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丹霞:说说贵州遵义的人文故事

米子杂记

<p class="ql-block">  遵义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千年古城,古称播州。遵义之名始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取义于《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意思是没有偏向,没有不正的行为,要遵循王的大义。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使得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里有壮观的峡谷、秀美的山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自然景观为遵义增添了活力,使得这座城市更加宜居宜游。前段时间我到这里走了一走,印象深刻,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遵义的人文故事。</p> <p class="ql-block">  作为长在红旗下的一名中国公民,到遵义游玩,去遵义会议旧址参观是必须的。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90年来,遵义会议精神穿越时空、放射光芒。探访革命旧址,可以感受穿越时空的精神伟力。据有关史料介绍,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它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1959年10月1日,遵义会议会址正式对外开放。后经过不断考证、修缮,形成现之陈列。遵义会议会址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主楼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坐北朝南,两层,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大门西临子尹路,两侧原为8间铺面。门厅后是砖砌牌坊,牌额用彩色瓷片嵌字,前为“慰庐”,后为“慎笃”。牌坊后是青石铺墁的小天井。南侧有小门通四合院,为柏氏旧宅,北侧为主楼。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馆藏文物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有当年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渡船、枪械、刀具等许多珍贵文件、文稿和搜集的红军标语等。1961年3月4日,遵义会议会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将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分进行保护。</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面积为36平方米,长方形。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原物)和两个避柜(原物),其中一个避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粟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在会议室走廊墙上,还挂出了出席遵义会议二十位同志的名单及当时担任党内外职务的说明牌。遵义会议会议室按原来陈列,每天接待成百上千前来的瞻仰者。1988年,会址南侧的跨院,复原了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局机要科旧址。于同年8月1日对外开放。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坐东向西,由东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34平方米。东屋是跨院的主屋,面阔五间,深四间遵义会议期间,总司令部机要科办公室和科长毛庭芳住室在这里。北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屋,小明间与主楼(会址)天井相通。南屋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二屋。遵义会议期间,机要科工作人员住此屋。西屋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屋。遵义会议期间,机要科工作人员住此屋。</p> <p class="ql-block">  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内,还建有遵义会议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8457平方米,展室面积6083平方米。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遵义会议而建立的,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于1955年10月开放。馆内有馆藏文物2048件/套,珍贵文物59件/套。2008年5月16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遵义会议纪念馆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  在遵义会议旧址,还有一条“网红街”,它就是遵义市著名的红军街。该街是遵义市政府总投资7000多万元,于2007年底建成的商业街区。它是一处的仿古建筑辉。 红军街原名杨柳街历史街区,在原动物园、水上乐园及部分住户拆迁地上建设而成,北与遵义宾馆隔街相对,南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毗邻,与遵义会议纪念馆、文化小学为邻,东与遵义公园、西与名校遵义四中相连,为遵义市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区域,地处红色旅游景点核心位置。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遵义市红军街是驰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遵义会议会址毗邻,与风景秀丽的遵义公园仅一墙之隔。176间营业房全部为商业用房,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恬静舒适,是遵义市委、市政府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工程。遵义市红军街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街、穿城而过的湘江河和红军山烈士陵园等景点,共同构成遵义红色旅游的一条主线。开街以来,这里先后推出与长征有关的系列展览和陈列,增添了诸多红色元素,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条简单的步行街,更是典型的融观光、休闲、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文化一条街。