p><p class="ql-block">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p> <p class="ql-block"> 张若虚(约660年—约720年),生年不详,初唐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记载较少,但他在唐朝中宗神龙年间(705-707)与贺知章、万齐融、邢巨、包融等诗人以“文词俊秀”而显名于京都。张若虚的诗歌作品大多散佚,现存于《全唐诗》中的仅有《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两首诗。</p><p class="ql-block">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以“月升”到“月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8句)月下之景:月色无垠、月色纯净;第二部分(9-16句)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第三部分(17-36句)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全诗通过“月升”到“月落”的过程,描绘了春江月夜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四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这四幅图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画面清幽淡墨,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的诗歌风格,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虽然受六朝柔靡诗风的影响,但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的作品在唐代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明代才被重新发现并广为流传。张若虚将《春江花月夜》创作成了一首七言歌行,这首诗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诗中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突破了梁陈宫体诗的狭小天地,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崔颢</p><p class="ql-block">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p><p class="ql-block">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p><p class="ql-block">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写黄鹤楼的绝唱,即为历来推崇,严羽且称为唐人律诗第一。它以写景如画、形象鲜明、气象高昂、不同凡响而使崔颢名闻天下。传说大诗人李白游黄鹤楼观风景时,本已诗兴大发,可看到崔颢题在墙上的这首诗时顿时才思枯竭,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诗的前半部由古代传说入手写到眼前的实景,写诗人身在黄鹤楼上仰观寥廓天宇时的所见所感。“黄鹤不复返”和“白云空悠悠”既写出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又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孤寂、失落和惆怅。诗的后半部转换了角度,写诗人登上黄鹤楼俯视长江的所见所感,从眼前的实景而写出超然物外的感慨,抒发因天色将暮、江上烟波渺茫而引起的浓浓乡愁。全诗气魄雄浑、视野开阔、怀古伤今、感慨深切。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历史传说的远古,又和诗人一同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p> <p class="ql-block"> 《登高》:杜甫</p><p class="ql-block">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p><p class="ql-block">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p><p class="ql-block">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p><p class="ql-block">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他漂泊在夔州,生活困顿,疾病缠身。在767年重阳节那天,诗人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临江远眺,萧瑟的秋景,让他触目伤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景象。诗人站在凛冽的秋风中,听到猿猴啼叫,感觉格外悲凉。他看到江心露出的白色沙洲上冷冷清清的,鸟儿正在还巢。这一联不仅上下句对仗工整,甚至句中也有对仗,“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使得全联富有节奏感,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接着是一组著名的对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的视线随着沙洲上的飞鸟忽然腾空而上,“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将我们拉入无尽的时空之中。这无尽的空间中,纷纷而下的落叶充满其中,只让人感到无比的萧瑟。而无尽的时间则如排空巨浪般滚滚而来,令人感到无处可逃的恐惧和悲哀。</p><p class="ql-block">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开始抒情,视角从宏观转向个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感慨自己一生漂泊,远离故乡,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高,看到如此秋景,无限悲凉。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间流逝、壮志难酬,国难家愁,一生的艰辛染白了鬓发,现在疾病缠身,连浇愁的酒也喝不得了。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全诗句句对仗,甚至句中词语和意象也形成对仗,可谓字字精当,极尽古汉语的形式之美。</p> <p class="ql-block"> 《将进酒》:李白</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p><p class="ql-block">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且须沽酒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p> <p class="ql-block"> 李白的《将进酒》是在他被流放期间和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期间创作的。当时他备受困顿,处境艰难,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某日,李白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一起畅饮,意气风发,一时豪迈。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这首诗从开头豪迈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后来“便欲轻骑逐残寇,何似在人间”的自由不羁,充满了李白的狂放和豁达,也深深地抓住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在压抑和危机之中,渴望自由和幸福的内心需求。</p><p class="ql-block"> 此后,《将进酒》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并对后来的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洋洒洒一首长篇大作,所有的情感在诗中尽情挥洒宣泄,浑然天成抑扬顿挫,整首诗读下来顿觉胸中豪情万丈,似乎身在在那云端之上把酒临风,笑看红尘。</p> <p class="ql-block">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p><p class="ql-block">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p><p class="ql-block">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 <p class="ql-block">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前两句描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烘托出清新舒朗的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意。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别情,诗文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唐朝的诗人到处做官,到处旅行,送别诗写得特别多,也特别好。像我们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非常有名。但是,在所有的送别诗中,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流传最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