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春游西安

游龙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历史悠久,从地上到地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引来无数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除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外,然而更多吸引众多游客的是西安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诸多美食和浓郁地方口味的面食。<div>  今年新春伊始,老小三代乘着高铁直奔西安,除了再看看已经比较熟悉的西安城貌以外,沾沾西北新年的喜气,再次品尝西安众多地方特色美食。</div> 下了火车就乘地铁去下榻早就预定好的宾馆,放下行李稍加洗漱就出门了。 西安古城大小共有18个城门,主城门就有四座。朱雀门是西安古城的正南门,当年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就是在朱雀门举办迎接仪式,朱雀门也是皇上出入的城门。 目前我国保存十分完好的古城门楼和古城墙只有荆州古城、兴城古城、平遥古城、赣州古城和西安这几座古城了,其它一些古城只剩下一些城门楼和部分残存的城墙了,已经不能算是完整的古城池了。<div><br></div> 不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对西安高大而壮观的古城墙无不感到震撼和敬畏。城门下挤满了长长的欲登城墙的队伍,大家有序、依次静静等候这长龙的移动。 很多做工精致、生动活泼、形态各异的彩灯点缀在城下的广场和城墙上,给西安的春节带来喜庆的气氛。 西安古城过去的民居以一进到五进的关中大院最为常见,后期的民居受地域和面积的限制而进化到现在的二层或三层的建筑,屋面的装饰仍然保持着西北建筑的风格。 西安城墙周长13.74公里,环绕西安古城。城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显得非常坚固。由于城墙宽阔,便于军队的调动和物资传送,有效的加强了防御功能。 城墙上内侧是女儿墙,外侧是超过人高的垛口,起到遮挡敌方射来的箭矢和居高临下射杀敌人。 <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年轻人身着租借的色彩艳丽而显得华贵的汉服,手持手机,留下一张张跨时代的剪影。</p>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保护西安古城的旧貌,西安城内少见高大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界限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古城内高大建筑也多了起来,不知道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历史文化遗存对经济建设的退让。 西安鼓楼是中国古代遗存中形制最大而保存最完整的鼓楼之一,是西安标志性建筑。古时候还没有准确的报时功能的钟表,鼓楼和钟楼就承担着“暮鼓晨钟”的报时功能,为城内的军民提供了时间参照。<div>  鼓楼楼阁上下两层,重檐三滴水式歇山顶,通高34米,七开间,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体雄伟壮观。</div><div> 鼓楼南、北檐下分别悬挂着“文武盛地”和“聲聞于天”的蓝底金字牌匾。</div> 西安的的“孔廟”建于北宋,也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也是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现址,使得文廟、碑林和府学同在一处。 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门,映入眼帘是建于明代的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明朝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牌坊形式为四柱三门三楼,牌坊为和玺彩画(明末清初殿堂等级最高的彩画),顶部为歇山式的建筑风格,牌坊一面是龙,另外一面是凤。<div>  太和元气坊前是半圆型的“泮池”,最早建于元代,后几经修葺。在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周朝大学),诸侯之学叫泮宫(古代官方的大学),泮宫东南和西南方向有水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div> 碑正中书刻康熙皇帝玄烨楷书“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上方正中钤“康熙御笔之宝”方形篆印。据史料考证,此四字是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时在宁夏行营赐于川陕总督吴赫的。 《仓颉庙碑》是为仓颉立的纪念碑,碑文内容颂扬仓颉的聪敏天资、德行与创造文字的功绩。 [书法上吸取了汉简的灵动韵致,笔法上刀不掩笔,注重笔墨书写意味的传达,字体规矩整齐,一笔不苟,纵逸飞动,笔势开张,左右分驰,风姿横溢。 清代官员、书法家和画家盛惇崇所临摹东坡书碑 明中期“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所书 景云铜钟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世界名钟之一,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br><div>  该钟原名“景龙观钟”,开元年间改景龙观为迎祥观,故又称“迎祥观钟”,后曾悬挂于西安钟楼。