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乌镇

逍遙老驢·無業游民(谢绝送花)

2013年11月8日。在去苏州参加行走中国公益俱乐部组织的苏州行走活动前,拐去走了一趟乌镇。 入口处其貌不扬。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地处江浙沪 “金三角” 腹地,为两省(浙江、江苏)三市(嘉兴、湖州、苏州)交界之处。 作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乌镇素有 “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之称,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 其十字形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四大区块,完整保存了江南水乡 “小桥、流水、人家” 的格局,兼具文化底蕴与自然风情。 乌镇地杰人灵,历史上名人辈出,包括文学巨匠茅盾、文化大师木心等。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 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 立志书院,坐落在古镇中心的观前街,紧邻茅盾故居的东侧,现在是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它的前身是闻名江南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同治四年,邑绅严辰培修并加以扩建。同治七年,书院建成,据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扬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尤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院长。茅盾小时在此求学。立志书院是电视剧《似水年华》的拍摄场地。 东栅和西栅是主要的景区,东栅以传统水乡风貌为核心,保留了大量明清建筑和民俗文化,有茅盾故居、江南百床馆、宏源泰染坊等。 西栅相对来说要更大些,有木心美术馆、昭明书院、白莲塔等。 宏源泰染坊,传承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游客可体验扎染过程,感受非遗魅力。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 蓝印花布可用于制作成衣、三角头巾、茶杯垫、折扇、桌布、门帘、雨伞、手机袋、钱包、背包、各式象形挂件等。 功夫船。教授船拳的地方。船拳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1127-1279 年)。这一传统强调了船民与他们的船只之间的密切关系。 邓颖超题字的茅盾故居。 这里是大作家茅盾的出生地,始建于清代,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列着茅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创作历程。 水乡乌镇,全镇古桥纵横,共有 72 座古石桥,如通济桥、仁济桥等,形态各异,连接街巷。 满墙的爬墙虎,是岁月勾画的痕迹。 已是初冬,爬墙虎的叶子基本脱光,粗细相间的藤形成一幅幅图案,点缀着一面面的白墙。 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商铺遍布小镇的条条小巷。 江南百床馆:展示明清至近代的江南床具,如 “拔步千工床” 等,工艺精湛,反映古代生活文化。 这玩意儿在我们那里叫“大樑床”,当然一般都没有这么讲究。 兄弟床。 床头精湛多彩的木雕。 双钱花罩拔步床。 红木透雕如意架子床。 乌镇民俗风情馆由乌镇东栅的一处大宅改建而成,旧称“金家厅”,紧靠江南百床馆。民俗风情馆下面分岁俗厅、婚俗厅、衣俗厅等。 乌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在这漫长的历史周期中,乌镇人民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 乌镇民俗风情馆从婚俗、寿俗、节俗、岁俗和衣俗等不同方面,展示了乌镇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 这是堂前,看到悬挂着的鱼了吗?——年年有余(鱼)。 旧时代妇女的痛苦——三寸金莲。这鞋的做工比现在那些国际名牌只好不差。 衣俗厅。 香山堂中药店座落于东栅财神湾。该店由业主陆庆余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香山”的“香”是指中药较为名贵,“山”则是形容药材堆积如山。<br>店面座北朝南,店堂间内东壁与北壁还分设3幢药橱,名为“百眼橱”,存放各种常用中药。店堂临街设一曲尺型柜台,这是药店撮药的工作台。<br> 乌镇被誉为“枕水人家”,在这里,你能看到不少民居傍水而建,河街平行,形成 “水阁” 建筑,部分房屋延伸至河面——仿佛枕水而居。 逢源双桥。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站在逢源双桥上,可以眺望东市河远景。 三白酒作坊。前店后坊格局。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三白酒按《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 日月剧场。露天演出场所。2013作为首届戏剧节“古镇嘉年华”的主会场,平时作为露天电影放映场地。可单独举办活动,亦可与相临之国乐剧院共同组成室内外活动的整体场所。 灵水居,占地二万平米,是西栅最大的一个园林建筑景点。据载是崇祯初年进士唐泷修建的私家花园,取名为“灵水仙居”,因战乱损毁,后按原样修复。 安渡坊,位於烏鎮西柵,是進出西柵的渡口。 国乐戏院。 朱家厅(厅上厅),乌镇独一无二的古建厅堂。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乌镇筑馆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书院坐北朝南,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是中国古镇最具规模的图书馆。 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建立的一座石牌坊,高3.75米,面宽3.8米,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为刑科给事中,里人沈士茂题写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字样,“文革”时被有心人涂上石灰故得以幸存。 昭明太子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文选》和后来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乌镇老邮局。元朝有了马驿和水驿之分。在乌镇镜内设置的大部分为水驿,就是用船运传递公文岂,驿站内设有固定船户,负责传递官方文书。<div>乌镇邮局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九日,邮运方式以船只代运为主。抗战期间乌镇邮局停办,抗战胜利后邮局恢复。</div> 乌镇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和现代活力,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江南文化的首选目的地。 短短半天左右时间,只能是管中窥豹,匆匆看一下。窃以为要想享受一下古镇的魅力,至少要在这里短住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