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阳春三月,随着气温升高旅游逐渐热起来 。我们踏着这波热浪,来到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官宅”的5A级景区,不仅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更是一座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它的规模比乔家大院还要大好几倍,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拍摄地。此次游览,不仅让我们对这座历史悠久的王府有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明清时期的文化氛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皇城相府地处山西晋城市阳城北留镇内 ,始建于明代,完工于清代,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它的整体布局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它由外城和内城两部分组成。外城也叫“中道庄”,意思是恪守儒家中庸之道,这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本人在官位显赫时所建。内城也叫“斗筑居”,意为用斗量的力量修筑城防,这是陈廷敬伯父陈昌言明朝崇祯年间为躲避战乱而建。由于康熙皇帝南巡时曾两次下榻于此,再加上陈廷敬又是宰相,因此被称为皇城相府。这座建筑群是陈廷敬为其母亲修建的,母亲年迈不便出远门,陈廷敬便在家乡建造了这座类似紫禁城的府第,以实现母亲愿望。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进入皇城相府景区,首先看到的就是高大的城墙和城门。每天上午9点,这里会举行“迎圣驾”表演,重现康熙当年驾临、陈廷敬接驾的场景:演员身着清代官服,仪仗队整齐列队,锣鼓声中皇帝缓缓步入,陈廷敬携家人恭迎。场面隆重而震撼,能感受到300多年前皇家的威严和礼仪。</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参观游览从外城开始。外城是陈廷敬故居,是陈廷敬及家人居住的地方,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包括书房、客厅、祠堂等,是清代时期官宅建筑风格,布局规整,装饰精美,体现了陈廷敬作为朝廷重臣的地位和荣耀。外城主要有御书楼、点瀚堂等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御书楼金碧辉煌。楼内悬挂着康熙皇帝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午亭是陈廷敬的号,所以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两侧的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也保存完好。这两处题字是康熙皇帝的封笔之作,康熙自此再未给人题过字。楼内还陈列了一些陈廷敬的书画作品和文献资料,展示了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点翰堂是陈廷敬的书房和会客场所,主要用于读书、著述、接待宾客和处理政务,现在是陈氏家族事迹展览中心。堂内陈设古朴典雅,装饰简洁大方,堂内悬挂的匾额和对联多为名家手笔,内容多与读书、修身和治国相关,体现了陈廷敬的学术追求和政治理想。堂内还陈列有陈廷敬的生平事迹、家族历史以及《康熙字典》的相关资料。通过展览,我们了解到,陈廷敬不仅是康熙皇帝的老师,还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对清代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穿过外城便进入内城部分。内城是陈廷敬祖居,建筑更加宏伟,功能也更加多样。内城建筑主要以防御功能为主,包括河山楼、藏兵洞等,展现了陈氏家族在战乱时期的自我保护能力。从内城建筑中可以看出,陈氏家族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到陈廷敬祖父那一代已经繁荣昌盛,富甲一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河山楼是整个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有30多米。因明朝末年河南陕西一带闹匪,陈氏家族为抵御匪寇建造了这座高达7层的防御性碉楼。楼内没有窗户,仅三层以上才有。楼内还设有藏兵洞、瞭望口、水井等设施, 储备有大量粮食,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据说李自成当年攻打五天五夜大败而归,展现了这座民间建筑的防御智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河山楼旁边是屯兵洞,这是陈氏家族为应对战乱而修建的地下防御工事。洞内空间宽敞,可容纳大量兵员和物质,设施齐全,能确保兵员长期驻守。屯兵洞与河山楼、城墙等地上防御设施相连,形成攻防一体的立体防御体系。在多次战乱中,屯兵洞保护了家族成员和附近村民的安全,是一处极具特色的防御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内城东南角上建有文昌阁。这座建筑具有独特文化韵味,旨在祈求家族子弟科举顺利,文运昌盛,体现了陈氏家族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陈家在明清两代共出过9个进士,6个翰林,19位举人,41个贡士,可谓一门九进士,三世六翰林,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家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内城的另一大看点是中华字典博物馆。这里收藏了中国历代各种形制的字典,展示了汉字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作为《康熙字典》总负责人,陈廷敬在《康熙字典》的编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组织学者团队进行编纂,还亲自参与审校和定稿工作,对汉字文化的贡献不言而喻。博物馆内的展品丰富多样,从甲骨文到现代字典,让我们对汉字历史了解更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皇城相府的其他建筑,如陈氏宗祠、树德居、世德居、麒麟院、容山公府、御史府等,也都风格各异,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精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皇城相府内还有两块大小不一的石牌坊,用来表彰陈氏家族在科举和官场上取得的成就。其中大牌坊上“冢宰总宪”四字,记录了陈廷敬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官职: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彰显了陈氏家族的显赫地位。牌坊下方还详细记载了陈廷敬兄弟、子侄的官职名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本位的推崇,是清代官宦文化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陈廷敬家族早年是做煤炭生意的,但仍意识到家风才是兴家之本,所以留下大量治家格言。如: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赃。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陈家足足繁荣了十四代。陈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先后有38人做官,遍布全国几十个省份,历时260多年,却无一人贪腐,成为清代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化巨族。康熙皇帝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宽大老成,几近完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在皇城相府匆匆一瞥,仿佛穿越时空,品读了一遍陈氏家族的辉煌历史。这座集官邸、民居、防御于一体的建筑群,不仅是明清官宅建筑的代表,更是陈氏家族智慧和精神的象征。从气势恢宏的楼堂亭阁,到设计精巧的防御工事,从典雅的书院,到庄重的祠堂,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家族对教育、功名和家风的重视与传承。它启示世人:家族的兴盛,不仅依赖功名利禄,更离不开文化的坚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知识的追求、责任的担当和家风的守护,始终是立身之本,兴家之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