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署门前听雨楼

长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县署门前听雨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张万明</span></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正月二十四日,平遥古城还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之中,家家户户门前都还悬挂着大红灯笼,大街小巷宛如一条条蠕动的红色长龙。是日,虽艳阳高照,但寒气袭人,游人甚少。我们跟着导游的脚步,登城墙,看城楼;游文庙,看城隍;逛镖局,看票号,又大步流星地走在看古县衙的路上,大有“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快感。既欣赏了古建筑的工艺之美,也感受了独特的晋商文化,更领略了古城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当走到衙门街时,一座骑街而建的高耸小楼映入眼帘。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横跨衙门街的过街楼,上下两层各5米有余,下层为砖砌方型高台,中间是供行人通行的砖拱门洞,上层是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高挑,脊头琉璃舐吻造型奇特,美观大气。在上层木楼的门楣上面悬挂着“听雨楼”的题匾,穿过门洞,再举目一看,楼西边也有一块题匾,却名为“观风楼”,一楼两匾,观风听雨,富有诗意。楼的西北侧便是平遥县署,从县署里面可以登上听雨楼,站在楼上不仅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逛游街边店铺互市贸易的热闹景象,还能俯瞰县衙景色和平遥古城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听雨楼始建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平遥古城的沧桑变迁,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地域文化。关于听雨楼的用途,有的说是用来观天象的:在农耕社会里,科技水平低,靠天吃饭,天气事关农业的收成,老百姓很关心。县令茶余饭后,常常带领同僚们登上此楼,观察天象,依据以往的经验,做出研判,随时对全县的农业生产进行指导,调整种植结构,确保有个好的收成。有的说是用来体察民情的:每逢庙会或重大节日,县令也会登上此楼,在老百姓不知不觉中,看看他们的精神面貌,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对时政有什么意见,听到的是真话,看到的是实情,并据此来不断地反思、改进工作。无论是观风听雨,还是倾听老百姓的声音,这座楼都承载着深深的为民情怀。</p><p class="ql-block"> 走过听雨楼,侧过身就看见了平遥县署大门,门两侧的一副长联特别醒目,上面写着:“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一边是对老百姓的劝导,一边是对县官们的要求。进入大门,便来到仪门前,门两侧也有一副对联:“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法”。一边是门外风景优美,一边是案内法度的严肃性,奉劝老百姓要遵纪守法,享受自由的风光。走到公堂门前,两侧的长联更是朴实无华,道出了官与民、官与地方密不可分的关系:“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再往前走,进入二堂,门两侧写着这样一副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走到每座殿堂前,都能看到一副副充满爱民为民情怀的楹联。我想,这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文化吧。由此,我又想起了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也不乏有一些情系百姓的好县吏,他们的这些做法,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今的县太爷们也不妨学习借鉴一下,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深入到民间“观风听雨”,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关注民生,多办实事,依法行政,公正清廉,做一个深受老百姓拥戴的好公仆。</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二月初二日于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