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十一回 共军战略决战 国军分区防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共经过前两个回合的较量,双方力量对比迎来了历史性转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民解放军历经数年奋战,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武器装备日益改善,作战经验更加丰富,已具有进行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特别是城市攻坚战的能力。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在战略上可以直接互相支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民党军总兵力战争开始时为430万人,至1948年7月已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能用于第一线作战的仅174万人,且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今北京)、西安、武汉、徐州为中心的5个战场上,在战略上陷入被动。为了挽回败局,蒋介石下令采取分区防御战略,凭借各地坚固的工事和有利地形,在各个区域内阻挡解放军的进攻——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防御区,每个区都布置重兵防守,以此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再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略决战与分区防御的主要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辽沈战役: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双方战前布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林彪决定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困长春,主力南下,兵锋指向锦州。具体部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6个纵队、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和炮兵纵队的主力,夜行晓宿,长途奔袭,包围锦州及北宁线上各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4个纵队及1个骑兵师位于锦州以北的新民县西北,监视沈阳之敌或沈阳敌人北援长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1个纵队在开原地区准备阻击长春之敌突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1个纵队、6个独立师和炮纵一部继续围困长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以少数部队向长春方向佯动,公开提出“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以迷惑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民党军方面,东北国民党军由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上将指挥,辖有4个兵团,共计14个军44个师55万人,但已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地区内,长春、沈阳的补给已全靠空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卫立煌率周福成第八兵团、廖耀湘第九兵团,共8个军24个师30万人,驻守沈阳及外围的本溪、抚顺、铁岭、新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准备随时增援长春、锦州;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中将率第一兵团,共两个军6个师10万人,驻守长春孤城,以牵制东野主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中将率卢浚泉第六兵团,共4个军14个师15万人,驻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在锦州、锦西地区,以确保与关内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3月,蒋介石计划把沈阳国民党军主力撤至锦州,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进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而卫立煌则力主固守沈阳、长春、锦州三大战略要点,保全东北,待变而起。廖耀湘等东北将领也大都支持卫的方案,反对蒋的计划。直到9月辽沈战役打响,国民党军统帅部对东北战略尚无决策,蒋、卫仍然在为打不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的问题而争执不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役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切断北宁线,阻击援锦之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东北野战军南下锦州,率先在北宁线锦州至昌黎段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随后不断扩大战果,切断北宁线、孤立锦州。锦州被围后,蒋介石大为惶恐,于10月2日亲抵沈阳谋划对策,决定以沈阳地区11个师加3个骑兵旅,由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组成“西进兵团”;从华北及山东抽调7个师,连同锦西、葫芦岛的4个师,共计11个师,由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组成“东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与我军在锦州实施决战,著名的塔山阻击战由此打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辽沈战役中最惨烈战斗,塔山阻击战,战士们用生命坚守阵地。塔山位于锦西、锦州之间,距锦州国民党军前沿阵地约30千米,北宁铁路、锦榆公路纵贯其间,可谓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10月4日,东北野战军指挥部指示,塔山阻援部队要采取坚决固守、寸土不让的方针,“准备在此线死守不退”。国民党军方面,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徘徊不进,他在等待“东进兵团”突破塔山防线后,才敢放心大胆地向锦州推进。10月10日起,敌“东进兵团”乘我阵地尚未巩固之际发起猛烈进攻,一度进占我前沿阵地。但由于我军顽强阻击,经6昼夜苦战,“东进兵团”始终没能越过塔山一步。由于廖耀湘的消极避战,“西进兵团”始终没有给攻锦部队造成太大压力,蒋介石的东西对进战略彻底失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塔山一线鏖战之际,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各突击集团于10月9日发起外围战斗,至13日我军控制了锦州外围,确保攻城部队兵临锦州城下。14日上午,我军向锦州发起总攻,各突击集团在炮火掩护下,快速攻入锦州城内,持续向纵深发展进攻,展开了艰苦的巷战。15日拂晓,各突击集团相继歼灭守军主力,在城内胜利会师。当日18时,我军全歼残敌,解放锦州。化装潜逃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亦被俘虏,东北的陆上大门就此关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春方向,我军自1948年6月起就开始了长期围困,长春守敌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尽管多次突围,均被我围困部队粉碎。锦州失守后,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位于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率部起义,新7军军长李鸿于19日率部投诚,镇守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成为“光杆司令”,无奈放下武器宣布投降,长春和平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发起辽西会战,聚歼“西进兵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军解放锦州时,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一直在彰武、新立屯地区踟蹰不前。锦州失守后,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曾主张该兵团退守沈阳,或是转向营口。然而,蒋介石判断东北野战军攻锦作战伤亡很大,需经较长时间休整补充才能再战,遂令“西进兵团”与“东进兵团”再度配合务求夺回锦州,重新打通出关陆上通道,尔后掩护沈阳守军经铁路撤入关内。敌另以位于辽阳的部队南下,抢占营口,以备“西进兵团”前进受阻时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蒋介石还委任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撤退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20日,东北野战军决定发起辽西会战,攻锦部队北上剑指国民党军“西进兵团”。21日,得到加强的“西进兵团”向南发起攻击,23日到达黑山、大虎山地区,进攻势头被我军拦了下来。为尽快打通撤退通道,24日,廖耀湘指挥5个师兵力,在200多门重炮和数十架飞机支援下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阵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等部在黑山进行顽强阻击、浴血奋战,始终固守阵地,为我主力从锦州赶赴黑山、大虎山争得了宝贵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久攻黑山、大虎山不下的廖耀湘部,9个师被合围于黑山以东沿公路两侧地区,另3个师被合围于大虎山以东地区。26日,我军对“西进兵团”展开向心突击,由于廖耀湘指挥所被我军占领,各部失去指挥,人马惊慌失措、弃甲曳兵、溃不成军。激战至28日拂晓,我军全歼敌兵团部及5个军部、12个师(旅)等共10万余人,俘廖耀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卫立煌在“西进兵团”被歼后,感到大势已去,遂将据守沈阳外围据点的部队调进城内加强城防,本人于10月30日匆忙乘飞机逃走。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残部约14万人驻守沈阳,妄图做垂死挣扎,并伺机经营口从海上撤退。为全歼卫立煌集团余部,中央军委于10月27日电示东北野战军,须以有力兵团阻塞敌人向海上的逃路。东北野战军遂调整部署,31日对沈阳实现四面合围,并以3个纵队和1个独立师直插营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1日凌晨,东北野战军对沈阳国民党军发起总攻,守军除第207师、第53军一部有所抵抗外,其余部队在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纷纷投诚。2日,我军占领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及1个兵团部、2个军部、7个师(旅)、3个骑兵旅及地方部队共13.4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营口方向,我第9纵队率先进抵营口外围,第7、第8纵队等部进占辽阳、鞍山、海城后直逼营口。11月2日晨,第9纵队强攻并顺利夺占营口,歼灭守军1.4万余人,摧毁敌运输舰1艘、军用商船22艘,国民党军残部1万余人从海上逃离。锦西、葫芦岛地区的国民党军于9日撤走,东北野战军于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至此,东北全境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役战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正规军1个“剿总”总部、1个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旅),非正规军9个师(总队),共45个师,总计47.2万人。其中毙伤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起义、投诚9.09万人。俘虏及接受投诚的国民党将级军官209人,其中中将23人、少将186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主要缴获:各种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万挺、长短枪20.3971万枝、飞机9架、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汽车2261辆、战马2.3595万匹、大车1062辆、电台353部、炮弹27.018万发、枪弹2435万发,及其他大批作战物资和军用设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