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铁佛殿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蒙山铁佛,位于太原蒙山景区开化寺铁佛殿内,始建于隋末唐初(约7世纪初),后因战乱多次被毁,原建筑已不存。值得一提的是,铁佛曾因战乱与岁月侵蚀,在1985因大殿损毁被移至太原双塔寺暂存,2009年才重返蒙山原址。这24年的辗转历程,不仅印证了文物的脆弱性,也凸显了当代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  铁佛殿因殿内供奉释迦牟尼铁铸佛像而得名,是太原蒙山景区内的重要历史遗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重修修复后的铁佛殿,采用重檐歇山顶设计,整体风格质朴雄厚,楼檐舒缓,斗拱硕大,榫卯结构使其抗震性能突出。建筑规模等级较高,色彩单一,与殿内唐代铁佛风格协调,体现了唐代皇家建筑的庄严与简约。通过这次修复,铁佛殿不仅还原了唐代风貌,还延续了隋唐以来佛教在晋阳地区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铁佛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宝座上。高2.6米,重4.2吨,中空分段浇铸而成。旁立迦叶尊者像。2009年,在修复时补铸了莲花须弥座及阿难尊者立像,新铸部分因工艺差异已显锈迹,与古佛形成鲜明对比。殿内两尊铁佛铸于唐代,历经1300余年仍保存完好,锈蚀极少,堪称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铁佛殿作为开化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山“并州第一古刹”历史地位的见证。开化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与洛阳白马寺同期,是佛教传入中原后的早期道场之一。铁佛的供奉延续了北齐至唐宋的皇家礼佛传统,李渊、武则天等帝王曾多次至此朝拜,使其成为连接世俗与信仰的纽带。铁佛的庄严法相,不仅是宗教崇拜的载体,更传递了隋唐时期佛教艺术“以形写神”的审美追求。其与蒙山大佛(北齐摩崖石刻)共同构成了蒙山“山佛一体”的独特文化景观,体现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佛即自然”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  铁佛殿及佛像,展示了唐代佛教艺术与冶铸技术的高度成就,是研究唐代宗教、建筑和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作为蒙山开化寺的重要组成部分,铁佛殿见证了北齐至唐代皇家护国佛教的兴盛,与蒙山大佛共同构成区域佛教文化核心。铁佛殿融合了历史、宗教与艺术的多重价值,是太原地区不可多得的唐代文化遗产,也是游客感受古代佛教艺术与建筑智慧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 探访铁佛的体验,往往始于蒙山的自然与人文交融之境。此行,我沿着礼佛大道前行,穿过御驾桥、开化寺,最终抵达铁佛殿。</p><p class="ql-block"> 走进殿内,但见光线幽暗,铁佛在岁月沉淀中泛着金属特有的沉静光泽,令人顿生敬畏。静立佛前,我仿佛还能听见历史回响,铁佛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蒙山铁佛,既是冷峻金属铸就的艺术瑰宝,也是千年信仰与人文精神的凝结。探访铁佛,不仅是与历史的邂逅,更是一场关于守护、传承与敬畏的沉思。正如蒙山景区山门楹联所言:“佛是一座山净心净土,山是一尊佛净土净心。”,铁佛的存在,恰似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