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称之为“景云铜钟”或“景云钟”。</div> 刻于清同治年间的"魁星点斗"碑为西蜀马德昭(清末时期著名的武将,也是大书法家)所书。以"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巧妙地组合成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于"鳌"字上的魁星形象,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图堪称绝妙,是西安碑林中瞩目的名刻之一。 西蜀马德昭书写的“一笔虎字碑”。一笔“虎”字,酣畅淋漓,雄强稳健,笔势飞劲,神气十足,受到大众所喜爱。 西安碑林唯一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堅的书法作品(上苑诗)碑刻,有人怀疑不是黄庭坚的真迹,不论真否,这个书法作品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拓片供不应求。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由唐裴休(唐朝中晚期‌的著名宰相)撰文,柳公权亲笔书写并篆刻额头,邵建和与邵建初负责镌刻。此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12月),采用楷书书写,共28行,每行54字,现藏于西安碑林。<div>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4岁时的杰作,字体端正而瘦长,笔力矫健挺拔,行间气脉流畅,顾盼之间神飞韵动。全碑无一笔懈怠,展现出柳公权深厚的书法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br></div> 《孟显达碑》又名《泾州刺史孟显达碑》,刻于隋开皇二十年(600),1948年入藏西安碑林。1910年出土于西安城南李王村唐韦顼墓内,发现其碑被加工成石椁盖使用,幸而碑阳(碑的正面)向下,故碑文大半尚存。<br> 此碑螭首龟趺(螭龙的头像和龟形的底座),高250 厘米、宽67 厘米。碑阴向上,雕为屋脊形,碑额题“魏故假节龙骧将军中散大夫泾州刺史孟君之碑”。碑主孟显达是北魏将领,北周武成元年(559)五月卒,终年四十二岁,隋开皇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葬于雍州太兴县浐州乡长乐里之原。碑文记载了孟显达的家世及戎马生涯,卒时诏赠龙骧将军、泾州刺史。<div>  《孟显达碑》的书法秀雅放逸,笔势娟秀圆润,圆笔方转,结字冲融婉媚,属秀逸娴雅一路,可与被称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相媲美,能很好地反映隋代的书法风格。</div> 西安碑林收藏的清代“太白全图”是一幅精湛的古地图,详细描绘了从山脚到山顶的沿途风景,包括清湫庙、三官池、雷神洞、二仙桥、香烟山、下板寺、松花坪、观云海处、二里关等风景名胜,顶部还有太白三池、观星楼及多个池塘等胜景,换言之,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景区的导游图了。<div>  太白山位于陕西眉县城南20公里处,海拔3700多米,是关中地区最高的山峰。由于太白山的奇险,历代文人墨客难以全面观览其全貌。贾鉝绘制此图的目的在于使后人能够按图索骥,观览太白山的全貌,这一举动在当时传为佳话‌。</div> 《唐公房碑》是东汉(25—220)时期的一方碑刻,碑文记述了陕西城固人唐公房修道成仙的传说,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的由来。唐公房不仅自己成仙升天,还能德佑故乡,故由汉中太守郭芝和当地百姓捐钱为其修庙立碑。<div>  碑阳刻有527多字,碑晕(碑首的弧形浅漕)内侧,有额题“仙人唐君之碑”6字,篆书。此碑现在的刻字已经模糊不可辨别,幸而800年前宋人洪适在《隶释》一书录下了它的完整碑文。</div><div> 该碑原在陕西省城固县许家庙镇唐仙观小学,从地名看,它很可能刻成后800余年一直立于原地未动,1970年移藏西安碑林。</div> “松鹤图”碑刻为清代康熙年间朱集已所画,寓意松鹤延年寓意,刻工精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外观突出了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世界一流博物馆,展品数量多而丰富,品味高。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序言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气势磅礴、雕工精美的硕大石狮,名为“顺陵走狮”,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最大的古代石狮雕刻,是以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墓顺陵前的石狮为原型复制而成。 复原的蓝田猿人雕塑:1963年9月,在陈家窝村厚30米左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岭红土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两地相距约30公里,经测定公王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10万年至115万年,属第四纪更新世早期。