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宇翔教育•刘昱祥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b><span style="font-size:22px;">,谚语。指比较两件有利的事情,选择利益大的;比较两件有害的事情,选择害处小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墨子·大取》中说的话。语本《墨子·大取》:“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指比较两件有利的事情,选择利益大的;比较两件有害的事情,选择害处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b>。如果说,对盗铃人而言,盗铃是他的目的所在,而勇气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困难,那么他对“掩耳”的选择,应该可以理解,甚至不失为一个智者。</p> <p class="ql-block"><b>  《墨子·大取》的原文如下‌:</b></p><p class="ql-block"> 天之爱人也,薄于圣人之爱人也;其利人也,厚于圣人之利人也。大人之爱小人也,薄于小人之爱大人也;其利小人也,厚于小人之利大人也。以臧为其亲也,而爱之,非爱其亲也;以臧为其亲也,而利之,非利其亲也。以乐为爱其子,而为其子欲之,爱其子也。以乐为利其子,而为其子求之,非利其子也。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断指与断腕,利于天下相若,无择也。死生利若,一无择也。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也。于事为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求。求为之,非也。害之中取小,求为义,非为义也。为暴人语天之为是也而性,为暴人歌天之为非也。诸陈执既有所为,而我为之陈执;执之所为,因吾所为也。若陈执未有所为,而我为之陈执,陈执因吾所为也。暴人为我为天之。以人非为是也而性不可正而正之。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义可厚,厚之;义可薄,薄之。谓伦列。德行、君上、老长、亲戚,此皆所厚也。为长厚,不为幼薄。亲厚,厚;亲薄,薄。亲至,薄不至。义厚亲,不称行而顾行。为天下厚禹,为禹也。为天下厚爱禹,乃为禹之爱人也。厚禹之加于天下,而厚禹不加于天下。若恶盗之为加于天下,而恶盗不加于天下。爱人不外己,已在所爱之中。已在所爱,爱加于已。伦列之爱已,爱人也。圣人恶疾病,不恶危难。正体不动,欲人之利也,非恶人之害也。圣人不为其室臧之故在于臧。圣人不得为子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翻译‌:</b></p><p class="ql-block"> 天对人的爱是薄弱的;圣人对人的爱是深厚的;天对人的利益是有限的;圣人对人的利益是无限的。大人对小人的爱是薄弱的;小人对大人的爱是深厚的;大人对小人的利益是有限的;小人对大人的利益是无限的。因为臧(善良)而对他的亲人产生爱意并不是真正的爱他的亲人;因为臧而对他的亲人产生利益之心并不是真正的对他的亲人有利。因为快乐而对他的孩子产生爱意并不是真正的爱他的孩子;因为快乐而对他的孩子产生利益之心并不是真正的对他的孩子有利。在权衡轻重时称为权衡。权衡不是为了肯定什么也不是为了否定什么而是为了公正判断。为了保存手腕而断指是利益中取大害中取小的方法。在害中取小并不是选择害而是选择利益。所选择的行为是人们所认可的。遇到盗贼时为了保全自己而断指是利益行为;遇到盗贼时为了保全自己而受到伤害是害的行为。断指与断腕在利益上没有区别没有选择的标准。生死在利益上没有区别没有选择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b>​ 《墨子·小取》是墨家经典《墨子》中的一篇,主要探讨辩论的逻辑与方法。</b>以下是原文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辞之侔也,有所至而正。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周而不一周,或一是而一不是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翻译</b></p><p class="ql-block"> 辩论的目的在于明确是非的界限,审视治乱的规律,辨明同异的关系,考察名实的道理,处理利害关系,解决疑惑。通过模拟万物的本质,比较各种言论的异同。用名称来指代实际,用言辞来表达意义,用论说来阐明原因。通过类比来选取,通过类比来给予。自己有某种观点,不因此否定他人;自己没有某种观点,也不强求他人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或”表示不完全,“假”表示当前并非如此,“效”是作为法则的依据,所效法的就是制定法则的依据。因此,符合效法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效法的就是错误的。这就是“效”。“辟”是举出其他事物来说明问题,“侔”是并列言辞以共同推进,“援”是说:“你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推”是用未选取的部分与已选取的部分相同来推导。“是犹谓”表示相同,“吾岂谓”表示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物有相同之处,但并非完全相同。言辞的并列有其限度,需要达到正确的标准。事物的现象有其原因,现象相同,原因未必相同。选取事物有其依据,选取相同,依据未必相同。因此,辟、侔、援、推的言辞,运用时可能产生差异,转化时可能带来危险,远离本质时可能失去意义,偏离根本时可能流于表面,因此必须审慎使用,不能滥用。言辞有多种方式,涉及不同的类别和原因,不能片面看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物有时是“是”而“然”,有时是“是”而“不然”,有时是“一周”而“不周”,有时是“一是”而“一不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