据说,许多“老字号”店铺,红军时期就已在此经营,至今仍生意兴隆。在这里,贵州和遵义当地的名优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最有名气的贵州茅台酒、湄潭茶、蜡染布,都在此设置专卖店、专柜。被誉为“遵义第一风味小吃”的豆花面,门面就开在红军街的街口,据说这家豆花面最纯正,最地道,吃后也最令人回味。天麻、杜仲、金银花、野山参这些遵义产的中药材,都有店面销售。</p> <p class="ql-block">  在遵义还有个小众景区--娄山关,它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和桐梓县娄山关街道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遗址,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是很多的,如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娄山关摩崖石刻、毛泽东词碑以及西风台等,值得大家一看。据有有关资料介绍,娄山关原名高岩子、娄关、太平关、不狼山,又名黑神垭。据《桐梓县志》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大将军杨端应奉旨平蛮入播,率领令狐、成、娄、梁、赵、韦等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其部将娄殿邦之子娄珊,与另一个将军梁宗理之子梁关,共戎高岩子,后来娄珊、梁关奉令南征,附近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逐将高岩子更名为“娄珊梁关”,久而久之便称之为“娄山关”。</p> <p class="ql-block">  娄山关位于大娄山主脉的脊梁上,是一个沿裂隙溶蚀而成的隘口,关口周围悬崖绝壁,山峰高达1400~1600米,东西两侧为大小山峰锁峙南,北是高差为400米的峡谷,川黔公路在群山之中蜿蜒通过关口。娄山关景区可分为三大观赏区,其一为遗址区,主要位于景区的东北部,主要景点有毛泽东词碑、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等;自然景观区位于景区西部,主要景点有西风台、望海楼等;现代景区位于娄山关景区南部,主要包括诗词馆、百丈梯、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等。</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有限,我去娄山关旅游,只是到了西风台,它是娄山关景区至高点,海拔1779米,是登高望远的选择,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日出、落日。站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西风的凛冽,仿佛能听到长空中大雁的叫声,霜晨月下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西风台共有三层,西侧有观海楼,名字来源于毛泽东的诗句“苍山如海”。此外,还有山顶广场和夕照亭。登上西风台,你可以极目四野,看到群山连绵、云雾缭绕的景象。西风台,不仅是一处景点,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每一次的攀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眺望,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读毛主席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只是读过而已,根本不懂得诗词真正的内涵。原以为娄山关只是个词名。这次亲登娄山关后,才知道词名是地名,是险要的战争关口,是红军激战国民党军队取得最终胜利的战场。才理解词的真正内涵。前段“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写的是当时战斗的残酷和红军将士的勇气。后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写的是战争胜利后的娄山关的险要位置和美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  娄山关风景名胜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由乌江渡、桥雅天池、遵义市及凤凰山、海龙屯、娄山关、天门洞、夜郎镇等8个主要景区、8个独立景点组成,总面积为350余平方千米。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雄伟的山峦、秀美的河流、神秘的溶洞以及丰富的植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在红军长征途中,娄山关发生了著名的娄山关战斗,红军在此地英勇奋战,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在景区内有一个毛主席诗词碑,它是一块刻着毛主席《忆秦娥 · 娄山关》手迹的石碑,它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胜利。此外,关口上刻有“娄山关”三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秘境,这就是遵义的乌江寨。它是一个风景如画的静谧村落,藏在黔北秀丽的青山绿水之间。这里山水相映,古镇古韵,白天云雾缭绕,仿佛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入夜则仿佛进入了千与千寻的世界。它坐落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与偏岩塘镇的交界之处,西侧紧临乌江,与白马渡遥遥相望。此地是一处融合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的旅游胜地。据有关资料介绍,乌江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它隶属西南夷中的古蜀国。万历中期后,改土归流,乌江寨隶属遵义府,归四川管辖,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才划归贵州。曾经,它以渡口命名,叫偷牛渡,也名通流渡,后来,这片崇尚天人合一理念的土地,最终定名为“乌江寨”,背靠青山,与岁月相伴,慢慢长成贵州边陲一座韵味悠长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乌江寨”古名为“上溪”。它是一座偏安于黔北一隅的古村寨,它曾是古代屯兵之地,也是商贾云集的码头。历经沧桑,古寨依旧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在贵州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上,隐藏着诸多宛如瑰宝般的古村落。它们历经岁月的沧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古村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贵州的山水之间。