1982年,国务院公布蓝田猿人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 秦铜车马(复制品):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铜车马坑,坑内有一用枋木搭砌的长方形木椁,木椁内一前一后放置着两乘彩绘铜车马。一号车古称高车或立车;二号车古称安车,俗称车。两车均仿真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比例精心制作,通体彩绘,结构复杂,总重量达2302公斤,各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合而成,其中许多配件系金银所制,被誉为“青铜之冠"。 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简王井村的明代第七代秦藩王秦简王朱诚泳墓葬的300多件的《明彩绘仪仗俑群》。 汉陵的兵马俑和秦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秦俑“千人千面”,而汉俑就是“千人一面”,身高也矮的多,都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这就为工匠制作陶俑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表明了统治者对陪葬品的要求有所降低。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旟鼎”,内壁有铭文共4行28字:“隹(惟)八月初吉,王姜易(锡)旋(旗)田三 于待,师酷兄(睨),用对王休, 子子孫口(其)永宝。”这段铭文揭示了西周初期土地制度的重要信息,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王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和耕种土地的人任意赐给下属,也有权将土地收回。其臣属对君王所赐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唐三彩中的人俑和马俑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骆驼背上的乐队,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却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乐声和动人的歌唱。那支千年前的“巡回乐团”,在丝路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时期窖藏的“日己方尊”是西周中期的青铜礼器,不仅展示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还通过其纹饰和铭文,提供了了解西周文化和贵族生活的重要线索。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 这是一个笑眯眯,丹凤眼的秦·文官俑(陶俑) 镇馆之宝:秦代青铜龙<div>  这件青铜龙是战国时期秦国或秦代的珍贵遗物,它的尺寸惊人:长240厘米、宽100厘米、高40厘米。青铜龙的龙体中空,形体巨大,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div><div> 此件青铜龙身世坎坷,它曾被文物盗贼从墓中盗出,为了便于运输,龙身被分割成八块,所幸最后被西安市公安局查获,最终交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和复原。由于出土信息不详,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主人是谁不得而知。</div> 出土的 博物馆展出的“子长市(县)钟山石窟大佛”始建于西晋太和年间,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方凿建而成。 这是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品“秦代青铜鹅” 1940年2月出土了陕西扶风任家村西周晚期青铜器“梁其壶”,共出土两只梁其壶,一只现收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另一只流失到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 西周青铜“盠方彝”出土于陕西眉县李村,是一件分藏于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与常见的西周方彝相比,盠方彝显得格外小巧精致。器物主体饰有涡纹、夔纹,以云雷纹为衬底,四角设有扉棱,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象鼻式双耳设计。盠方彝的器物和盖子都铸有相同的铭文,记录了周王册命盠作为西六师和殷八师的纠察官员,管理司空、司马、司徒三有司的事迹,有铭文的青铜器弥足珍贵。 “凤城(西安古称凤城)新里”位于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内,邻近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西安植物园、唐城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唐大慈恩寺是唐太子李治(即唐高宗)为了追悼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营建的寺院,也是唐代规模最大寺院。唐代高僧玄奘(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为大慈恩寺首任上座主持,寺内的大雁塔是他亲自督造的,并在此将从古印度取回来的佛教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佛经,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佛教宗派唯识宗。 <br>  大慈恩寺历代在战乱中屡建屡毁,唯独大雁塔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现存寺院只是当时的西塔院。1988年西安市在原唐大慈恩寺遗址上修建了“春晓园”,2007年更名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在西安街头巷尾、公园和古建筑的场景里,可以不时看到一些俊男靓女身穿租借或购买的翩翩艳丽的汉服,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区、仿唐古建筑、昔日的皇家寺院和花园里,仿佛穿越到唐朝,留下一张张美好的汉服美照。 大雁塔北广场的文化休闲公园 远眺大雁塔 大雁塔广场上的景观石柱 大雁塔是唐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造的一座五层砖塔。 《高宗建寺》群雕塑 位于大学习巷的清真寺历史悠久,初建唐神龙年间,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整体建筑由照壁、石坊、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免费开发。 清真寺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陸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之上,表示其曾在元明清三代先后敕建(皇帝下令)六次。 清真寺前的门当 “省心阁”大学习巷清真寺的主要建筑,相传建于宋代。明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建为四角形式建筑,为三层三重檐。 礼拜大殿的门首悬挂的匾额有二个分别是光绪皇帝手书”教崇西域“和慈禧手书”派衍天方“。 ”南碑亭“里的郑和碑高2.5米,宽0.835米,碑的正面是汉文楷书,背面镂刻的是阿拉伯文草书。这块石碑刻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历经500年的岁月,可贵的是“郑和碑”正文中的424字仍清晰可辨。<div> 碑文中记载,“及我国朝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翻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乃于是奏之,朝同往,卒之。揄扬威德,西夷震砻,及回航,海中风涛横作,几至危险,乃哈三吁天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波寂,安妥得济,遂发宏誓重修所谓清净寺者。”<br><div>  “郑和碑”之所以负有盛名,就因为该碑记载了明初郑和求“贤”于西安清净寺的事,记录了这位伟大航海家与西安的历史渊源。 </div></div> 西安回坊风情街位于钟鼓楼的北边,西安市诸多文化在这里交汇,人文景观颇多,老字号众多,也是到西安的游客去的最多的地方。 回坊风情街南起钟鼓楼,北为北院门牌坊,诸多老字号、西羊市、高家大院、化觉巷、大皮院,大学习巷清真寺散落在环形旅游近2公里的步行道街巷两侧,是明清回坊中宣平坊和伞巷坊所在地。街区多为明清建筑,南有鼓楼,北有北院门牌坊,清真大寺,古宅大院镶嵌于鳞次栉比的店铺食肆之中。<div>  </div> 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 到了西安旅游,除了看地上的十三朝历史文化遗存和地下的丧葬文化遗存外,就是品尝大西北的形形色色的美食了。 马文砂锅是麦苋街美食一绝,每天早晨11点到晚上十点半,食客络绎不绝,生意火爆,店里的员工都是一家人,是一家家庭经营模式的美食店,没有分店和连锁店。<div>  早年这个店是卖凉皮的,对于砂锅纯属门外汉。在1995年的一个冬天,马老板的父亲救助了一个逃学在外的孩子,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个有名的川厨。因为特别感谢马老板的父亲,教授了马老板的父亲如何制作砂锅的全过程,从此马文砂锅成为当地的一道美食。如果没有马老板结下收留孩子的善缘,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马文砂锅店了。<div><br></div></div> 邻近马文砂锅店的“新疆吐尔地馕烤包子店”是新疆人开的,有牛肉羊肉、牛奶、核桃、玫瑰花、辣皮子等口味的馕和烤包子,看看有点诱人。 西安好吃街 身着唐装的卖“毛笔酥”的老板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毛笔酥是西安美食街的一种特色小吃,近看笔尖部分层次分明,和真的毛笔尖一样,吃起来酥脆爽口。<div>  小巧有韵味的毛笔酥制作起来很复杂,要经过和面、擀面、切面、叠面、油炸等十几道工序,成了来西安的游客最想打卡的美食之一。<br><div><br></div></div> 位于大西北的西安融合了所连接的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不同的的文化和饮食习俗。新疆虽然远离西安2000多公里,但是新疆的很多美食已经成了当地的美食。 这个面是中国笔画最多笔划之一的面(Biangbiang面)。由于这个字太难写,传说曾有老师罚上课迟到的学生将该字抄写1000遍....(后来抄了200遍学生就求饶了)。这就是陕西关中一代的面食中”调有油泼辣子的宽面条“,没有吃过的可以尝尝哦! 夜晚的西安古城内犹如不夜城,游人如织。 我们的安宁是因为有人默默的付出,使得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带着美好的回忆踏上回家的旅途,有时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