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寺塔,又称报恩寺塔,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1918号。北寺源自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为燕国夫人陈氏所建“通玄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著名的江南古刹之一。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改建北寺。 山门前广场上矗立着木制门楼。斗栱雕龙画凤,额枋浮雕祥云。四柱三门五重檐,柱为抹角石方柱,柱脚有抱鼓石护侍。 门楼《报恩寺》匾额的落款为“万历年间恭奉”。 门楼背面是《北塔胜迹》字额,是1978年移建时,著名书法家蒋吟秋所书。 报恩寺山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黄墙黑瓦。 山门两侧分立着威武凶猛的哼哈二将。这是哼将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 这是哈将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哼哈二将都是佛国护法的二十诸天之一的密迹金刚。 山门内供奉着弥勒佛浮雕金像,上悬《皆大欢喜》匾额。 沿中轴道前行,一座假山之阳端坐着弥勒佛雕像。 <div>假山阴面是韦陀菩萨立像。</div> 九龙壁。 走过假山,前方报恩塔巍然屹立。塔为九级八面砖身木檐混合结构,高76米。 报恩塔始建于南朝梁代,北宋元丰年间毁而复建,南宋建炎四年(1130)又毁于战火。今塔为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重建,明清几度修葺。1965年至1967年又全面整修,2005年至2006年再修。 塔刹为铁制,下为覆钵,再上是露盘,七重相轮,相轮由刹杆串起,再上是华盖、圆光,宝瓶。 报恩寺塔气宇轩昂,雄伟壮观。翘起的塔角、瘦长的塔刹,使报恩寺塔在宏伟中又蕴含着秀逸的风姿,体现出江南建筑特有的风格。 塔底层朝南门楣挂有红底金字匾额《报恩万岁宝塔》。 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室组成。外壁与塔心室砖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台、基座,均为宋代原物。 木结构部分曾于清光绪年间重修,檐角高耸,又在平座上加了许多擎檐柱。 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备层都有方形塔心室,底层有副阶(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但副阶屋檐与第一层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没有重檐。塔中立有绕塔路引。《华严经》中说:“右绕三匝”,告诉人们绕塔功德必须右绕,即按顺时针方向绕,如若逆向绕,不但没有功德,反面有过失。 砖砌塔身每面分三间,正中一间设门。束腰每面浮雕护法金甲力士坐像三尊,转角处浮雕卷草、如意纹饰。 塔北围墙的月门。 塔旁有一碑亭,亭门上挂有《武梁遗轨》匾额。 亭中是苏州富商沈万三为纪念元代末年张士诚的“政绩”而立的“张士诚记功碑”。碑上记录了张士诚设宴款待元使伯颜的礼仪场景,是一件珍贵的石雕艺术品。 沿中轴线继续北行是“七佛宝殿”。 七佛宝殿是供奉“过去七佛”的专殿。“过去七佛”是指过去已经证得圆满觉悟的七位佛陀。 “过去七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警钟。 法鼓。 “过去七佛”背后是西方接引图(五大菩萨),两侧立韦陀和伽蓝。下图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旁立韦陀菩萨。 地藏菩萨,旁立伽蓝菩萨(关公)。 寺院的东北有一处院落,名为“梅圃”。 《梅隐》月门。 梅圃为自然式山水风景园,园中假山独特,山巅有亭,四周遍植花木,又有石桥流水、亭榭长廊。 梅圃的南边是观音殿。 殿中敬奉坐莲观音。 观音殿背面匾额为《十轮拔苦》。 观音殿南面的长廊,陈列着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此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原作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姑苏繁华图》,全长十二余米,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姑苏繁华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据统计,画中约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