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延续着古老的传统。乌江寨中的乌江河穿寨而过,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树与天空中的蓝天白云。四周的山峰连绵起伏,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四季之景各有特点。沿着乌江河岸的居民民宿区,依水而建,推开窗,便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置身于此能够感受到水乡的温婉。吊脚楼是乌江寨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多为木质结构,依山而建,临江而筑。吊脚楼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架空,用于存放杂物或圈养牲畜,上层住人,通风防潮,且能充分利用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层次感。站在吊脚楼上,凭栏远眺,乌江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的四合院则是大户人家的府邸,建筑规模较大,布局严谨。四合院通常由正房、厢房和门楼等组成,庭院里石板铺地,四周建筑相互连通,还有精美的照壁和龙门等装饰,尽显家族聚居的和谐与私密。还有牌坊、戏台、寺庙、塔楼等建筑各具神态,雕龙刻凤,飞檐翘角,承载着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与社交往来,是寨子的文化灵魂所在。廻龙塔是乌江寨的标志性建筑,它建在山顶,是一座白色封闭檐式石塔,平面呈六角形。塔身线条笔直而流畅,从塔基向上延伸,一气呵成,给人以简洁、大气的视觉感受。这里有个八方宴,汇聚了来自八方的美味,走进摆满八方宴的厅堂,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人们的食欲。在乌江寨,廻龙塔是历史的守望者,而八方宴则是生活的烟火气。来乌江寨品味生活,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炊烟,都交织着岁月的醇厚与生活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  乌江寨地势北高南低,西陡东缓,江水穿寨而过,山势收窄,一江如镜。几百栋古楼依山势而建,有的沿江吊脚;有的临崖悬居;有的在溪边;有的在瀑旁;有的甚至在水中。牌坊、戏台、寺庙、塔楼、民居、风雨桥等建筑,各据地势,各殊神态,雕龙刻凤,飞檐翘角。雕刻有阴刻、阳刻、浮雕、镂空雕等,雕刻出的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意悠悠。漫步乌江寨,云雾缭绕中,是一种超脱尘世的朦胧之感。弯曲延伸的石板小巷,卧于溪水的拱廊长桥,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随风摇曳的灯笼,行走其间,恍如梦游在古老神秘又繁华美丽的历史乡梦中。蜿蜒江水碧似冰种翡翠,横穿整个乌江寨,穿插在幢幢依山而建的吊脚木楼下,用自然的“手”将乌江寨一分为二,一座“风雨桥”和一座石桥,“两桥”将乌江寨的秀丽景色和人间烟火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很多青石小道曾是茶马古驿道,一些历经百年风雨的长方形石块上面深深刻着马蹄印和古人的足迹,在岁月的年轮里留下浓墨一笔。如果说木是乌江古寨建筑的主角,那青石就是承载乌江寨的基石,与默默流淌的乌江水,一同守护着乌江寨的安宁、和谐与美好。在乌江寨,静是它的特色,在这里默默地看,静静地听,可以释放压抑已久的心,在蓝天、白云、青石、古寨与乌江之间,细细品味幽幽古韵。高低错落的吊脚楼铺陈在乌江河两岸,它们壁连着壁,檐接着檐,与乌江河相映成趣。穿梭在古寨的小巷里,追寻着乌江村民的农耕文明和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  寨子中有几处砖墙房。其中较大的一处是乌江寨的供销社大楼,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实物记忆。大门前悬挂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八个红色大字,很是显眼。的确,幸福绝对不是“等靠要”来的,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刨出来的,乌江寨的世代村民皆知这个道理。“时光杂货铺”几个字镶嵌在供销社一楼门顶上,走进大厅,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黔北农特产品聚集在玻璃柜里,仔细一瞧,有油辣椒、豆豉、蜂蜜、米糕等等,农家产品应有尽有。供销社大楼斜对面是一座阔气的酿酒作坊,标有“国酒”两个金色大字的牌匾悬挂在大门前,还没等踏入门槛便会有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真应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夜晚也非常漂亮。入夜,乌江寨“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暮赏千灯,泛光夜景,乌江星音乐水舞秀”,喷泉和连绵梯田上的五彩灯光相交融,如梦似幻的光影。古巷幽幽,石桥隐隐。迷蒙的灯光和柔柔的夜风,把游人邀到河边。人们端坐在褐色的木楼下,或闲倚在水边人家的窗前,享受着灯光包裹下的惬意。楼台房顶的彩灯不停地变换色彩,让整个乌江寨流光溢彩。一曲苗家歌谣悠然飘来,赢得游人海啸似的欢呼。夜深深,灯蒙蒙,鸟蒙蒙。这里被称号“乌江寨江南水乡”确实是非常贴切的,因为这里的美景和江南地区相比毫不逊色,乌江寨的美景超越了江南。夜晚,游船划波而来,船上人影绰绰,歌声婉转动听。两岸灯火,渔舟唱晚,是水墨江南,还是金陵秦淮?桨声灯影中,船儿荡开了粼粼水波,摇碎了两岸灯火,流水摇荡着游船,一切喧嚣慢慢回归平静。灯火阑珊,河流娴静,陪着乌江寨静静入梦。</p> <p class="ql-block">  遵义是中国著名的酒乡,到了这里,一个地方你必须的去,它就是茅台镇。它遵义市仁怀市的下辖镇,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茅台镇属浅切低山向斜谷地侵蚀地貌,赤水河纵贯全境,河床平缓、夹岸较开阔,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之称,旅游资源有国酒文化城、四渡赤水纪念园等。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国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据有关资料介绍,茅台镇最早的名字叫马桑湾,因为赤水河东岸长满马桑树得名。后面又叫四方井,是因为世居仁怀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濮人在位于赤水河东岸的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到了宋代才叫茅台。赤水河畔的濮人在河边,修筑了一个很宽大的高台,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圣地,时间久了,祭台长满茅草,当地人称之为茅草台,后来简称为茅台。