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舅爸"是秦腔舞台上的亲缘密码与观演共生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秦腔名角安万在谢幕时拱手高呼"姑舅爸们辛苦了",台下的西北观众总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喝彩。这句带着黄土高原粗粝质感的方言称谓,既非单纯的插科打诨,也非简单的乡音共鸣,而是秦腔艺术千年传承中独特的观演美学的当代显影。在现代化剧场与非遗传承的双重语境下,"姑舅爸"的称谓犹如一把打开秦腔文化基因库的钥匙,揭示着传统戏曲中深藏的亲缘伦理与民间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方言称谓中的文化拓扑**</p><p class="ql-block"> "姑舅爸"的语义结构浓缩着西北社会的亲缘密码。在陇东方言中,"姑舅"特指姑表血亲关系,后缀的"爸"并非真实辈分指称,而是陕甘方言中特有的亲昵化表达。这种称谓的混融现象,折射出农耕文明"亲族拟态"的社会建构——将非血缘关系纳入亲属称谓系统,是传统村落共同体维系情感联结的重要策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种语言现象与秦腔的诞生土壤深度咬合。作为发源于周秦礼乐、成熟于民间社火的古老剧种,秦腔的唱词系统中本就嵌入了大量宗族伦理符号。安万在谢幕时使用"姑舅爸",实则激活了秦腔《忠义侠》中"众位乡党"、《火焰驹》里"父老乡亲"等传统呼语的现代转译,将剧场观众纳入拟态亲缘网络,重构了戏台上下"一家人"的情感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戏台内外的仪式共振**</p><p class="ql-block"> 秦腔表演自古带有鲜明的仪式性特征。旧时庙会戏台上,演员开场必唱"报台诗",结尾常有"送神词",这种程式化表达在王安万的"姑舅爸"谢幕中找到了当代对应。当聚光灯下的名角以方言土语打破"第四堵墙",实质是延续了秦腔"跳入跳出"的观演传统——演员既在戏中扮演角色,又作为现实个体与观众直接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种互动模式在西北民间有着深厚的接受土壤。20世纪80年代,秦腔名丑阎振俗在谢幕时常喊"老少爷们担待着",观众则以"美得很"呼应,形成独特的剧场对话机制。安万的创新在于将这种"拟亲缘互动"推向极致:通过"姑舅爸"的称谓,既延续了"戏是乡亲们捧红的"传统伦理,又以方言的陌生化效果激活年轻观众的参与热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非遗活态传承的符号转译**</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数字化冲击下,"姑舅爸"现象展现出传统戏曲顽强的在地性生命力。这个方言称谓如同一个文化转码器:对老戏迷而言,它是连接《三滴血》中"祖籍陕西韩城县"的乡愁纽带;对新观众来说,则成为体验秦腔原生魅力的入门符号。西安易俗社近年推出的"方言导赏"服务,正是这种文化转译的规模化实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安万的舞台实践暗合了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乡绅式传承"理念。通过"姑舅爸"的日常化表达,他将秦腔从"博物馆艺术"还原为"生活里的艺术":抖音平台上"姑舅爸"话题超500万播放量,年轻观众自发创作的表情包与二创视频,使古老剧种在数字空间获得病毒式传播。这种基于方言亲昵感的互动,恰是秦腔在当代存续的柔性策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剧场灯光渐暗,"姑舅爸"的余韵仍在黄土高原的风中飘荡。这个质朴的方言称谓,既是秦腔面对现代性冲击的文化锚点,也是传统艺术破解传承困境的生存智慧。在拟亲缘关系的温情包裹下,戏曲不再是被凝视的遗产标本,而是化作流淌在西北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戏台上下永续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