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理早在神往之中,是因为那里的风土人情,还有大理古城都是极具特色的。因此,大理在梦中,在向往中……</p><p class="ql-block">一、神往大理</p><p class="ql-block"> 曾经读过一篇游记,讲述的就是大理的风光之美;巍然的古城门,飞扬的翘角,若振翅欲飞的大鹏;而背后的千年雪山,皑皑白雪,高拔苍穹,让古城有了别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节,我们踏着春风来到了古城大理。记得《五朵金花》的歌词中有“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飞来好梳妆……”就有些迫不急待,想一睹大理的尊容了。下午我们匆匆赶到大理古城,那位从昆明随行而来的袁导,原来并非真正的导游,而是诱导大家购物消费的;我们一路同行,她并不负责带你去参观旅游景点,只在路上东扯西拉,讲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花边“新闻”,什么泸沽湖的走婚,见到姑娘抠手心,还有什么“啊骚骚”等,我感觉这样的笑话多少有些对少数民族缺少尊重,抑或是低俗。一个民族从远古走来,他们的生活、婚娅、农耕等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种族延续与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展现,绝非那位袁导所说的那么苟且……</p><p class="ql-block"> 当地导游是位小伙子,他给大家发了一个耳麦,带到大理城门附近,就宣布大家自行活动,他要去接另一个团队去了。站在大理城门前,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理”二字映入眼帘。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滇缅、滇藏公路的交汇点上,在西汉时期属益州管辖,在唐宋时期,封建割据,以大理为中心建立了南诏和大理国。大理高耸的城墙,宽阔的甬道,被车马压出凹陷辙痕的石板路,即是这座千年古城的印证……</p><p class="ql-block"> “大理”一词乃南诏国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因“理”与“礼”读音相同,这便成了政教合一的南诏国的别称。遥想那一千多年前的风云,这逶迤不绝的高原之路,那些头戴苍山洱海头饰的姑娘和小伙子,把世外桃源般清澈的歌声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该是怎样的风情?古道幽幽,城门高耸,在西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当地人信奉摩尼教,建立了摩尼文化。摩尼教曾是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宗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义所创的宗教。 </p><p class="ql-block"> 穿过城门,看到“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的碑刻,不禁十分感叹!这样一座古都,且历史文化底蕴如此丰厚,导游只是让游客自行游览,即使后来聚在一起也不能说出个一二三,多么令人遗憾啊!我想,导游应该是介绍地方文化的使者,除了对景点熟悉而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地方文史知识,这样才能将当地的文化传播出去……</p><p class="ql-block"> 历史沉淀了一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历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祈福井</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眼滚动着凸形波纹的古井,它终年涌动不息,且流淌了千年。</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就曾有石头打成井圈的井。我经常去井边汲水,用水桶放入井下,这时才能看到井底之水漾动着涟漪,提起水桶时,就会听到井底滴水的回声。大理的古井就在那条小街上,石柱架起四方的框架,顶端有雕刻的花纹,而最古老的就是那眼奔涌不息的井了。</p><p class="ql-block"> 井,从不张显自己,却深邃而富有,它以独具的慧眼观望着世态百象。那些千里万里奔波至此的人,一定会很焦渴,因为旅人的目标并不是井,但会因饥渴而在此停留,会捧上一捧甘甜的井水,解除疲惫,滋润嗓子,甘露心脾,在他们停憩之时,因了这份有缘之水而铭记水的醇冽与甜美……</p><p class="ql-block"> 中东的一位诗人说,水乃平凡之物,但不同的人对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富有的人会用金杯盛水,但他们并知道水的甘美;而艰苦劳作之人,会用双手捧水喝,他们才真正理解水的意义,知道水的重要。望着滚动流淌的水,晶莹剔透,潺潺而下,我知道一滴水在地下经过渗透、解析、过滤和流动,要经过数年才能完成它的旅程,从地下涌出,流入地表,又追随着自己的使命去滋润树木、草地和各种植物。水以它平凡而又非常的力量,奉献出自己热情和真诚,因此,这才让懂得它珍贵的人去感恩和祈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三、文庙</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大理也有一座文庙!</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的家乡历来崇文重教,所以,对文庙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还因为,家乡桐城就有座名闻遐尔的文庙,让桐城人感到十分自豪。大理文庙的门楼是重檐飞角有些夸张的,而桐城文庙的门楼则显得庄重典雅得多。尤其是桐城文庙门楼上雕刻的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和孔子的故事,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大理文庙则是层叠相交的斗拱,两旁嵌有圆形类似铜钱的图案,文化气息则逊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大理文庙的正面是一方照壁,上书“宫墙万仞”,桐城文庙则在外墙上有“宫墙万仞”四个大字,据说,是慈禧的手笔。大理文庙的棂星门在泮池之后,走过泮桥,给人感觉似乎是少了些什么,是什么呢?一下子也说不清。但不管怎么说,在少数民族地区,能够见到这样规模的文庙,还真是很稀罕。</p><p class="ql-block"> 文庙建筑都是大同小异,主体建筑是大成殿,两边是东西两庑,回廊曲折,大成门正对着大院……一棵松树柏昂然挺立,大约有两人合抱粗,笔直的树干,树皮粗糙坚硬,有些年头了。在回眸中,我蓦地看到门楼的背面有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弹琴醉酒敲棋赋诗一道尽随佳客便;</p><p class="ql-block">步韵看花吟风赏月四时莫放此亭闲。</p><p class="ql-block">品品有味道,弹琴醉酒,虽非我之爱好,敲棋赋诗更非我之长处,但随便溜跶,看看风景绝对是我的选择。但是,再细细品味,又觉得哪里感觉不对了!此乃文庙,是孔老夫子在二千多年前将教育从贵族手中夺回来,提倡“有类无教”,还教于民,皆可读书的神圣之地,怎么弄得像是在街角的休闲停子,雅士饮酒赋诗,大妈可以跳广场舞的地方了呢?文庙是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数百年来,无论是文人学子、达官显贵,在文庙前都会驻足,正衣冠,宁心静气,向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塑像一躬到地呢!文庙的功能绝不是附庸风雅,更非娱乐之地,而是尊儒祭孔的典礼场所,是让教育的种子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内心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在,只有不断地传承和积淀,化为我们民族不竭的力量,我们才会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