</p> <p class="ql-block">  踏入茅台镇,仿若一头扎进了一坛尘封千年、初启封盖的陈酿,醇厚酒香氤氲在每一寸空气里,丝丝缕缕,撩拨心魂,将人紧紧裹缠于这酒乡的独特怀抱。矗立在赤水岸边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璀璨夺目。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急行而过的红军桥上嵌出的一路红星,犹如一盏盏指路明灯,含笑迎接为追忆红军那段史诗般壮烈辉煌历程远道而来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  历史应当被永远铭记。1995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仁怀市政府在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河的茅台渡口朱砂堡的山顶上,修建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高25000毫米,寓意为纪念惊天地泣鬼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塔身由四片浪柱形的建筑依次错落重叠而成,象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丰功伟绩。纪念塔北侧有四幅浮雕,再现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的雄伟壮观景象。在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的左侧,有一座“伟人亭”,亭中墙壁上镶嵌着一方毛主席头像,来此瞻仰者无不为之连连赞叹。90年前的硝烟与征战早已消失,但历史并未远去,长征亦未结束,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崇高图腾,茅台镇留下的一个个红色的烙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跟着那面鲜艳的旗帜一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  在茅台镇有一个中国酒文化城,它是茅台集团于1993年至1997年投资修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览馆。1998年被中国文联确定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基地”,1999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0年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2017年被批准为贵州茅台酒博物馆,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集雕塑、书画、藏匾、碑刻、文物、实物酒品于一体的酒类博览馆。内设有中国酒源馆、中国酒技馆、中国酒韵馆、中国酒俗馆、中国酒器馆、茅台馆、茅台·名酒世界馆、规划展示馆等八个展馆,馆藏数量达5000件(套),系统介绍了中国酒的起源、酿造技术、酒俗酒韵、茅台酒的发展历程及独特工艺,中国各地名酒品牌及历史、世界蒸馏酒文化、葡萄酒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  “酒始于智者,后世循之”。中国酿酒的起源,不仅来自于酿造工艺的发明与创造,还来自于东方古老文明的奇思与妙想。据有关资料介绍,这里的中国酒源馆为中国酒文化城第一展馆,建筑风格为仿西汉宫廷式,以特制的秦砖汉瓦建成。中国酒源馆展厅分别介绍了中国酿酒起源的传说、出土古酒、酿酒流程、中国酒礼、酒政等内容。中国酒技馆为唐代风格建筑,主要展示了中国酿酒技艺的发展沿革。酿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以酒曲为糖化发酵剂进行复式发酵的酿造方式,是世界酿酒技艺的典型代表。中国酒韵馆为宋代建筑风格。宋人尚儒雅,“一曲新词酒一杯”成为宋代诗酒文化浪漫生活的写照。馆内酒诗词、匾联琳琅满目,全馆主展品为一幅50米的“酒韵”故事艺术长卷。画卷中历代不同时期的酒韵故事,展示了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的韵味和人文情调。中国酒俗馆以两座并列的蒙古包建筑构成,馆内主要介绍了酒令的起源、形式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酒俗。游客可以通过馆内特有的互动游戏,体验各种酒令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乐趣。</p> <p class="ql-block">  那天,我是一大早去的茅台古镇,这里晨曦微现,微光轻柔拂过赤水河面,河水宛如一条灵动绸带蜿蜒穿镇。两岸青山连绵,翠影倒映河中,水波荡漾间,山影仿若醉酒般摇曳生姿。河畔酒坊林立,青瓦白墙错落,古旧招牌在晨风中吱呀轻响,诉说着悠悠过往。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润,承载着往来酒商与游人匆匆步履。酒肆幌子随风飘摇,店内陈列各式佳酿,从古朴陶瓶到典雅瓷樽,酒液在光线下潋滟生辉,似流动的红宝石。漫步茅台镇,随处可遇历史遗迹。老旧酒坊墙角基石,刻满往昔商号印记,模糊字迹仿若呢喃着先辈创业艰辛;博物馆内,古酿酒器具静默陈列,酒樽酒壶造型各异,穿越时光,让人遥想当年盛宴上茅台琼浆流转、宾客尽欢之景。在这里,酒不只是饮品,更是岁月凝练的文化精魄,滴滴浸透先辈智慧、匠人匠心,岁岁流淌,滋养这片土地,令茅台镇如传世佳酿,愈陈愈香,永绽风华,静候世人赴这场酱香缭绕的千年之约。</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茅台镇的街头巷尾,仿佛置身于那个“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年代,在青砖白墙外,触摸着阳光在石板路上留下的温度,顺着光线移动的轨迹,慢慢感受时间的流逝。在古镇,每一处都弥漫着淡淡的酒香味,让人沉醉于此。赤水河蜿蜒流淌,穿镇而过,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河滨地带,郁郁葱葱,与古镇的白墙灰瓦相映成趣。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也能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沉淀。这条赤水河,贯穿茅台镇全境,见证了茅台镇的历史变迁,也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美酒佳酿。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归途感悟,余味悠长。离开茅台镇时,心中满载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和对革命文化、茅台酒文化的深深敬意。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次品鉴、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越久越难忘。茅台镇之行,不仅是一场味蕾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共产主义和“酒以载道,文以传情”的真谛。</p>